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手机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创新网络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083
聂仁东

  摘 要: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日常必备品,手机文化正全方位地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并对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该正确认识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机遇,实现手机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不断创新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手机文化;辅导员;网络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自2004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发布一系列重要文件,持续关注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这一议题,相关规定、要求不断细化,特别是,2017年9月教育部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把“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作为十大基本任务之一,并进一步明确网络育人的具体要求。

  随着手机文化的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手机文化正以独特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同时涌现,做好网络育人工作的时代紧迫性与战略重要性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明确自身主体责任,正确认识手机文化对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带来的影响和机遇,不断探索创新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手机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手机文化的内涵。所谓手机文化是指人们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价值、行为规范、符号体系及社会关系,它依托技术文化、传播文化和流行文化等,形成了包括短信、手机文学、手机游戏、手机电影、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广告、手机报等多种形式的新兴文化[1]。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短信、文学、电影、电台等形式的表面文化和以手机礼仪、手机饰物等为表现形式的派生文化。手机文化既是科技高速发展的反映,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体现。

  2.手机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大众性,随着手机以惊人的速度的普及和应用,智能手机功能和社交平台的增多,手机“微文化”已经极大的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碎片”式的传播交流方式,使大众的意识和行为在手机文化所形成的大环境里不断发生着改变。二是便捷性,手机文化传播载体的便携性及其主要应用的网络环境,使其具有强大的信息扩散和人际传播功能,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极大的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加深了人的社会化程度。三是自主性,手机文化的自由属性,使其表达方式和创作空间具有更加的自主性,诸多言论自由的信息交互平台,个性化的意识和思想表达的更加充分。手机文化让大学生过渡到一种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文化时代,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社会、接触知识、感悟文化[2]。

  二、手机文化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手机文化的兴起正以不可逆转的方式影响着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其所具有的大众性、便捷性和自主性的基本特征,堪称一记重锤,给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1.打破辅导员原有工作方式相对“固有”模式。

  手机文化获取信息的新方式和沟通交流的新手段已经打破了辅导员原有工作方式相对“固有”模式,并极大的削弱了原有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首先,以往的集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或者个别访谈等面对面交流通常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该种方式的确有助于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但由于手机文化的兴起,海量的、新鲜的、大众化的信息正在逐渐改变着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使两者之间的认识差别逐渐扩大,进而会形成教育的表面接受但实际背离的现象,最终造成教育未达预期目的。再有,手機文化正在促进大学生新的学习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观看手机视频、畅玩手机游戏、进行手机阅读、通过手机交友等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短信、飞信、微信等沟通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在这种新变化面前,原来固有的教育方式有效性已经被削弱,特别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使得数量上本已捉襟见肘的高校辅导员更加力不从心,工作“盲区”“死角”现象普遍存在。

  2.打破辅导员原有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模式。

  手机文化即时化时间和无距离化空间的信息获取途径已经打破辅导员原有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模式,并极大的削弱了辅导员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如果说过去大学校园的围墙隔离了社会性的喧嚣和诱惑,还能够相对自保为一片思想“净土”的话,那么今天,由于手机文化的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这种“净土”已经不复存在。由于手机文化的兴起,教育软环境变得历史性的“开放”,网络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得垃圾信息和反动、色情、暴力信息充斥于其间;网络交往新颖开放,但同时不安全、不诚信的因素也陡然增长;网络生活丰富多彩,但网络空间他律的滞后也影响了自律的效力。网络“双刃剑”的特性,尤其是其中负面因素的泛滥,使得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教育环境变得前所未有的纷繁复杂,进而导致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受到巨大冲击。

  3. 打破辅导员原有工作信息相对“垄断”模式。

  手机文化信息的丰富和多元已经打破了原有相关教育工作信息被高校辅导员单方面相对“垄断”的模式,并极大的削弱了辅导员主导相关信息资源的优势地位。在手机文化兴起之前,高校辅导员长期占据相关教育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管控。但随着手机文化的兴起,手机媒体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不断地交汇融合,特别是,通过便携的手机和开放的网络,大学生已经置于获取媒体信息的最前沿,而辅导员由于年龄及职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对新生事物的了解却往往处于滞后的境地,观念更新不及时,这样一来,由于辅导员对手机文化的认识不足,就会造成教育过程和效果的弱势,必然会导致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管控的目的无法实现。

