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儒家诚学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引领作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5932
朱丽燊

  摘 要:诚学是儒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深刻又丰富的思想内涵,长期以来,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问题陆续涌现,其中,高校大学生学术不端等失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对儒家诚学思想内涵的剖析及其历史脉络的梳理,将诚学思想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中,对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知识丰富和本领过硬的优秀青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诚学;大学生;思想引领

  一、 诚学之起源

  (一) 诚的起源

  根据史料记载,“诚”字的出现最早是在《尚书·太甲》中:“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此时的“诚”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是表达对神明的信仰和崇拜理念的概念,用于祭祀,意味虐敬,做到对神明的忠信,言出必行。诚代表了当时人们对祖先和神秘未知现象的恭敬。

  而作为社会道德观念的“诚”则要从《周易》开始讲起,《周易》提到:“中孚,信也”“孚”就是诚。又提到:“有孚惠我行”“有孚慧我德”。这里就将诚从对神明的一种虔诚和信奉向对人的道德约束上靠近。儒家诚学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通过历代大家的不断扩充,将诚提升到哲学高度。

  (二) 儒家诚学的基本含义

  1. 真诚:天道人道之本

  《离娄上》说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是自然的规律,就自然社会而言,诚是真实无妄的。对于人来说,物性人性得于天道,追求诚也是做人的规律。在儒家诚学中,“诚。人之道也”,一方面强调主体的高度自觉性即“反身为诚”。另一方面,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为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指出诚的前提是知善求善。诚,作为天道与人道之根本,是社会必须遵守的规律。

  2. 诚实:个人德行之学

  儒家的“诚”是诚实无欺,纯真无伪。《观物外篇》说:“为学养心,患在不由直道。去利欲,由直道,任其诚,则无所不通。天地之道,直而已,当以直求之。”这里讲的是个人修身的个人得失不应过分计较,理应做到不做作,不伪装,以求真求实为根本。《大学》明确“三纲领八条目”,诚意为枢要,格物致知为诚意,诚意自然心正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诚的最高境界,即“慎独”,不自欺,独处时不做逾矩的事情,仍然能够保持初心,忠于初心,真正做到摆脱外在事物的束缚,达到修身最高境界。

  3. 精诚:交往践行之道

  专注笃行、坚毅不拔、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是为精诚。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成仁行义,都应坚持精诚。“精诚”这一内涵,在《中庸》中出现,它提到“择善而固执”。择善即追求至真至善的品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可达到择善;固执是诚的功夫,即坚持不懈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人道之诚。

  二、 儒家诚学思想之历史流变

  (一)先秦时期儒家诚学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西周思想文化扫荡在地,诚的思想也被搁置一旁。在百家争鸣这场思想交锋中,孔子主张恢复周礼,提倡忠信、刚毅、正直等君子品格,虽没有没有明确提出“诚”的概念,但将“诚”所包含的内在涵义加以提倡,赋予诚以道德意义。

  孟子正式提出“诚”的概念,并将“诚”扩大到天道。“诚者,天之道也”强调自然世界真实的存在与变化,从而肯定“诚者,人之道也。”荀子论“诚”则在孔孟基础之上做出总结,“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赋予了“诚”现实主义色彩,从理论道德意义开始转向诚的实用价值,将诚视为天人之学的根本,注重诚的践行。

  《中庸》是儒家诚学具有形而上意蕴的重要标志论著。其中提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么始终,不诚无物。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成物也。”指出诚是天地万物的本质,贯穿天地万物始终。又提到“诚者,非自诚已而已矣,所以成物也。成以仁也,成物知也。”这是由人道复归天道的过程,即尽己之性,尽人之性,最终能达到尽物之性的境界。《中庸》对诚的内涵、诚的目标以及诚的功夫等都做了系统阐述,大大提高了儒家诚学的境界。

