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西方主客体两分的思维下,杜嘉班纳在其发布的辱华视频里,将西方人构建成主体性的“自我”,筷子、中国人及中国文化则被凝视为“他者”并被赋予种种他者形象。凝视中,中国只是本土信息提供者;为了切合自身的目的,自我的表述建立在外在性的前提之下,采取范畴、隐喻的方式凸显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同时又淡化、隐藏了其他特征,来进一步巩固自我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自我;他者;凝视;表述
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他者成为后殖民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在西方哲学中,“他者”(the Other)本是与“自我”(the Self)相对而形成的一个概念,是指自我或主体以外的一切人或事物。但在后殖民的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白人“中心文化”以外的人种则被称为“他者”。后殖民理论中的“他者”只是自诩为主体“自我”的白人自身所造成的现象而已。他者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客体,而是白人为了获得自身的话语场和利益而被自我感官表象为现象中的客体,仅作为一个经验对象,而非真正的客体。他者的建立要符合自我的理性,才能成为对象,才具合法性。“自我”与“他者”之间是一种看与被看、凝视与被凝视的主客体关系。在D&G发布的辱华视频里筷子、中国人及中国文化已然成为白人凝视下的“他者”。
一、事件回顾
一组名为“起筷吃饭”的广告所引发的辱华事件。西方国际服装品牌Dolce&Gabbana(中文名为“杜嘉班纳”,以下简称D&G),为了宣传2018年11月21日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的一场意大利时尚奢侈品牌时装秀,拍摄了一组名为“起筷吃饭”的广告。这组广告描述的是一名华裔女性用小棍子形状的餐具(stick shaped cutlery)吃意大利美食,但发现这种棍形筷子和意大利美食并不怎么搭配的过程。D&G曾表示这组广告是一个名为“DG爱中国”的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但片中旁白的“中式发音”、语气以及“中国模特”用生疏姿势使用筷子吃披萨、意大利式甜卷等片段,招致了中国网友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在侮辱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方式以及中国的筷子文化,甚至还存在侮辱中国女性的嫌疑——因为广告中的旁白一直在“教”视频中的华裔女性怎么吃意大利菜。
对话截图坐实D&G辱华之名。虽然D&G在微博上删除了这段视频,但仍在其Instagram(以下简称ins)和Facebook的账号上发布。21日中午11时许,时尚博主@Fashion_BangZ爆出一段网友和D&G设计师Stefano Gabbana在ins上的聊天记录。从该记录可以看出设计师Stefano Gabbana大放厥词,言论严重辱华。针对严重辱华言论,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发文:“我们欢迎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同时在华经营的外国企业也应当尊重中国,尊重中国人民。这也是任何企业到其他国家投资兴业、开展合作最起码的遵循。”并配图“自取其辱”@DolceGabbana。
二、“他者”形象的设置
D&G辱华视频是以中国文化为坐标替自己定位。这一定位包括他们所采用的视觉叙述角度,他所构造的东方女性类型、被简化的筷子、游戏化的筷子文化,视频中流动的意象——所有这一切综合形成一种精细而复杂的方式,促销自己的产品,发掘所谓的中国文化内涵,最后表述中国或代表中国说话。
(一)他者化的东方女性
视频中的女模特不是作为真实的女性能指存在,而是D&G意识形态下东方女性的他者符号。这一符号化的东方女性形象是以白人的视觉为中心进行塑造,在白人的凝视下进行身份的建构和认同。
