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古代因材施教看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565
刘彩红

  摘 要: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它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展开教育。因材施教顺应历史潮流,因时而变,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条件。本文结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及要求,提出高校要在“一对一”教学模式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上达到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辅导员要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恪守师德,投身教育事业,为我国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校教育;培养方式

  引言

  首都师范大学徐建顺副教授说“因材施教是一种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要领,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从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条教育原则被我国历史上无数教育家传承发展,顺应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体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国教育强调发展传统文化,要立德、树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因材施教对教师、学校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因材施教的历史典故

  因材施教最先出自《论语·先进篇》,子路和冉有同问孔子:“闻斯行诸?”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回答子路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回答冉有却不同:“闻斯行之。”令子路多倾听父兄的意见,令冉有坚定得立即实行,这是因为孔子认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两人性情不同,教育不同,此为孔子的因材施教。

  从定义来看,因材施教中,“因”为凭借,“材”为学生的资质,“施教”为实行教育。学生作为施行对象,具有思维和社会属性,各自的禀赋也不同,这决定了教育过程的方式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此时,教师为双方交流的主体,需要主动主导得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二、 因材施教对当代教育的思考

  要做到当代的因材施教,需要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相互配合,使学生在“智”和“德”上达到双重的恰当教育,与此同时,培养老师的“师德”素质尤为重要。

  1.一对一的教学方式

  在古时候,私塾中老师的课桌在教室的角落,方便单独教学和谈心。1948年的电影《武训传》中给出了私塾中真实教学的片段,教室中学生围坐在书桌旁,老师坐于一隅。教室中并不安静,不同学生所学课程不同,有的摇头晃脑在背诵,有的在练字,教书先生会单独点名学生来自己面前检查课程,提点学业。这就是古代教育的一对一教学,不同学生的课程不同,进度不同,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如今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办学规模,都是封建社会难以比拟的,但是仍存在许多制约因材施教的因素,诸如,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教育内容过于呆板,老师进度难以照顾全体学生学习水平等等。与此同时,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展,学生人数迅速增长,难以做到真正的一对一教育。古代胡瑗教育家所创立的“分斋教学制”提出了一种新思路-胡门弟子中“有好尚经术者,有好谈兵者,好文艺者,好节义者”,“使各以类群居讲习”。这种因材施教,不仅具有分科教学的性质,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有用之才,而且具有为学生选定致力于事业方向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获得就职就业的知识技能。

  相比之下,在大学教育中更方便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课程,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课外活动,针对学习优劣的学生设立弹性的学习机制等等。扩大大学的自主选择权力,鼓励学生的兴趣发展,尊重学生的未来规划,是每一代教育者的责任。

  2.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如今我们强调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并不只是学古筝、书法这些技能,而是教会学生健康、吉祥的人生态度,带领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世界,从而知道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能够幸福平安,应该怎样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的人和事。学习中有优胜劣汰,但是良好的德育教育应当是公平的,没有差别的。

  王守仁先生对因材施教给予了新的解释,他认为教学不单在于使人学到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成就每一个独立人格。“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教育人,不是把每一个人都管束成一般模样,而是因人而异。如果是狂妄的人便从狂妄之处加以引导使他有所成就,是洁身自好的人便从洁身自好之处加以引导使他有所成就,人的才学气质,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从每个人的品性入手,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大学的教育同样需要因材施教的思德教育,虽然大多数教师并不能达到孔子那般圣人的高度,但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设立他们的独立人格。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无不闪烁着因材施教的光辉,他提出“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3.投身教育的师德传承

  要做到因材施教,就需要老师不仅具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更需要教师主动投身思德教育,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首,授业解惑为辅。要将人生的态度传授对方,就需要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深度的沟通,这样双方才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喜欢,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引导。

  王阳明先生在主政江西的时候颁发政令《社学教条》,其要求各学府“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谐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填切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每日清晨,各位学生参拜完孔子和老师后,老师会一个一个得询问学生,从昨日放学,到今日上学,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你的快乐,烦恼,告诉老师,老师都会帮助你。这就是古代的成人教育、成才教育,这种教育非常强调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他要求每一天都有心灵的沟通。时至今日,很少有学校和老师能够做到这种程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制度的不断创新,教育思想的不断改革。

  大学教学制度里开设生活辅导员、朋辈辅导员等为師生沟通提供了通道。促进师生关系的同时,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刻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因材施教,是否公平又独立得看待了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把师德规范作为内心信念,以为国家培养建设者为己任。

  三、 结语

  总的来说,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做到真正的立德、树人。大学作为学生自由发展,树立人生方向的节点,就需要学校、老师提供一个因材施教的环境,鼓励他们的学业发展,为他们的困境解惑,引导他们树立独立人格。因此,因材施教不仅是教育历史的必然延续,也是提高教育者素质、加速传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如珍.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 教育研究,1997(09):73-76.

  [2]张丹,许项发,王文奎. 试论“因材施教”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实现途径[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90-92.

  [3]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浙江大学出版社:5、309.

  (作者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