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群体属于特殊群体之一,但相较于多方关注的留守儿童,幼童或单一女童而言,对于这一群体性安全问题却甚少有研究涉及。本文拟通过实证角度,提出对于青少年性安全现状,性教育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初步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性安全;实证方式
1 问题提出及性安全现状
当前,有关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与重要性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于青少年性安全问题的针对性,精准性还有待发掘,在国内论文收录网站,键入“青少年性安全”或是“Adolescent sexual safety”,出现的论文数寥寥可数,说明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程度优先性并不高。
大体来说,因为缺少良好的性教育可能带来六个核心问题:意外妊娠与人工流产,疾病,性骚扰、侵害、暴力和强奸,自我悦纳与认同障碍,性的消极印象、意识与行为,以及贯穿以上内容中性别视角的缺失。
而每个问题背后都有着比常见报道中更为复杂的因素。再以意外妊娠与流产为例,中国流产人数庞大,人们一般所采用的都是国家卫计委的估算值:1300万,在其中,25岁以下占比47.5%,未育比例49.7%,但这个数据并不包括药物流产和非公立医疗系统、非正规医疗系统的数量,因而实际人数无法计算,只能说当下青少年性安全问题现状的确不容乐观,人们需对这方面倾注更多的关注,以及更持久的改善。
2 青少年性教育现状
性教育安全问题的解决通常包括前期的基础性教育,中期对于青少年心理,生理安全的持续教辅,以及后期法律法规对于相关问题的规制。
但目前存在许多不可抗问题,例如专家力量少。虽然随着国内性观念的开放,愈来愈多人从事性学领域,但性学和性教育依然有着很大区别。很多中学,甚至大学教师所做的性教育课程,往往只能涉及一部分,不具备全面性,有的课程仅涉及生殖健康,而不包含对于学生性启蒙阶段的性观念引导,如LGBT(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相关知识,有的又只专做LGBT群体科普,却从不涉及避孕等基础常识,总得来说很少有人能涉及多个内容。更重要的是性教育需要相当多的的理论基础作为后盾,而理论体系也同样重要,它们直接指导了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但中国目前对于这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而相较于专家作为个人化的力量而言,性教育的组织则更为缺少,二者对于性教育发展促进作用却又是完全不同的,学者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是通过科学的管理,用社会组织的方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也同样不可或缺。
以社会结构而言,社会发展是复杂的多元素参与机体,任何一方都有自身的价值,都需要更多的学习来自不同学界的成果,用新的工具、方法和专业的管理来实现有效运作,同时更需要兼顾那些资源可及性不足的边缘人群。对于边缘人群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对于青少年群体性安全的普及效率。
3 措施初步分析
性安全解决措施目前仍旧是一个争论话题,基于性行为所带有的特定性,受传统习惯影响,“性”被极度隐私化,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熟的青少年,同更低年龄层幼童不同,在懵懂中或仅受到性启蒙后对于这一问题一知半解,却又羞于启齿,遇到和性有关的问题往往无处请教,使得这一年龄阶段的性相关问题更不容易被外界知晓,研究难度也更高。
通常情况下,如何提高性教育层次,落实切实有效的性教育手段,是解决青少年性安全問题的首要措施。
而作为一个全方面的教育体系,性教育需要尝试探讨有关性的心理、知识、行为、法律、道德等多层次综合的内容。在这一角度上,基于孩子跟父母长时间的亲密生活与共同经历,让家庭式的性教育更可能做到符合不同青少年成长时期的个人需要,这使家长们在性教育的承担上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特殊优势。且在其中,家庭式教育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与家长间的亲子交流,也更有利于青少年吐露隐私问题,使问题暴露在阳光下。
由家长为主导进行的性教育不仅是便于可行的,而且是更容易获得成效的。然而万事无全,它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基于认知的局限性,普通环境下的家长对于科学的性知识了解和性教学方式非常有限,加之守旧观念的影响,都导致目前我国家庭模式性教育的收效较差。相比之下,学校主导的性教育更为科学,只有经过正规培训的科班人士才能教授该课程,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现实情况,较为专业地进行性教育。
但是单一的学校式性教育疲于照顾学生的个体性,而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个体特征,不适合一概而论,例如很多青少年都会因为自己生理与心理上的性变化,在时间等问题上与他人不同,从而产生有较大差异的性问题。比起家庭式性教育,它胜在广度,却深度不足。
因此基于当下的社会现状,本文更提倡家庭式和学校式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模式。二者深度与广度相结合,不仅提供了更科学而广泛的性教育模式,又能在细节处顾及每个人特殊性,充分发挥了不同教育方式的优势,并且有利于青少年更系统的吸收性知识,更安全的处理与异性的交往。
综合性教育的优势不言而喻,但如果要求其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家庭与学校在性教育上必须做到统一,特别是观念引导,行为指引以及知识传授方面,以青少年性心理教育为例,如果家庭式教育带来陈旧观念,则会产生与学校性教育冲突的负面影响。这也就强调学校在开展性教育时必须重视与家长的协调,必要时候也可以举办一些针对家长的性教育课堂,在科学知识、先进观念等方面给家庭教育一定的指导,以保持相关步调的一致。由于综合性教育这类活动通常是在统一年龄层青少年中进行,因此在性教育活动中,如果能创造出一个较为宽松活泼的讨论平台,鼓励青少年发表自己对性知识和性自护能力的观念,在老师与家长的指引下,将正确的性知识传递给其他伙伴,青少年在彼此交流过程中隔阂感较小,在这样的沟通中更加容易敞开心扉,信息传递的效率也就更高。
其二是加大力度投资人才与技术。培养专业人才,不仅对性教育有深入了解,同时在社会发展工作方法,例如组织发展、项目管理等方面有着广泛涉猎,特别鼓励青年人参与。通过小额资助研究创新的项目模式、方法与性教育技术。发现好的模式后由专业团队制作成技术材料分享至合作网络。目前,一些机构的做法已经证明了这种方案的可行性。
其三是倡导融合。通过相关会议发言、展览、培训、演讲、媒体事件倡导公众接纳了解性教育,鼓励感兴趣的个体或组织加入合作网络,在当地环境或项目中融合性教育内容。
综上,虽然接受了性教育知识储备、性心理发育的青少年在性安全各方面的表现要远好于未接受性教育的青少年。但是在接受了性教育的人群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据统计,在生理方面,受到过性教育的青少年中还有14.30%的人不清楚自己的第二性征发育情况,13.85%的青少年在月经或遗精之前并未学习相关知识,能掌握科学的性安全知识的青少年也仅占60%左右;而在较为严峻的性心理问题上,有30%的青少年在接受过性教育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状况。可以看出,我国当前青少年性教育的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性安全问题也显示出白热化趋势,构建完善性教育及安全保障体系,还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调研报告》
[2]《14-17岁中国少年的性状况研究》
[3]徐萌,尚金萍,王琪超:《青少年儿童性安全防护现状及体系研究》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