视频对东方女性他者化的外形塑造。拥有金色动人的长发是西方男性中心意识下女性唯美的标准之一。然而,东方人拥有典型的黑发。所以视频里的女模特虽将黑发束于脑后,但以凌乱的姿态被展示。凌乱表征着慵懒的形象;女模特的浓妆艳抹体现着虚荣;装饰上的穿金戴银则表现的是贪婪;暗红色的服装凸显了阴暗。女模特的整体形象表征的是欧美人以一系列定型化符号表述东方女性的他者形象:细眉小眼、浅黄皮肤、体态拘谨等等。这些符号在欧美广为流传并被反复使用,已经脱离了具体的东方语境而直接成为辱华视频里他者化的东方女性形象。
(二)被简化为棍形餐具的筷子。
视频中D&G通过将筷子强行“拽进”西餐里最终消除了筷子的威胁而抹去了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他们把筷子简化为了一种简单的餐具,另一方面,他们又用西餐的标准对其加以改造、控制,使筷子永远只是一种木棍形的餐具,而抹杀了筷子所传递的中国文化内涵。他们以西方的文化标准行事,有选择的表述筷子某些特定的涵义。在他们的凝视里,筷子并非一种文化象征,而更多的是一种评判性的阐释,隐含在这种阐释之下的是“我们”(主体性“自我”)与“他们”(“他者化”的中国)之间的二元对立,前者总是凝视着后者,甚至走到使他者完全自我化的地步。
(三)被游戏化的筷子文化。
视频中女子所代表的中国人是非理性的,幼稚的、“不正常”的,其身份被設置为“自我”控制下的玩偶,那么她所使用的筷子也就成为了玩偶的“玩偶”。女子和筷子被凝视为顺从的东方文化符号;而以旁白为代表的白人则是理性的,成熟的、“正常”的、支配性的“自我”。所以亚裔女子只能在支配的情景中存活,筷子文化也只能在玩偶游戏中被展现;他们只能存在于西方具有强烈自恋倾向的东方观念里。旁白以拙略的汉语口音教会亚裔女子如何正确的使用筷子吃披萨,是在表述这一所谓的西方真理:中国的筷子文化之所以能为人所理解、所正确使用,之所以具有自己的特征并非由于其自身的文化属性,而是因为有西方一整套有效的表征机制,通过这些机制中国的筷子文化才得以让西方确认。
视频将他者的种种形象强加于中国人、筷子及筷子文化,同时将任何像“中国”这样的真实的东西排除在外。因此视频中有关中国的一切都置身于中国之外:中国筷子文化的意义更多地依赖于西方而非中国本身。这一意义直接来源于视频所隐含的“自我”的凝视策略,正是这些策略使中国文化在关于中国文化的话语中“存在”,富有内涵。
三、 自我的凝视策略
自我将凝视视为控制可怕的、不可知的中国的一种方式,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就是中国。中国人只能以D&G为代表的西方白人所认识的方式存在。所以,自我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凝视策略,以一种西方信服的形式才能将中国表述为被西方人所了解的、不再那么可怕、他者化了的中国。
(一)自我的凝视是建立在外在性的前提之上,筷子及中国人仅仅是本土信息的提供者。
“自我”通过典型的主客体两分的西方认知模式来表述中国,将中国置于客体的位置,否认了中国人的主体性,规避了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的类意识。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成为了独立于西方“理性人”之外的物自体。物自体得以合理存在必须要符合自我的理性。自我依据自身的理性,制定相关的凝视维度。与自我对筷子和中国人理解相关的维度包括:(1)知觉维度。中国人看起来如何(中国人的他者形象)?筷子看起来如何(筷子的他者形象)?摸起来如何?(2)功能维度。中国人用来观赏,筷子用来游戏,无法用来食用美味的“披萨”。(3)目的属性。定义筷子,认知中国人,表述中国。在这些凝视维度之下,中国便失去了主体性,成为了自我眼中的客体,即本土信息提供者。
自我拥有真正的话语权,使中国这一本土信息提供者说话,对中国进行表述,而这一表述便是外在性的产物。在视频中,中国就由一个非常遥远而且充满阴暗(视频中暗淡的视觉色调)的他者被转化为一个白人相对熟悉的形象(视频中笨拙地操作筷子的亚裔女子)。那么建立在外在性之下被表述的中国的特性就不是中国本身的特性,而是自我认知中的现象客体,只是相对于自我有意义的他者。而这一表述的直接性掩盖了下面这一事实:观众观看的是高度虚构化的表演,在此表演中,一名女子被转化为代表整个中国的符号。因此,辱华视频的真正焦点在这种作为表述的表述,而不是作为对中国文化的“自然”描写的表述上。D&G所关注的是这种视觉风格、置景、叙述技巧,而不是表述的正确性,也不是其逼真性。表述的外在性是为了掩盖所谓的西方式真理:中国无法表述自己,既然她不能,就必须由别人,即D&G,担负起这一职责,为了西方,也为了无法表述的中国。
