摘 要:腐败是这个时代问题之一,是必须正视并能够对付的问题。物质腐败归根结底就是精神腐败的必然结果,所以反腐败关键是要反精神腐败。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精神腐败进行理性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精神腐败
精神腐败是指公务人员出于自身的既得利益,滥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获取或出卖各种精神利益的行为。精神腐败是宗派主义的根源,并且容易导致物质腐败和其它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精神腐败就是毁灭了道德底线和人本根基。思想意识意志的腐败,就是世界观、人生观消极的腐败。防腐败倡廉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精神腐败上预防和治理物质腐败现象,才能巩固和发展。对当下而言,物质腐败常常显而易见,而精神腐败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精神腐败不除,物质腐败难止。
长期灌输唯物辩证法的斗争哲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思想意识形态中缺乏善、德、生命尊严、人权、人性、法治、同情、善良、利他意识、合作精神、诚信操守等。斗争哲学独特作用,排除掉感情和意识。认为精神不过是物质的派生,而从不占主导地位,并以斗争哲学的强权为公理。强者最终因缺乏制约和监督权力而无法无天,做出即缺德又违法的恶行。导致有权使权,贪腐横行。弱者无权的使拳,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道德和信仰的危机,政风民风因此败坏。过去,革命论,斗争论,专政论,运动论等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生命不息、斗争不止,组成的斗争哲学理论,不仅民主法治荡然无存、也是对人权和社会文明的践踏。带给人们的不是良知和智慧,传导是人们谁更狠、更缺德、更邪恶。后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伴随着繁荣物质文明中,精神迷茫的人文危机,进入唯物主义年代。唯物主义者常常不信因果,不怕报应,不必去考虑什么良知和道德,不择手段,良知泯灭,人的活动慢慢兽性化。只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再关心公理、公道、公德等是非。大众一心向钱看,道德底线一降再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唯物主义主导的社会,物欲横流的社会,君子罕见,诱发更多人的兽性和官贪,更多附着在权力之上的帮凶,腐败问题越演越烈。“唯物主义”进一步派生出“物质崇拜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终引向“唯利主义”,它引导人走向腐败和道德堕落。人类为物质利益互相争斗与残杀,涂炭生灵,污染大自然及一切生灵的生存环境而唯我独尊。不相信因果报应,背弃中华传统“礼义廉耻”,缺乏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认知,对天地敬畏的自律,所以才胡作非为,动摇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命脉。当下大多数公务人员丢弃传统“礼义廉耻”,背弃中华“耻”文化,耻愧之心早已荡然无存。在潜意识中,似乎不被人发现,什么可耻的事都可以做。不懂得“礼义廉耻”,道德的沦丧。诚信缺失的公务人员不会清廉。“唯物主义”思维方式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必将导致政治文明、民主完善、法制健全、道德升华等等。但出现的却是腐败空前、贫富悬殊、缺乏民主法治、社会失序,道德失守,价值失落。腐败的根源往往在于社会意识重物质而轻精神,信仰危机和精神空虚便随之而产生。生命失去了精神的统领,也就失去人性,社会就会腐败。唯物斗争学说的影响和强行灌输,扭曲和颠倒了社会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公德心、责任心、信仰系统、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人格品行。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道德和信仰的危机,势必出现各阶层的社会腐败。最终导致社会动荡、危机四起。同时,也斩断了历朝历代一直延续的民族魂,已陷入危机,到了危险。当下的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失去了自我的民族和文化,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要去往何方,失去了自我身份,失去了理想和方向感,失去了反省能力。
要解决精神腐败的问题,第一是不敢腐败,第二是不能腐败,第三是不想腐败。要解决不敢腐败,应该是通过反腐败的斗争,要解决不能腐败,应该是通过法治教育,要解决不想腐败,通过思想品德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倡廉洁文化。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人性贪欲引起的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心理及其行为是精神腐败产生的根源。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现实哲学时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性善论时,恩格斯赞同黑格尔,关于人性恶说比人性善说更深刻的论断,他说:“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1]力所能及地维持自我生存,并在生存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有一种侵占其他群体或个体生存条件的欲望,这是动物的本能。而人类使自己的生存条件不断得到优化和改善的欲望比动物更为强烈。性恶就是由维持自我生存发展而来的趋利避害、谋求自我需求的满足,直至无所顾忌的自私、贪欲。然而这种人性不完善的原始欲求并不一定会转变为精神腐败。人性的不完善具有双重性:对其进行正面引导与校正,会成为创造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动因;若任其自然发展下去或受到负面影响,就会使私欲得到恶性膨胀,就会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贪占。也就是说,人的原始欲求是精神腐败的本源,但它只是使精神腐败成为可能。人类社会要维持正常发展, 就必须时刻对自身的这种本性进行约束、引导,抑制性恶的一面,弘扬性善的一面,促使性恶向性善转变。在长期的自我进化中,人类的确一刻也没有停止这种努力,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反精神腐败斗争就是一部恶与善的斗爭史。中华民族一向崇尚廉洁俭朴,悠久的历史传统,厚重的文化底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足以警励后世的论句格言、诗歌词赋和典故佳话,是丰厚的廉洁文化资源。从先秦到近代的先贤哲人留下的论句格言有:“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收人者,畏之,予人者,骄之”(《说苑》);“偷得利而后有害,偷得乐而后有忧者,圣人不为也”(《管子》);“君子在世,清节自守,不广结徒”(《论衡》);“欲福者,或为祸,欲利者,或为害”(《淮南子》);“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武则天·臣轨》);“势利之交,古人羞子”(《汉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集》);“居官当清廉自守,毋赎货以丧身败家”(《元史》);“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曾文正公家训》)。[2]
必须编织一张反物质腐败的反精神腐败天网,逐步铲除反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难逃惩罚。反精神腐败不仅是领导体制的问题,还有一些具体的举措,要反精神腐败具体化和反精神腐败规范化、反精神腐败制度化,反精神腐败巡视制度,目的是发挥有效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否则极容易形成运动式反腐。权力的滥用有两种,一种就是边界不清,法律没有给一个明确的边界来说明权力行使的地方;还有就是暗箱操作,不公开不透明。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绝对腐败。反精神腐败是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破除传统观念,对于公职人员反精神腐败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健全监督防范机制,让公职人员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想腐败;加大惩处力度,让公职人员不敢精神腐败,形成教育、惩治、监督、激励。这不仅有制于防治精神腐败。
[参考文献]
[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
[2]蒋唯恒.对腐败现象哲学根源的几点探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 .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