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全人教育的内涵及其理想模式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060
闫洪才 宋银秋

  

  

  

  摘 要:本文首先从全人教育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全人教育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个体的多样性,强调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重在育“人” 而非制“器”。其次从人的生命价值体系和教育理念两个层面探讨了“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全人教育;内涵;模式

  一、全人教育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 Whole Person Education)内涵的界定及其溯源还有很多争论。一般认为全人教育在国内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概念相似,但从理论和具体实践上来看又有所不同。從内涵来看,全人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完整的人”,崇尚人的身体、心灵、精神、灵魂的整合;情意、灵性、灵感、直觉的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多元综合智能的开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杨亚辉,2010)。

  20世纪70年代,在对现代教育困境的反思与批判中,欧美的一些激进主义教育家建构起全人教育的思想体系。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整体论”。“联结”、“存在”、“整体性”是其核心概念。在人学观上,它把人看作是整体的存在,“全人教育在哲学思维上,主张人的真实存在是从客体的存在,到社会的存在,到超时空(cosmic reality)的存在,到无限的存在,到宇宙(universal reality)的存在”(吴立保,谢安邦,2008)。在整体人学观的指导下,全人教育形成了以下核心思想:其一,“全人”指的是完整发展的人,包括人的身体、智慧、群性、德性、情绪诸方面的发展(吕俊甫,1985),强调人格发展的平衡和谐、身心发展的均衡、个体与外界的和谐。其二,为了培养全人,课程应具有贯通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全人教育,不是以学习的范围为考量,而当以如何践履人之作为人的基本特质为目的。这样的教育才是展现全人教育目的的价值理想的教育(郭朝顺,2001)。全人教育强调的不是应学科目的多寡或者范围的大小,而是能否在任何一个学科之中,都学会人之作为人的那种不断自我超越、提升的自由自主之精神。其三,确证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与根本,强调多元化的学习。全人教育的核心方法论为连结(connection)、互动(interaction)、转化(transformation)。据此约翰·米勒归结出三种学习范式:单向直线式的互动学习、系统式的交替学习和网络式的转化学习,强调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寻求能使学科之间、学习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教与学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适应生活的深层次的挑战(蒋文昭,2010)。

  许多全人教育学者认为,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学习的激情,这种教育不是通过把现实社会转化为结构化、格式化的固定课程看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个体与周围自然、社会环境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产生的。其核心在于,入轨人们要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那么人们就需要开放包容的学习,而不仅仅是是简单地学会如何生活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那些关于人们自身、关于和谐社会关系、关于社会行为、社会发展、社会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经验、鉴赏等知识对受教育者来说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查振华,欧阳时来,2009)。

  二、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

  (一) 人的生命价值体系

  建立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首先要理解“全人”的概念。以实践的观点来看待人,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既有大自然赋予的自然生命,又有着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自为生命又称之为价值生命。前者我们称之为“种生命”,后者称之为“类生命”。自然生命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和前提,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尺度,是构成人的价值生命的物质载体。人之为人,重要的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又包括真(注重认识过程)、善(注重意志过程)、美(注重情感过程)三个尺度。自由作为真、善、美的统一,也意味着自由的本质是主体在知、情、意方面的全面发展。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若能得到完美统一的人就是“全人”或称“完人”。诚然,真、善、美相统一的完善人格就是全人 (完人) 的根本标志。真、善、美作为价值生命中的三种组成成分,共同构成人的健全心智和完善人格。我们这里将所述人的生命价值体系及其关系用图 1 表示:

  ? ? ?人在实践活动中,只有实现了真、善、美三种尺度的统一,才能使其在活动中实现或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实然与应然、占有与享受、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标志着人的自由的最高境界(冯建军, 1999)。

  (二) 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研讨。

  1. 整合 “以社会为本” 与“以人为本”两种教育理念的模式

  这一模式是从教育理念出发分析得出的。主要是通过克服以往以社会为本位与以人为本位的两种教育观念的偏颇,形成以“整合”为基本范畴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实现全人教育。以社会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人是依赖于社会的,个人没有什么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社会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却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发展和完善。笔者认为,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一种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个人价值的模式;是整合“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找准社会需求和培养“全人”的契合点,实施教育的模式。

  在全人教育理想模式中,“以社会为本”的“人”指的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各 处的地位这一问题在近代教育史上争论较为激烈,曾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或称“教师唯 一主体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支配地位;二是“学生中心论”(或称“学生唯一主体论”),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目前这两种极端观点已不多见,有了“主导——主体论”(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对其进行修正。教学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两面。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的客体,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构成一主体互动的两个方面,于是就有了“双主体”之说。采用调动“双主体”的积极性的教学模式,才是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我们这里将从教育理念分析的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用图2表示:

  ? ? ?2 . 自然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针对人的自然生命而言的教育称之为自然教育,针对价值生命的教育称之为人的价值教育。人在实践活动中要体现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完美统一,教育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人的自然教育注重人的身体发育,包含身体的养护和锻炼,心理官能的自然发展。人的价值教育分为真、善、美的教育。“真”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教育:其一,学问的教育,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其二,求真的教育。求真的教育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求真精神即科学精神的培养,二是求真方法的教育。“善”的教育是一种人性的教育。人性教育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从根本上唤醒人对在世意义的思考,唤醒人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美”的教育又分为“审美” 和 “立美”两个方面的教育。审美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立美的教育,就是创造和建立美的教育。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及其基本内涵可用图3表示如下:

  真、善、美的统一是教学的理想境界,求真、向善、至美是造就完善人格不可缺的三维。完善人格中的真、善、美的统一,决定了价值教育中的真的教育、 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关系。只有将真的教育、 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价值教育的目标。教育学生做真善美之人,为社会、为人民行真善美之事。

  [参考文献]

  [1] 查振華,欧阳时来,全人教育理念对地方综合性高校音乐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Vol. 29, ZK, 60-61.

  [2] 冯建军. 论全人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1999 (3): 12-15,27.

  [3] 郭朝顺. 从哲学人类学看通识教育中的“全人”理念[C]. 元培技术学院第一届通识教育论文集,2001:145 -160.

  [4] 胡潇. 论全人教育[J]. 广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10-16.

  [5] 蒋文昭. 建构基于全人教育观念的教师角色: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视角[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 (8): 36-38.

  [6] 吕俊甫. 发展心理与教育:全人发展与全人教育[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65.

  [7] 彭香萍,莫怏. 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J]. 求索,2006(12): 125-126.

  [8] 吴立保,谢安邦.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学改革[J]. 现代大学教育,2008(1):69-74.

  [9] 杨亚辉. 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视角[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 62.

  [10] 袁广林. 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全人教育[J]. 铁道警官高等教育专科学校学报,2003(3): 115-117,128.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H170249)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