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爱国的理由及其表现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6472
余小姣

  摘 要:正是基于人类天然的最原始最朴素的感情,人民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也深刻认识到了祖国与每个人的命运休戚与共的关系,因此要求人们爱国之情外化为保卫祖国的行动上,以责无旁贷的姿势对祖国尽孝心、尽义务,具体表现为忧国、救国和报国。

  关键词:爱国;理由;表现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以前,我们常说爱国不需要理由,也没有追问。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价值观并存,各种文化交融,对于身心迅速发展而明辨是非能力不足的青年学生影响极大。他们经常发出疑问,为什么要爱国?如何表现?这些需要我们做出沉思与回答。

  一、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我们已经习惯把“爱国”与“主义”相连组成“爱国主义”一词。但爱国主义到底是什么,也是各有各的说法,并没有一个学术界所公认的权威定义。

  由于涉及地理、文化以及政治等因素,许多著名的辞典的定义都莫衷一是。例如,《韦伯斯特大词典》将“爱国主义”定义为国家的热爱或奉献。《简明牛津政治词典》的定义是“爱国主义”一般被定义为对祖国的热爱或保卫祖国的热情,但并不一定会形成具体行动。《大英百科全书》更看重的是爱国主义的文化要素,它将爱国主义定义为保存、保护以及传播一国的传统与价值观。《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的定义相对全面,它不仅在定义中加上了有关行为的要素,还试图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加以区分:爱国主义更多是对所生活的土地或其生活方式的忠诚,而教少关心民族主义的核心问题即抽象的“国家”概念。

  中国思想对什么是爱国主义的讨论历史悠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定义是“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此表述比较全面。

  二、 爱国的理由

  为什么要爱国?我们首先从天然的情感中去寻找。

  爱国是人们对祖国天然的最原始最朴素的感情。爱国主义首先就是这种乡土之爱、民族之情在漫长社会生活中积淀成的一种深厚的爱国情感和道德观念。尽管爱国主义在今天被赋予了政治含义,但它一开始并非一个政治词汇,而是个地理、文化词汇。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民族融合、和平共处、相互交流,以及文化、文明、理性的增长和进步过程中,已经从单一的个体依附具有血缘关系和家族、氏族部落,逐步扩大到依附非血缘关系的民族以至包括多民族的国家。此时人们所热爱、眷念的地域范围已不仅仅是出生地的故乡、故土,而是整个国家的疆域范围以及整个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传统了。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升华。所以,有人提出祖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历史、宗教、有时是民族及人种概念,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后经生生不息的传宗接代繁衍至今而形成。爱祖国就是爱自己出生的地方,爱那里的人情习俗,那里的山水土地、自然及人文环境等。爱祖国,就是一种没有政治含义的人性本能主张。“万水千山总是情”,自发的乡土之情是一种最原始最朴素的人类情感,构成了爱国主义的重要基础。

  祖国与每一个人的命运休戚与共。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祖国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休戚与共相关的,国与家与个人是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失去祖国母亲的保护,人们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我们对祖国母亲的自然情感必须外化为保卫祖国的行动上,以责无旁贷的姿势对祖国尽孝心、尽义务。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我们每个人在行动上尽到了爱国的义务,国家好了,我们才能更为充分地享受国家为每个人生存发展所提供的保障。离开了每一个公民在行动上对国家的拥戴和奉献,国家的存续本身都难以为继,公民还怎么能奢望从国家那里获得生存的安全和发展的保障呢?就连主倡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被誉为现代自由主义传统之开创者的约翰·密尔也不得承认:“每个人既然受着社会的保护,每人对于社会也就该有一种报答”。与国同心,把爱国作为个人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这是对祖国母亲最好报答。

  我们也应看到,爱国主义还是个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他们之所以能做出一番事业,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共产党人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陈潭秋、毛泽民等等,一个个革命先烈无不是满腔热血的爱国主义者。同时,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创造的成果做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所以,爱国主义不仅体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同样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 爱国主义的表现

  爱国主义情感怎么落实到行动中去呢?忧国、救国、报国。

  忧国是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思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一切爱国者的座右铭。忧国是一种责任,没有一定责任心和觉悟的人是不会心忧天下的。这是因为,国家离普通老百姓太远,一般为柴米油盐之事所忧,为人情得失所缠的人,哪有心情顾及天下之事。再者,平时治国主要依赖良才和高官谋臣,一般也轮不着老百姓。特别是现在中国处于和平时期,国家正常运转,忧心的大事并不突出。但是,平地惊雷,鹤立鸡群才显得不一般。在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有一些平平常常的人去思考国家大事,这才是最可贵的。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忧心就是真正把国家放在心上,忘不得,放不下,想得苦,思得深,不但表现为深切的责任,更表现出惊人的才学和政治智慧,当遇阻力时又表现出非凡的勇敢。现代人中如马寅初,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马寅初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问题。他尖锐提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越发棘手”。在但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受到了气势汹汹的大批判、大围攻。对此他并没有缄默下来,而是一如既往的站着,并公开声明:“我虽然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古人中如韩愈,一介衰朽的书生,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当其获罪、家破人亡之时,尚能不辞海隅之小,心系百姓,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见心明志,尽力去为,求成于心。还有一个人叫杨伟明,黄土高原上一个知识分子,1961年他接连写出了四篇,提出应该缩小计划经济范围,扩大非计划经济的范围、改革开放等观点,甚至向中央写了一份深忧国事的谏言书,这些观点在当时是逆时代潮流,由于不被重视,最后他悲愤的自杀了。历史证明,他们都忧之忧理,他们的忧国文章成了历史的经典。以忧心来体现爱国要靠理性的思考。需要广博的知识和对社会规律的深刻认识,所以忧国之心多存在于知识分子中。这是一种先知先觉,大仁大智。

  救国是在国家危难时刻表现出的牺牲精神。历史上,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都会出现一批民族英雄,同时也会有汉奸、叛徒。国家危难首先考验的是政府,但同时也考验着每一个公民。在这种关键时刻,救国是最起码的做人标准,一个人可以成为英雄,扬名于世,也可以成为汉奸,遗臭万年。清朝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本有机会逃生,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以喋血菜市口的悲壮,来唤起国人的觉醒。周作人,本事一个有影响的作家,炮声一响,便当了汉奸。千百年来,岳飞和秦桧已经成为爱国者和卖国者的代名词,分别代表忠奸的形象。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凡当时为民族、为国家利益作出贡献和牺牲的人都是爱国的,他们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并不会因现在的时势不同而失去光辉。

  报国是对国家的一种责任心,是尽心尽力地付出和奉献。一个人可能生不逢时,不能出现在救国的战场上;也可能智力不够高,没有更深的治國良策,但却可以时时处处尽到报国之心。它可以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全部联系到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上去。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五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为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他一生中大半时间都在戈壁荒漠中度过,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他领导者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世界先进水平。生前,我们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在他逝世后13年,被追授为“两弹元勋”。爱国是一件平凡事,要有一颗平常心,就像在母亲面前尽孝心一样,自觉自愿不图回报,它就在我们每人每天的言谈举止中。只要事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就值得去做,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