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民粹主义依托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并衍生出新的表现形式,即网络民粹主义。它是网民以互联网为媒介传播信息的一种实践方式,也是民众政治参与权利的体现,更是大众利益诉求的极端化表现。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类型为爱国式民粹主义、文化消费式民粹主义和网络政治式民粹主义,三种类型既有内在共通性,又各具特点。追根溯源,网络民粹主义产生于政治利益诉求的推动以及政治统治合法化的现实需要。因此,面对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国家可加强互联网监管和网络道德建设,积极做好应对网络民粹主义负面影响的准备,使其朝良性有益的方向发展,并引导其正面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为政治民主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民粹主义;互联网;政治表达;政治民主
2019年第10期 ? ? ? ? ? ? ? ?山东青年 ? ? ? ? ? ? ? ? 总第549期文史研究 ? ? ? ? ? ? ? ? ? ? ? ? ? ?试论新时期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及应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因其本身所具备的开放性、草根性等特征,为公众表达民意提供了新平台,客观上冲击了既有政治传播的体系,对社会话语力量有所改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民粹主义在当下的互联网空间开始流行。它同样具有民粹主义多变易变的特性,不具备绝对清晰明确的概念,是一种政治心态和政治思潮,因此网络民粹主义是现代化的产物。在当前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全面地研究网络时代民粹主义的定义,分析其类型,挖掘其产生根源,不仅能及时预测未来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趋势,而且能丰富原有的民粹主义理论研究体系,更能为人们客观看待网络民粹主义提供新视角。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定义
尽管网络民粹主义很难具备绝对清晰明确的定义,但从宏观上对其加以限定有利于人们对其进行研究和讨论。网络民粹主义是现实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它既有有民粹主义所表示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具有互联网所赋予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可从网络技术角度、政治参与角度来探究网络民粹主义的定义。
1、网络技术载体的角度分析
目前,虽然学术界认为民粹主义的概念多变而难以界定,但是“民粹主义”可以有明确的内涵,即“平民主义”[1]。当平民化的诉求通过互联网空间表达出来时,在何种意义上会具备政治化或政治化的结果呢?R·达尔在《民主及其批判》中曾谈到信息技术可能会提供更为普遍的获得重要政治信息的手段,从而补救政治的不平等[2]。政治不平等包括资源分配或财富分配不均等,这正是民粹主义所诉诸的利益不等。由此可见,网络民粹主义就是普通民众在通过新技术获得政治信息的过程中,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的综合体。而这一综合体的“身份并非固定不变的,随着话语连接、话语认同的变化,也会变化,由话语所决定的身份是多元的、暂时的、相对的,不同身份之间的边界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随着话语连接的变化而不断革新、不断地流动[3]”。因此,网络民粹主义也是由共同的话语认可所形成的暂时身份。
2、政治参与内涵的角度分析
互联网时代以前,“如果普通人希望向大众们传播思想,甚至用自我的思想去影响社会,这个可能并不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所谓的出版自由只是一种抽象的权利[4]”。而互联网开创了言论相对自由的通道,开启了普通民众思想信息传递多元化和平等化交流的新时代,它一方面大大地激发了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热情,也慢慢地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兴趣,使得公民积极地接入到政治生活,参与到政治决策;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腐蚀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易产生民粹化的倾向。网络政治表达固然能让众多网民便捷快速廉价的发表政治意见,维护自身的政治话语,但是过激的言论也势必将产生无形的网络软暴力,潜藏着民粹主义倾向。因此,网络民粹主义就是普通民众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政治表达、力图获得政治权利、实现政治诉求的一种极端化表现形式。
可见,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它产生在利益碎片化的背景下,既有积极意义又存在不足,只有合理引导才能趋利避害。而合理引导的前提便是界定尴尬多变网络民粹主义,在结合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将网络民粹主义的定义概括如下:网络民粹主义,是指网民基于某事件,通过互联网发表意见、表达情绪,进而争取话语权,以实现民粹主义政治诉求的一種新型民粹主义。
二、网络民粹主义的类型
网络民粹主义在表现形式上大致有三大脉络:“爱国式”民粹、“文化消费式”民粹和“网络政治式”民粹,三种形式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它们都代表大众的价值利益和渴望自由平等的愿望,尤其是当广大网民把现实生活中的不满与意见宣泄到网络上时,这些情绪就会被网络空间所揭露和吸收。除此之外,这些表达往往聚集在虚拟的公共社区和论坛,围绕相同主题展开,单个的网友抱团成为有初步共识的群体,而群体形成之后则借助群体力量进一步发展,目的性更强、手段更明晰、范围也更广,群体的发展也会与他们渴望实现的政治诉求成正比。