(二)通过范畴及隐喻表述中国
范畴是以人类理解为目的的,通过原型或者跟原型家族相似性来界定的。自我通过范畴化来标示筷子和中国人,而隐含在范畴背后的隐喻则与范畴一起凸显了筷子和中国人的某些特征,而淡化、隐藏了其他特征。其范畴化、隐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中国、表述中国、关注切合自我利益的某些特征。
范畴化的筷子及隐藏了的文化。在视频里,D&G把筷子定义为“棍形餐具”(stick shaped cutlery)。牛津词典、柯林斯词典、朗文词典等三大常用词典都将“cutlery”解释为“(刀、叉、匙等)餐具”(knives、forks and spoons used for eating and serving food)。通过几大常用词典的解释可以看出,cutlery一词特指的是西餐中的刀、叉、匙等;通过其词干cut(切、割等)可以看出,此种餐具的功能在于断切食物。这便是餐具一词在西方文化中的原型;然而,筷子被强加于其中,根据与原型的关系被加以界定。筷子被表述为边缘化的餐具——棍形的。“餐具”这一范畴凸显了西方餐具的切、割等工具性特征,隐藏了中国文化中筷子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启迪、坚持、团圆、思念、温暖、感谢等不同的人生情感。
范畴化“筷子”和“餐具”背后的概念隐喻。“筷子是一种小棍子形状的餐具”,这一范畴化的他者形象是基于“未开化是筷子”和“文明是餐具(刀、叉、匙等)”的主体隐喻。两个隐喻反过来便是筷子代表着未开化,餐具代表着文明。“未开化是筷子”这一隐喻如同范畴一样,凸显了筷子(stick)的原始性特征而隐藏了筷子的生态性特征(筷子由源自大自然的木材或竹子制作而成),即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文明是餐具”这一隐喻,凸显了刀、叉等餐具的工具性特征(cut)而隐藏了餐具毁灭性特征(餐具是金属制品,是从自然资源中提炼而成),即西方主客两分、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在这两个主体隐喻的基础之上,自我又将筷子转喻中国文化、餐具转喻西方文化,自我的中心地位得以巩固,他者被表述。
结语
中国正是按照以D&G为代表的西方白人所认识的方式而存在,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就是中国。他们以自我理性为准则,以主客两分思维模式为认知途径,通过范畴化、隐喻等凝视策略对筷子、筷子文化及中国人进行外在性的表述、任意的塑造和解释。他者化处理的视频成为了D&G对中国文化判断的功能性表达,而不是对中国文化本身的表达,最终使中国成为了西方凝视下的他者,体现了西方的主客两分,掩盖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进一步巩固自我的主体地位。然而,他们忽略了这一事实:今日之中国非昨日之中国。
[参考文献]
[1]邓晓芒.哲学起步[M].商务印书馆,2017(11).
[2]郝思斯.拒绝“傲慢与偏见”式的凝视[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11-23(002).
[3][美]乔治·来考夫,马克·约翰逊著,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
[4]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05).
[5]央视新闻客户端.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CM/OL].2018-11-22)[2019-2-25].https://www.iqiyi.com/v_19rr499lac.html
[6]FAY.D&G辱華事件全程梳理.搜狐娱乐.[N/OL].(2018-11-22)[2019-2-25].http://www.sohu.com/a/277143317_649589.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