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本文从分析滨州市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现状和成效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旧动能转换; 推进措施
滨州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整个农业经济形势发展良好,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18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410.4万亩,比上年增加3.3万亩。其中,强筋专用小麦播种面积62.9万亩,比上年增加6.5万亩。棉花播种面积50.18万亩,其中国际良好棉花种植40万亩左右。第一季度蔬菜播种面积与去年持平,为21万亩,产量36吨,受2018年前期蔬菜价格低迷的影响,蔬菜种植效益不如去年。
(二)农业发展动力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成立小麦、玉米两个产业创新推广团队,2018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62%,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覆盖率达到99%,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2%,97.5%的村完成了土地确权任务,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33.5%以上。
(三)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认真组织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2018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4万多亩,地膜回收处理率达到3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5%,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市级监管追溯平台基本建设完成,积极推进韭菜“双证制”管理,推行韭菜专用二维码,推动韭菜管理精准追溯,“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470个。
(四)农业“新六产”发展形势良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电商、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农业“新六產”正在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对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新六产”推动了“老一产”的改造提升。近年来,新建的一批第五代“智慧大棚”,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其中,不仅灌溉、降温、通风、施肥全部自动化操作,还能够根据产业链下游的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不同需求适时改进生产。过去普通的温室大棚,一下子“进化”成了“新六产”的绿色工厂。二是“新六产”促进了“二产”的优化升级。无棣县的山东十里香芝麻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芝麻深加工经营企业。过去不缺高端客户需求,也具备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但受制于一家一户种植芝麻难以统一品种和品质,常常为缺乏高品质原材料而发愁。如今,这家公司从农民手中集中流转了1000亩土地,成了集芝麻绿色标准化种植、良种繁育、示范带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六产”经济实体。通过用公司租种土地生产出来的高品质芝麻、继而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和档次都有很大提升,利润率也大为提高。公司在天津的产品体验店成为山东省省农业厅认定的首批20家“山东名优农产品体验店”之一。三是“新六产”还拉动了服务业发展。截止目前,全市有8个全国“一村一品”和19个全省“一村一品”特色小镇。有2个国家、2个省级、3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3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此外,高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获得市政府批复,惠民县也在滨惠大道两侧划出一定区域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38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2家、省级61家、国家级4家,列全省第四位。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到6087家、774家。消费终端型、休闲体验型、经济循环型、产业智慧型“四型”模式雏形凸显。
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市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现代农业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远未到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27.5%,略高于全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种植业内部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饲草料作物比例偏低,农业综合效益比较差。今后,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适当压缩粮食面积,特别是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粮改饲规模,增加畜牧、水果、蔬菜等高效作物在整个农业结构中所占比例,调整空间还很大。二是一产产业链、价值链不长,二三产业较弱,一二三产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附加值不高。三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新型经营组织发育迟缓。目前土地流转面积仅占承包土地面积的33.5%,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还不高。大部分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档次低,凝聚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辐射带动能力弱,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低下,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三、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措施
1、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工程,稳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按照国家、省要求和任务面积,完成30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力争用5年时间将“两区”内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打造农业新旧动能转换重要载体。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乡村发展新动力、农民增收新机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到2022年,全市建成10家左右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创建4家省级、1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先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发展智慧农业额,利用新技术提升农业管理水平。
3、实施农业“新六产”推进工程,拓展农民增收新空间。突出亮点,激活新六产发展,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农村电商平台、进一步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业态形式,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商网络平台双向互动。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创建活动,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和经营,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农业“新六产”中的主力军作用。
4、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为农业新旧动能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团队,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建立农作物商业化育种中心,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开展标准化良种基地建设。到2022年,力争培育1-2家在省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设5个以上小麦、玉米、棉花等商业化育种(苗)中心,建设10万亩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200亩南繁育种基地。
5、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培育工程,提升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实现我市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的全覆盖,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到2022年,我市“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产品突破550个,覆盖全市所有优质农产品及加工产品。
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3个,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25家,实现整体品牌形象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6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