1、爱国式网络民粹主义
中国的爱国主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爱国主义精神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5] 。民粹主义与爱国主义虽然相似,即有较强的民族情怀,但是民粹主义缺乏核心价值观,极端过度强调平民群体的价值、理想和观念。其价值判断不是以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核心价值作为判断标准,相反而是将大多数平民的意见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这本质上是只顾个人的宣泄情绪,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中国不断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然而,许多人开始有意识地抵触外来文化,使得原本并非特别敏感的话题变得十分敏感,特别是对于外来事件开始产生强烈反应。民众中,反西方特别是反美的情绪变得日益强烈,反日的情绪也只增不减。当遇到一些领土纠纷时,民众开始通过微博热门话题、网络群体事件等渠道,来发出自己的呼声,并且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当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合二为一时,加之以网络技术的催化,这种挟裹爱国的民粹主义就有政治冲动的表现。当爱国主义裹挟民族情绪首先在网上集体爆发,只需要右手鼠标轻轻一点,就轻易享受到了一名中国人无比崇高的爱国情怀洗礼,反之错过轻轻一点,就莫名其妙地被开除了网络国籍,成为不是中国人的中国人,甚至经受来自网络空间四面八方的骂声。即使有辩论,但一般均呈现一个简单的结果,即那些支持其他国家的网友都会被谩骂成“漢奸”、“卖国贼”。
爱国式的网络民粹主义简单的将“人民的——反人民”的思维逻辑转变为“国内的——国外的”逻辑,批判的重点也会从国内精英转变为外部敌人甚至转化为“吃里扒外”的汉奸,言语表现幼稚偏激,带有若干失控形式的鲁莽情绪。
2、文化消费式的网络民粹主义
随着消费越来越具有现代化意义,消费主义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逻辑,文化消费也越来越具有更丰富的内涵[6]。当网络文化消费以网络信息为消费对象时,蜂拥而至的民意表达难免出现恶俗、攻击等方式,甚至出现文化民粹主义现象。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涌现,使得各种文化现象不断涌现,如各种恶搞与山寨盛行。具体表现方式为:第一,大众狂欢。民粹主义在一个个BBS(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常用聊天工具)构成的虚拟开放空间里展开,这种类似于广场狂欢式的空间网络民粹主义里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狂欢活动的方式主要有恶搞和山寨,通过脏话、网络语言等符号来表达一种狂欢式的亢奋情绪。第二,反权威、反经典。文化消费式的网络民粹主义反对任何经典和权威,恶搞是其拿手好戏。恶搞者通过无厘头的解构方式来消解权威,对精英文化进行讽刺和嘲弄;通过对权威的亵渎,来彰显文化民粹主义自身的价值。如在2019年3月4日,英国社交媒体中有多个黑粉账号隐晦或直接地表达着自己的民粹主义思想,并公然对英国王室进行诽谤和辱骂,用这些“tag”(标语) 来扩大网民意见的影响力和煽动力。
3、网络政治式的网络民粹主义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年龄以10-39岁中青年群体为主,学历以初高中、中专等中等教育水平的群体为主,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最高。由此可见,多数网民属于大众阶层,少数网民为精英阶层[7]。
当网民发现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时,便会通过网络空间来声讨,且多表现为非理性的情绪,最后整个网络空间也被非理性的声浪所淹没。因此,民粹主义的这种所谓的民主逻辑被称之为“民主的极端主义”或者“超民主主义”。在互联网空间,这种民主式的民粹主义是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出现的,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或自身境遇,通过微博、论坛等进行分析或者通过网络投票进行网民决策或者通过人肉搜索和炮轰来监督,强调全体网民的直接参与,把所有网民作为该行为的唯一合法来源,其本质是大众草根与精英主义的博弈。
三、网络民粹主义的产生条件
网民意愿聚集的焦点通常是表达个体利益诉求和讨论社会公共事件,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期更是如此。“一方面,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另一方面,原来那种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传统纽带遭到了破坏。这两方面的改变共同培植了民粹主义”。[8]
1、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技术条件
就技术发展的角度而言,电脑和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关注个体、以个体为中心的集聚过程,它培育和强化了关注个体、尊重平等的文化。无论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还是网络主体的参与行为角度,还是网络议题的生成角度,网络民粹主义的动因中都有必不可少“网络”。
