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培养方向的指南。大学校训也是传播大学文化的标志,因此,对大学校训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据了解,对校训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对校训的含义、特点以及校训文化上等。但对大学校训的隐喻研究还是为数不多的。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中国2019年武书连排行榜前90所大学校训为实例,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为理论支撑,对大学校训中隐喻的基本类型、功能特点进行实证性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校训;概念隐喻;传统文化
1 、研究背景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用来修饰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Lakoff&Johnson在这本书中指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在头脑中也是如此。从那以后, 概念隐喻理论已廣泛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对隐喻的研究层出不穷,几乎遍及文学、法律等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关于大学校训的隐喻研究相对有限。大学校训作为大学的文化品牌和精神宣言,正是大学的名片,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我们应该通过对语言表面的洞察来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和文化内涵的深度。
2、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1)本选题的研究,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对大学校训进行的研究,既有利于拓宽大学校训的研究领域,又有利于拓宽隐喻的研究领域。(2)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有利于研究大学校训背后下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它对激发校训文化,促进大学校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对大学校训的隐喻研究,有利于剖析大学的校训文化,增进对校训文化的理解认知。
实践意义:(1)隐喻是人的认知思维方式,大学校训是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风格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大学校训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对于研究大学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对大学校训的隐喻研究有利于挖掘其背后的教育传统及文化意义。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弥补不足。(3)对大学校训的研究,对提升学校声誉,提高其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3、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校训的研究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类:第一、对中国大学校训的含义、特点和内容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刘根正,1997)。“校训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大学文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李翚,2005)。“校训表达了大学的优良传统、办学精神和治学特点”(蒋树声,2002)。这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校训的含义。第二、对校训的功能、校训的分类和校训的意义研究。“校训自带教化、激励功能,对教风和学风的养成功不可没”(李中伟,2004)。“校训应该是简明扼要地语句,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教育性”(刘根正,1997)。第三、对大学的比较研究和翻译研究。此研究是针对中外文化的不同,找出校训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不同,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翻译研究。林闵敏(2011)在《著名大学校训对比研究》对大学校训进行了对比。辛哲(2013)在《中美著名大学的文化比较研究》中作者针对中西著名大学校训,对两者在校训特点、功能、思想来源进行对比。俞双英(2011)在《中西大学校训的翻译研究》上,以翻译对等原则看待校训翻译,大多数翻译的是可接受的。陈功江(2011)在《 精神符号与个性彰显》上从产生环境上来研究大学校训的创作过程。
基于以上的参考资料,本文将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大学校训,分析其隐喻类型,并找出哪一类隐喻使用最多,并分析其成因。
4、中国大学校训的隐喻分析
4.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通过另一个概念的结构来构造一个概念,运用讨论源域的词语和短语来讨论目标域。 (赵艳芳,2001:106)。中国大学校训的隐喻涉及到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其中结构隐喻居多。主要有植物隐喻,道路隐喻,工具隐喻,土地隐喻,纽带隐喻,水隐喻,石隐喻,本体性隐喻位居第二,方位性隐喻较少。例子如下:
(1)植物隐喻:植物隐喻以“植物”为源域,把培养学生当做一种种植行为,利用种植树木和树人之间的相似性,来表达培养学生也是种植的过程,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树木都是寄于厚望,希望其茁壮成长。常见的校训有“自树树人”“养青松正气 法竹梅风骨”“爱国荣校”。植物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净化空气,使人看到绿色就感到舒适, 还给人类释放氧气。“爱国荣校”中的“荣”代表的是植物的叶茂繁荣。植物欣欣向荣,发展长大。以此来形容学校欣欣向荣,努力使学校发展更好。“自树树人”代表要做一个正人君子,因为树木都是茎脉曲直,所以以此来告诫学生一样。“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意思是在夸赞青松和竹梅的同时要求希望学生可以成为像青松竹梅一样,正直,清风凌然。
(2)道路隐喻:道路隐喻中以“路”为源域,把学习的过程比作是一次旅程。以此告诉人们学习是一场旅途,在这次旅途中不要停滞不前,要继续学习,这样子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带有这类隐喻的校训有“学无止境”“继往开来”“笃行”。“学无止境”意思是学习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我们要继续走下去。“继往开来”告诉我们在学习这条路上不要畏畏缩缩,要坚持下去,终会看见彩虹的。“笃行”告诫我们在学习这条路上不能三心二意,要意志坚定。
(3)工具隐喻:把学到的知识比作是工具,告诉我们知识是可以被用来做事情的,知识是有用的。常见的校训有“经世致用”。
(4)土地隐喻:该类隐喻把学习知识的过程比作是开垦的过程,把知识当做土地,把学习当做干农活这项作业。常见校训有“开拓”“拓新”,这其中的“拓”就意味着开垦,意思是学习要如同庄稼人干农活一样努力,并且学习要像土地那样经常翻新,这样才有利于进步。