  三、手机文化条件下辅导员做好网络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手机文化“双刃剑”的特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辅导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应该主动担当,有所作为,充分发挥手机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创新中拓展教育模式,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创造新的局面。

  1.让手机文化在网络育人的价值引领中发挥突出作用。

  在手机文化内容宽泛化、传播碎片化、思想浅表化的影响下,大学生个人思想文化需求及其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为此,必须充分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特点,旗帜鲜明地让其在网络育人的价值引领中发挥作用。

  第一, 辅导员要以手机为媒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育人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消除手机文化中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二,辅导员要发挥手机文化载体优势作用,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正确引导。

  第三,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手机便捷性特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内化价值观念,外化自觉行为,逐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让手机媒体成为网络育人工作的有效平台。

  第一,辅导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飞信、QQ等聊天工具为交流平台,开展“隐蔽性”和“非面对面性”式的有较强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可充分利用手机聊天工具私密性强、便于沟通、便于学生表达自己“真情”或“隐私”的特点,开展一对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与性格孤僻,甚至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当面谈话时,他们无法敞开心扉甚至会逃避退缩,教育工作效果难以实现。利用这种无需面对面的、即刻做出反应的交流方式,可改变辅导员和学生间面对面谈话时的尴尬与困窘,代之以语言亲切、内容精简的语言在手机媒体上进行沟通交流,这种脱离了限定场所的“非面对面”交流方式,能有效缓解当面交谈给学生带来的压迫感与紧张情绪,使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进而消除相互间的对立情绪,促进相互信任的和谐交流。

  第二,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微信的功能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单方面接受,利用网站、博客等推送信息的形式可能会出现学生不闻不问的情况。辅导员可以利用微信所特有的“微功能”,把每一条信息都能及时准确的发送到学生的手机微信上,大大增加学生阅读的可能性。再有,学校、学院,或辅导员自身均可以开发类似“微言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学生关注的专业信息、就业、考试等信息,发布具有真情实感,意义深刻的教育事件,不断丰富网络内容、创新网络教育形式,增加网络育人工作有效性。

  第三,辅导员还可以利用手机媒体特有优势,挖掘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延展更广阔的教育时间和空间,增加网络育人工作更加有效的表现方式和手段。比如,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报等方式让大学生浏览和传递相关教育信息;利用手机微博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点滴;利用手机聊天工具和视频通话功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或实习学生的现实状况等等。这些便捷的互动交流手段,拓宽了网络育人工作的平台,占领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进而有效地将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3.让手机文化成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有力推手。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好的环境会对人的品格和思想言行产生积极作用。辅导员在做好网络文化育人的工作过程中,必须坚持新时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推进体现主流价值形态的手机文化的发展,以先进的文化为背景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育人氛围。

  第一, 辅导员要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把手机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呈现在其眼前,让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变得活泼、生动,不自觉中助推大学生思想的升华。

  第二,辅导员应该不断拓展网络文化育人建设的途径,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手机文化活动。比如开展融思想性、创新性、知识性于一体手机文学竞赛、红色短信书写、新时代手机文化艺术节等手机媒体活动,让主流思想和道德准则如涓涓细流渗入大学生思想,使手机文化成为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强力推手。

  4.实现手机文化条件下网络育人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补充与促进。

  随着手机文化的兴起,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已经深度融合,二者之间界限已经趋于模糊,可以说,大学生已经生活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双重社会之中。所以,也就决定了线上网络育人工作与线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割裂,二者各有优势和不足,都不是万能的。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注意将线上和线下教育统一于一体,实现二者相互补充与促进。比如,由于网络空间个人特征的私密性,大学生自然人的特征被隐蔽,但却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其自身的情绪波动和思想动态,辅导员可以通过线上对学生的关注和真实状况的了解与把握,便可以围绕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下教育工作。又如,辅导员在现实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隐私”性问题,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又无法解决,则可以通过前文提到过的利用手机聊天工具进行“敞开心扉”式的互动交流,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则可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隨着手机文化的兴起和发展,高校辅导员面对网络育人工作的形式日趋严峻和复杂,文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尝试提出手机文化视域下辅导员做好网络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广大辅导员同仁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鲍俊杰.手机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16):11-12.

  [2]程文忠.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8-111.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2003:223.

  [4]杨 娜.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34-36.

  [5]王欢,刘怡雯.浅析手机文化的构成与特征[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7-11.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