网络是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媒介。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上,能够经常抛头露面的多是精英阶层,如侃侃而谈的专家、富甲一方的富豪、主政一方的官员,而普通百姓却没有多少机会出现在大众面前,精英与平民之间的话语很不平等。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却颠覆了这个传统:第一,网络的非中心性削弱了中心对外围的操控。第二,网络的虚拟性缩小了参与者的身份差别。第三,网络的交互性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发表意见的机会。互联网的非中心性、虚拟性和交互性促进网民话语权的平等,而平等则是网民能够挑战权威的基础。因此,网络对多数而言,正是情绪表达的温床。
网民是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主体。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民粹主义,可以说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参与行为。其政治参与主体即网民,当网民呈低学历化与年轻化时,易出现语言暴力和盲从的行为倾向。而网络空间又是一个有效弱化个人心理负担的平台,在这里各种带符号性事件、有刺激性的主题受到关注。在网络空间里,民粹主义者的言论越是偏激越有市场,从而呈现民粹主义思想极端化的观点。
热点是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焦点。网络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网络空间虚拟集体行为,其产生需要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或者共同的愤恨。那么,人们对于现实社会中众多潜规则和主流意识形态压制的不满,就会诉诸网络,并且呈现出毫无顾忌的自我张扬意识。网民对于非官方渠道获得的信息总是抱有更高的兴趣和信任,而权威学者或者政府官员对于公共或民生问题的看法往往招致骂声。网民关注的始终是与社会现实相系的公共领域内的事件,表达和宣泄着关于民族国家的情感、关于社会民生文化的情感、关于弱势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当下贫富矛盾日益尖锐,民众对房价和物价的上涨充满恐慌等等情绪,都会在网络空间流露出来。
2、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
网络民粹主义作为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社会结构的产物,不仅是政治现象和社会文化,更是群体心理投射在网络空间的反应,反映了民众的利益诉求。
社会结构失衡是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前提。首先,社会结构呈现两极分化。当精英与平民的分化日益明显时,社会结构逐渐向“哑铃型”发展,阶层之间缺乏缓冲和协调地带,阶层之间的正常矛盾极易诱发阶层之间的对立与仇视。其次,社会阶层趋于固化。“城乡二元户籍体制”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居民的身份和地位不同,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在正常迁徙、就业、入学、就医等方面倍受歧视,缺乏人文关怀。同时,社会精英垄断了大部分社会地位提升的空间和机会,既得利益者不惜违规甚至违法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承袭权力和财富,诸如“火箭干部”、“萝卜招聘”便是例证[9]。再次,社会建设落后。当前,与人民切身相关的就业创业、食品安全、住房、就学、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与服务方面建设不足,“就业难、上学难、行路难、看病难、养老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也滋生了人民的不满和怨恨。“对于长期形成的等级统治阶级,这些阶级垄断了权力、财产、教养以及文化,在他们所實施的统治过程中,哪里有普遍的怨恨情绪,哪里就有民粹主义”。[10]
大众时代来临是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环境。大众时代的出现反映了世俗社会背景下的群体心态,即在世俗社会的中下层,有一群被边缘化和被剥削的小人物,他们有强烈的不满和抗议,又渴望干涉公共生活,成为直接的行动者。网络空间的出现强化了大众的群体心态,网民可以在网络社会中释放不满和反抗的民粹主义情绪。网络中的群体具有很强的精神上的统一性,一方面是个体心理很容易受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的感染,另一方面来自于大众意识中容易轻信以群体之名的言论。因为个体性的消失和群体性的一致,为网络民粹主义提供了统一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集结起来便成为强大的反抗精神。如果说传统的民粹主义反抗暴力,那么现在的网络民粹主义就是反抗社会的不平等、反抗腐败、反抗收入差距变大、反抗精英主义文化。
社会心理冲突是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一般的理解中,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他们在政治诉求和价值理念上有巨大的鸿沟,二者格格不入。事实上,精英主义是民粹主义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精英主义是潜藏在民粹主义背后的逻辑[11]。一方面,部分精英阶层自身存在不足,存在信仰缺失、责任担当缺失。尤其是在炫富、特权等心理的推动下,不当言行增多,甚至衍生为舆论事件,不断的刺激大众神经。另一方面,大众阶层出现消极的社会心态,自我归类为弱势群体,认为社会上升通道越来越窄,改变命运的机会越来越少。尤其是由于“贫富差距扩大”、“话语权不等”等原因导致心理失衡,对精英阶层存在反感、敌意、嫉妒等复杂心理。由此可见,网络民粹主义正是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相互对立的一种表达方式。