(5)水隐喻: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水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在校训“饮水思源”“理实交融”“学汇百川”中,以水来代替知识,强调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水是广阔的,江河湖海的水都是连接的,所以强调学习知识需要交流融会贯通。
(6)天体隐喻:所谓天体隐喻就是校训当中涵盖“日、月”等天体。“日和月”都是属于宇宙的一部分,都是不断变化的。“日新月异”强调的是追求自身的发展变化。因为宇宙有白天黑夜,有春夏秋冬,月有阴晴圆缺,所以以此来形容人自身不要停滞不前,要学会改变自己。常见校训有“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 不息为体 日新为道” “博学笃行 盛德日新” ?“日思日睿 笃志笃行” 。笔者认为以此校训来告诫当代学生要学会改变自己,每天都能是自己保持前进不落后。
4.2 本体性隐喻
本体隐喻是Lakoff和Johnson仔细讨论过的非常重要的概念隐喻。人们会想到那些抽象的和无形的概念,比如情感, 心理活动、地位、条件和思想借助一些具体的有形实体和物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用这些东西来指代它们,量化它们,猫。 对他们进行平等化,并对他们进行推理。Lakoff和Johnson进一步将本体论隐喻分为三大类:实体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化。例子如下:
(1)容器隐喻:容器隐喻是一种本体论隐喻,在这种隐喻中,某种概念被表示为具有内在和外部,并能够容纳其他事物。在学校校训中使用的容器隐喻是: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这些校训以“载”和“纳”来突出容器的作用,将德行和学识比作容器,意思是要学会接纳不同的学术思想和观点。
(2) 实体隐喻:实体隐喻是把无形的东西看做有形的事物。常见校训有“厚德”“立德”。这些校训把德行当做实体,可以增厚可以变薄。告诫学生要做一个品德高尚之人。
(3) 拟人化:顾名思义,就是把物体比作人。常见校训有“化育天工”“育天下英才”,把大学比作家长,把学校比作养育之地,以此来强调学校的伟大,强调学校的意义在于培育一代又一代优秀毕业生。
4.3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一系列按照空间方位构建的隐喻概念(赵艳芳,2001:107)。方位隐喻是以这些空间为基础的。 人们非常了解和熟悉的概念,包括上到下、内外、前后等.在中国大学校训中体现的方位隐喻有:
(1)前后隐喻:这类前后隐喻采用了具体的空间概念并以“前面”“后面”作为源域,在抽象概念上建立映射,意思是“渴望做得更好“。例如:“追求卓越”“鼎新”“卓”这个字意味着前进,向前。“鼎”代表最高点,意为“上”这些词为了激励学生继续前行,勇于往前。并且告诫学生要好好学习,追求卓越。
校训目标域源域隐喻出现次数
树木树人教育种植教育是一种种植行为5
笃行学习旅程学习是旅程8
日新月异学识天体学习过程如天体运作过程4
励志意志石或铁意志是石或铁7
開拓、拓新学习土地学习过程是开垦土地的过程4
理实交融知识水知识是水4
经世致用知识工具知识可以当做工具用1
育学校母体学校是父母2
厚德、厚学德行实体德行是实体15
鼎新、进取学习方位学习有上下前后之分6
5、结论及分析成因
由该图显示,第一,中国校训中的结构性隐喻大于本体隐喻和方位性隐喻,其中结构性隐喻下的土地隐喻、种植隐喻和旅程隐喻所占比例较大,这是由于中国长久以来受农耕文明的影响,农业耕作是人们生存的主要方式,因此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多来自于山、水、土、农具等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事物。
第二,中国大学校训中“德育”一类的词语出现较多,这是因为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人的教育在德行上大于知识。强调人的品行,德行的培养,旨在培养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三,我国大学校训大多数来源于前贤的名言名句,由此看出大学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
6、研究不足
(1)本文研究的概念隐喻仅局限于一些基本的结构性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概念隐喻的种类繁多,还有其他的隐喻种类没被分析和挖掘。(2)由于以前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作者可以参考的材料是不够的。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积累,相信这些问题将在不久的将来逐步得到解决。(3)该研究涉及的只是中国的大学校训,以后研究的范围可以更广。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John Synott,Colin Symes.The Genealogy of the School: an iconography of badges and mottoes [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of Education, 1995.
[4]Kovecese,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5]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7]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8]Ungerer, R & Schmid, H.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7-89
[9]Richard Chenevix Trench,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Z].Oxford: ClarendonPress,1989.
[10]Yule,George.The Study of Language[M].Thir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1]陈功江, 精神符号与个性彰显——民国时期知名大学校训研究[M].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12]韓延明, 大学理念论纲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3]蒋树声.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京大学校训[J].江苏高教,2002
[14]李中伟.“校训” 论稿[J]. 当代教育论坛,2004
[15]林闵敏.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汉英翻译原则 [A]. 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 2011 年会论文集 [C]. 2011.
[16]罗先凤 中国重点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研究[D]. 西南大学 2008.
[17]刘根正. 高校校训:校园文化建设的明珠[J].上海高教研究,1997.
[18]刘发生,谢小刚.论高校校训对大学精神形成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9]石宁 基于哲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校训研究 [D].河南师范大学 2014.
[2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1]吴崇恕 . 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22]辛哲. 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研究 [D]河南农业大学 2013
[23]杨元业 . 论大学校训的审美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04,(07)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