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探微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5566
王小娟

  摘 要:本文以“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例,从吃透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瞻前顾后融会贯通、收集和应用教学资料四个方面对《纲要》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便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怎样上好这门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多年来各高校《纲要》课教学一线的同仁们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探讨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诸如专题教学模式、三位一体教学模式、4S教学模式、“慕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等等。各高校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结合当地实际,利用本地红色资源,探索不同形式的、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但不论运用什么样教学模式,无论怎样注重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仍然是《纲要》课教学的主体。因此,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一个《纲要》课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例,拟从吃透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瞻前顾后融会贯通、收集和应用教学资料四个方面对《纲要》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纲要》课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

  一、 吃透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教師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吃透教材精神实质,并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极其重要。比如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第二个问题“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以问题为导向作如下安排。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1)向西方学习的屡次失败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进行新的探索

  (2)欧洲的衰落和列强的争霸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怀疑

  (3)十月革命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新曙光

  2、中国的先进分子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十月革命的推动

  (2)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鉴别

  (3)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1)十月革命前的初步接触

  (2)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的系统介绍

  这一基本线索,既尊重了教材的基本内容,又对教材内容有所超越,有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

  三、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那么“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呢?如何判断?

  首先,来看重点问题。

  在“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的传播”这一条目下,隐含着“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纲要》课的重点内容,之所以说是隐含,是因为本条目仅有短短的1770多个字,并没有正面回答“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课题。那么我们是依据什么判断它是本条目的重点问题的呢?

  第一,从《纲要》课教学的目的来判断。导言部分对《纲要》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如下表述:“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1]。即一个认识,两个了解,四个选择,其中四个选择中第一个选择就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第二,从本章(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学习思考题来判断,本章四个学习思考题的第一个就是“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般来讲这是最直观地告诉我们重点。上述基本线索就是以这一重点问题为导向来安排的。

  但是,教材在本条目下并没有正面直接回答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本节第一目中的“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中找答案,即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开始对西方持怀疑和保留态度的三个原因,一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已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二是一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三是向西方学习的屡次失败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极大怀疑。这三个原因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其次,来看一看难点问题。

  在“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条目下,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是难点。笔者通过对教材反复解读,深入思考后认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是在十月革命的推动下,经过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流派进行反复比较鉴别,并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进行斗争后,才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即上述教学思路的第二点即破解这一难题。

  四、瞻前顾后,融会贯通

  瞻前顾后即教学过程中的融会贯通原则。所谓“瞻前”就是寻找已经学过的知识与现实课堂教学内容的链接点,所谓“顾后”就是本堂教学内容与后面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教师在备课及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做到了“瞻前顾后”,才能使你的教学前后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更富有魅力。

  “瞻前顾后”原则可以贯穿在导入新课、教学过程及结语中,即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第一,在导入新课中的运用。“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此问题是一堂课的起始点,你就要想办法找到此问题与前面所学内容的逻辑链接点,这个链接点就在本节内容的第一个问题“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之中。我们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第一个问题‘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尽管有许多局限性,但他最大的贡献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打开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各种新思潮在中国社会涌动,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样,你即简要归纳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又导入了今天所要讲的内容,它使你的教学显得非常严谨,逻辑非常严密。

  “瞻前顾后”原则也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说明“为什么选择”的第一点向西方学习的屡次失败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进行新的探索,我们可以简要回顾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向西方学习的有关内容,说明无论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或是资产阶级民革命革命派,从技术层面或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都没有能够挽救中国,中国的仁人志士在苦闷彷徨中遇到了马克思主义,遇到了十月革命。这样,我们既简要回顾了早期探索和辛亥革命,又说明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要进行新的探索,使得二三四章的相关内容前后贯通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瞻前”。还可以“后顾”,从后面“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来说明“为什么选择”。

  教學过程中,一堂课的结束语是贯穿瞻前顾后融会贯通原则重要环节。一般来讲,结束语既要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又要为下节课的讲解做好铺垫。我们可以这样结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情况。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些问题我们下次课讲”。

  这样,我们的一堂课有始有终,游刃有余,做到了整个教学过程前后照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五、 搜集和应用教学资料

  收集和运用教学资料在《纲要》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你的教学生动活泼、丰富饱满、有血有肉。收集教学资料时要讲求轻重缓急和准确到位,适当应用领袖人物和著名历史人物的经典阐述及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

  所谓“轻”“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非重点问题可以不补充或少补充教材以外的材料,或者指定课外阅读书籍,让学生自己去弄清相关问题,以便留够充足的时间讲解重点问题。比如“怎样选择”的第二个问题“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的鉴别”,是教学难点而非重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弄清楚。

  所谓“重”“急”则是指收集资料的重心要放在重点问题上,对重点问题要补充教学资料加以说明,这些材料可以是前面章节学过的旧知识,比如前面我们为了说明“为什么选择”的第一点,回顾了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和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相关内容,这些相关内容又必须突出“向西方学”和“失败”,这样才能切中要害,做到准确到位。也可以是领袖人物和著名历史人物的经典阐述,比如我们为了说明“为什么选择”的第二点“欧洲的衰落和列强的争霸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怀疑”,可以运用列宁《帝国主义论》中对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的论述加以说明,还可以运用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对西方文化正在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的论述来说明,然后进一步应用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对西方物质文明破产景象的描述加以说明。此外,世界史的相关资料也很有说服力, “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这一消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2]正是欧洲的经济政治危机及衰落,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对西方怀疑失望的同时把目光转向了东方。

  综上所述,有自己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瞻前顾后融会贯通,收集有说服力的教学资料极为重要,它们是一个成熟的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本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61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思政部,广东 东莞 52308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