  (二) 汉朝时期对儒家诚学的改造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使儒家诚学思想从实践上成为真正为统治者服务的政治工具。他提出,“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仁与贪两种状态共存于每个人人身上,这是真实的存在的。同时,董仲舒采用混乱的五行阴阳学说进一步提出仁为阳,阴为贪的观念。强调阳主而阴从,统治者统治者就要设法将“仁贪之气”统一起来,在治理国家的過程中一方面施行仁政来符合天之阳,另一方面施行刑罚去符合天之阴,但要注意重前者轻后者,二者的结合与实施,从而达到理想中礼乐制度化。

  (三) 魏晋隋唐时期儒释道的融合与诚学思想的碰撞

  继两汉之后动荡的魏晋南北朝,玄学、佛学兴盛,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遭到削弱,儒释道在矛盾冲突中争论与融合。道家思想,提倡“自然无为”,注重个人的超脱自由。认为通过“诚”做到充分认识自己的言行与天地变化,进而使人生达到圆满境界。佛教宣扬一种“出世”的人生追求。李翱借用佛学心性论中佛性与人性紧密结合的思维模式提出“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这些都是诚,是人性本来的状态。诚不仅是天之本,还存在于人的心中,肯定了人的能动性。

  (四) 宋元明清时期儒家孝道思想的发展

  在这个历史阶段,佛教哲学已经衰败,儒家哲学成为主流。除了元朝统治者由于其游牧民族特性而对儒学鲜有发展外,宋明清三朝都十分看重对儒家诚学的传播与教育。周敦颐以诚论性。“诚者,圣人之本”通过诚,周敦颐构建起人性与天道统一的道德本体,初步建立了诚的形而上体系。张载,天地合一于诚。《诚明》中提到:“天之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指出,诚是天地的合用,是人道与天道的统一。

  三、 儒家诚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引领作用

  (一)以诚学思想树立远大理想

  儒家诚学认为,“诚者,天之道也”。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发展都以诚为依据,失去了诚,则万物就没有了依托。诚不仅是“天之道”,同时还是“人之道”。儒家诚学把“人之道”与“天之道”两者用诚进行沟通和联系,使人“至诚尽性”,洞悉万物之理。从这一意义上出发,人们理应不断追求自我完善,提高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必须正视自身,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对自己诚实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学习生活中,不必刻意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盲目跟风,更不应虚假伪善,应该做到坦诚真率,努力做一个“真人”。同时,要正确审视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前提,个人的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多识这都需要在社会中实践。

  (二)以诚学思想端正价值取向

  诚是一切道德的根基。诚与信的统一构成了统一的道德范畴。荀子说:“君予养也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诚是自我修养的关键环节。民无信不立,人无信不行,这是古今不变的永恒真理,只有坚持诚信原则,与人交往时才能慎言慎行,讲究信守;面对抉择时坚守信仰,忠实于心。儒家诚学不仅有利于个人诚信准则的确立,而且还有利于全面促进个人修养的提升。

  2019教育部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成为重要工作之一。显然,大学生的失信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部分大学生考试“雇抢手”、学术论文抄袭或买卖、学生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等一系类诚信缺失事件层出不穷,这些现象一主要原因即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价值观偏差,甚至扭曲。广大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新时代青年理应端正自身价值取向,树立高度的诚信自觉。在学习生活中,做事情要禀公方正,不掺杂私心,更不能以原则做交易,努力做到内有操守,外能屈伸,作风正派。

  (三) 以诚学思想指导日常实践

  儒家诚学有精诚之意,所谓“精诚”即认真执着的态度。

  作为学生,勤学求真是基本要求。冯友兰先生曾说:“凡是有传世著作的,皆是呕出心肝,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的,照我的经验,做一点带有创造性的东西,最容易觉得累。无论是写一篇文章或者写一幅字,都要集中全部精神才能做得出来”。做学问,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就是要下苦功夫,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要心怀侥幸心理,做事敷衍马虎,应付了事,要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事。另外,笃实力行是根本。《中庸》说“择善而固执”,不仅要执诚,并且要固而执之,这样才能达到至诚。这样的精神气正是走向社会关键期的大学生们所需要的。做事情,看问题应该全身心的投入,专注不怠,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越挫越勇,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努力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庸[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出版,2007.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牟钟鉴:儒家价值的新探索[M].济南:齐鲁书社,2001.

  (作者單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6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