四、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措施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进步,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的发展也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网络民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表达民意的作用,但其所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绝对以穷人是非为是非和蔑视正常法律程序等,带有明显粗暴的强盗逻辑。如果不加以引导,会危害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利于绿色网络空间建设。
因此,面对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国家需对其加以疏导,使其朝良性有益的方向发展,以便维护和巩固自身的合法性,为政治民主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第一,要清醒地认识网络民粹主义,重视利益诉求。网络空间出现了民粹主义现象,但不代表整个网络主流就是民粹主义。因此,需实事求是的认识网络民粹主义,不能因为网络民粹主义的出现而否定网络民意的重大作用,也不能因为网络民粹主义的出现而否定互联网的正面价值。政府可以更多参与到网络表达中,及时了解和沟通大众意愿,设置相关民意反馈机制,倾听民众的声音,不一味排斥网络民粹主义的要求,而是加以分辨,理性看待其合理的一面,作为自己决策的参考意见。当然也不能一味迎合附和,对于显然违背相关法规和道德的要求则坚决拒绝,而是正确加以引导,帮助其正确认识问题。
第二,加强互联网监管力度,规范互联网秩序。网络虽以其平等性给每个人提供了自由表达意见的机会,但是很容易被用心不良之人利用。因此政府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合理规范网络秩序,使得各种舆论表达处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杜绝极端激进的网络暴力行为。可以加强网络相关立法,为规范网络秩序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对网络参与者进行适当监督。对于恶意煽动民意,诬陷造谣者实行责任追查,打击利用各种非法软件进行恶意攻击不法分子,保证普通网民正当意见的有效顺畅表达,既使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网络监督和政策建议中来,又能保持适当影响力,让互联网保持健康良性发展。
第三,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网民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很多民粹主义情绪之所以出现,其根源在于网民缺乏道德自律感。因此,要引导网民树立彼此尊重、相互宽容、独立判断的理性精神,在网络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保持理智,有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被少数人利用而沦为帮凶,不使用违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暴力手段,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为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尽一份力。
综上可见,网络民粹主义并非像其批判者所言是洪水猛兽,只要将其纳入制度化的环境之中,使得民主政体所必需的民主学习过程得以发生,并逐渐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就能为良性的民主制度建设创造条件。
文史研究 ? ? ? ? ? ? ? ? ? ? ? ? ? ?试论新时期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及应对[参考文献]
[1]郭中军.价值观与经验现象:民粹主义概念的尴尬及其重构[J].《复旦学报》,2019,(1).
[2] Robert A. Dahl.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20
[3]陈炳辉.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54]
[4]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5
[5]朱文通,谢嘉,王小梅.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建党初期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范研究[J].党史博彩,2003,(7).
[6]王艳.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探讨.党史文苑,2010,(8):39-42
[7]CNNIC:2019年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 [美]肖恩·麦克布莱德.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4
[9]谢志强,陈菊红.公共权力是如何为机会主义所用的——以年轻干部“火箭提拔”现象为例.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19):6-13
[10] Edward Shiles, The Torment Of Secracy: The Background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Security Policies .Glencoe, IL:Free Press.1956,100-101
[11]孙哲.权威政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5,38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政府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