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基于不合法的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恶意串通、虚构事实,以规避法律、法规或国家政策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以伪造的事实、证据提起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判决和裁定,从而非法侵占或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虚假诉讼不仅扰乱正常的诉讼秩序,而且严重损害司法尊严和司法权威。
虚假诉讼近年来在我国愈演愈烈,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早在2008 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要求依法对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案外人利益的虚假诉讼案件加强法律监督。但是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和具体规则,虚假诉讼监督工作进展较慢。2012 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专门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了规制,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检察机关对虚假诉讼的监督。2016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对虚假诉讼案件的办理予以进一步明确。2018年9月26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虚假诉讼罪的类型、定罪量刑标准等进一步明确。
一、虚假诉讼的危害
(一)虚假诉讼严重损害了相关案外人的权益。虚假诉讼多发在民间借贷纠纷、离婚诉讼纠纷、企业破产诉讼纠纷等,当事人恶意串通的目的多为侵害他人权益以增加自身利益或减少自身损失。例如,夫妻一方利用虚假诉讼稀释双方共同财产,破产企业通过虚构享有优先权债务转移应由其他债权人受偿的资产等。在虚假诉讼中,数量最多的便是此种损害案外人利益的案件。
(二)虚假诉讼严重损害了国家司法秩序。司法制度是民众解决纠纷和寻求救济的最终一道防线,其尊严和权威依赖于法院诉讼活动和裁判的公平公正,虚假诉讼导致的错误裁判会使得民众失去对司法制度的信任,严重的有可能会产生动摇国家社会运转机制的危机。此外,我国当前司法资源仍然较为紧缺,恶意串通的当事人侵占了珍贵的司法资源,可能导致其他主体的正当诉讼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进而可能加剧民众与司法机关间的紧张关系。
(三)虚假诉讼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矛盾较为尖锐,大部分城市出台了房屋限购和机动车摇号政策,一些人利用虚假诉讼规避这些政策,达到非法过户或转让登记的目的,减损了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扰乱社会秩序。
二、办理虚假诉讼案件存在的困难
虚假诉讼从根本上讲是当事人以司法为工具,进而谋取非法利益。其手段之隐蔽、方法之多样、监督之复杂,决定了虚假诉讼发现难、查证难、追责难的现实。
(一)案件线索发现难。虚假诉讼案件系当事人双方合谋制造,且大部分是调解结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从各地查办虚假诉讼案件线索的来源看,案件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利益受侵害方的控告、举报,极少数案件系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工作中或其他渠道偶然发现,如果受侵害方不能及时发现或者消极处理,检察机关不容易发现该类案件,尤其是受侵害方是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由于受侵害主体的不特定性,检察机关更加难以发现。
(二)案件查证过程难。由于制度依据的缺失、办案手段缺乏刚性、人员配备不足,导致虚假诉讼监督工作开展面临着查证难这一突出问题。一是制度依据的缺失。虽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 年6月20 日出臺了《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但主要是从法院角度出发, 2018年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了《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规定内容不够全面,虚假诉讼监督工作在全国均处于探索的阶段,部分省份虽出台了一些地方性司法规范,但规定的内容差异较大,导致此项工作的开展缺乏完整的制度依据。同时办案手段缺乏刚性。民行检察部门发现虚假诉讼案件线索后,能够采取的手段是调查核实,调查核实的局限性是缺乏强制性,更多的依赖于当事人及其他被调查人或单位的配合。
(三)追究虚假诉讼当事人责任难。从办案结果上看,制约监督效果的一个难点问题是追究虚假诉讼当事人责任的难度大,形不成较强的震慑力。一是从各地已办结的虚假诉讼案件看,均就案件本身提出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由于缺乏法律依据,未追究虚假诉讼案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即使案件本身监督成功,但相对于当事人双方通过虚假诉讼获得的可能性利益,监督的威慑力远不足以遏制当事人的违法冲动。二是从现行法律规定看,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112、113 条规定,法院对于虚假诉讼的当事人应当驳回诉讼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或拘留。相对于当事人双方通过虚假诉讼获得的可能性利益,这些惩治措施的震慑力明显较低,且我国《侵权责任法》未将虚假诉讼列为法定的侵权行为类型,实践中也很少有虚假诉讼受害人获得民事补偿的先例。
三、从检察视野构建虚假诉讼的监督对策
(一)建立多渠道案件线索发现机制。虚假诉讼案件线索发现难是对其进行惩治的一大难点之一,检察机关在案件审查过程中应进一步增强主观能动性,抓住虚假诉讼案件“法律关系简单明了、案件关键证据存在诸多疑点、双方当事人无实质性争议、案件从立案到审结时间极短、当事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当事人一方涉及另案民事纠纷”等特点,不轻易放过任何隐藏在案件背后的虚假诉讼线索。同时,对于已经查实而且可能存在大量“串案”的虚假诉讼案件,应强化案件线索“深挖”,采取“以案找案、以人找案”的方式拓展案件线索来源。
(二)重点关注分析典型类型案件。虚假诉讼发生的案件有类型化的特点,法院及检察院应重点关注民间借贷纠纷、破产企业债权债务纠纷、离婚夫妻一方的债权债务纠纷和不满足限购摇号条件个体的房屋、机动车产权纠纷等案件,从立案、法庭审理到结案各个环节监控是否存在异常之处, 例如当事人对于调解结案过于积极、当事人怠于答辩、被告全盘接收原告诉讼请求等, 进而达到有针对性的规制虚假诉讼。
(三)完善调查核实工作机制。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权是虚假诉讼检察监督案件获得突破的重要手段。现行法律对调查核实权的规定过于原则,对于调查对象拒绝配合调查也缺乏强制手段,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建议进一步研究虚假诉讼的监督方式、法律依据等核心问题,明确调查核实权的程序和效力,对当事人和涉案法官等不配合调查时应承担的责任、检察机关可以采取的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
(四)加强对外协调沟通,发挥司法规制合力。强化检察机关虚假诉讼监督要进一步优化检察机关内部和外部司法环境,促进有关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打击和防范虚假诉讼的合力。一是检察机关加强与法院的协调沟通,通过督促法院快速纠正虚假诉讼涉及的生效裁判、调解书以及审判执行程序中的违法情形,为其他涉嫌虚假诉讼犯罪案件的顺利办理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检察机关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调沟通,对办案中发现的涉嫌虚假诉讼犯罪线索及时移送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应加大立案监督力度,并对移送的虚假诉讼犯罪线索侦查情况进行跟踪反馈,提高监督实效。三是检察机关与地方党委、人大、政法委、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协调沟通,对审判执行人员涉嫌虚假诉讼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参考文献]
[1]郑新俭等,《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问题研究》,《人民检察》2016.第6期.
[2]何秉群,《论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现状、难点与对策—以河北省检察机关虚假诉讼监督开展情况为例》,《河北法院》2017年4月第35卷第四期.
[3]姜晓妍、周坤、刘望,《民事诉讼中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中国检察官》2017.07.
[4]石娟,《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中的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官》2017.08.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民检察院,福建 连江 3505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