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6442
黄日群

  摘 要:长汀彭坊镇龙灯是福建省民间工艺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独特的风格,记录了闽北地区的风俗、人文,为研究中国的花灯文化和客家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长汀彭坊刻纸龙灯,分析其艺术特色,着重分析其发展现状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彭坊刻纸龙灯;非遗;社会价值;传承

  长汀位于福建西部,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历史,孕育出了长独特的客家文化,至今长汀还保留着独具风格的客家民俗文化——刻纸。刻纸是闽北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技艺,源于剪纸工艺——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自唐代花灯艺术兴盛开始便被应用于花灯塑造的一门工艺。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一、长汀彭坊龙灯的艺术特色

  彭坊刻纸龙灯形成于清乾隆年间,经彭姓第十五世祖的彭景周传承至今,位于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是一门可考证历史已有两百多年的古老手工艺,融合了泉州的剪纸与花灯工艺,融合在其当地的花灯艺术当中,再加以创新。有着自身鲜明的文化特点。长汀刻纸龙灯以其精致的做工、别具一格的作品形象、古朴庄重的风格特点而受到民众的喜爱,是手工艺中的精品。刻纸图案中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动物形象,并擅于运用民间传统题材,在出花鸟、瑞兽等具有传统特色的图案,尤以麒麟、龙凤、缠枝莲、云水等纹样为多。融合了中国古老的图腾艺术、刻纸艺术、花灯艺术还有客家文化,是闽北地区民间工艺的瑰宝。如今的长汀刻纸龙灯不管是在创作本体上,还是在装饰纹样上仍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持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组成,整条龙的骨架都是由篾条扎成。扎龙身与龙头的表面都是采用长汀传统的纸扎工艺,用扎、剪、贴、裱的工艺,制作工艺上考究,整条龙惟妙惟肖。

  刻纸龙灯是长汀特有的一种艺术特色,发源于民间与民间的风俗环境息息相关。它发端于群众,有着深厚的传统积淀和文化基因。灯上的图案采用刻刀,在木墩上凿出图案,因此被称为“刻纸”。以刀为笔,融合了剪纸艺术的技法和灯彩艺术的精华,它题材大多取决于日常生活及地域文化、神话传说,十分注重作品的生活味道。龙灯上的图案主要以写实的手法表现除外,在赋予夸张、变形、寓意、象征,将其纳入人的主观情感之中。

  迄今为止,彭坊镇家家户户仍然会动手刻纸、用竹篾扎制龙灯,每年元宵节佳节,村民拿着自家制作的龙灯,争奇斗艳。晚上全村各家各户将自己的龙灯接驳在一起,接驳的过程称为“驳灯”排列成行,行走在村里的田埂上,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家人福寿安康,表达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独特的寓意,意思是全村人相互团结、凝聚成龙。也是因为其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的关系,使其完整的留存下来使龙身装饰的刻纸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有着浓厚的历史特色。

  二、彭坊刻纸龙灯保护现状

  2014年10月26日,彭坊村为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举办“彭坊刻纸龙灯”申报录像拍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5年,长汀刻纸龙灯被列为福建省第四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沉寂了数十年的龙灯渐渐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彭坊刻制龙灯是当地民俗主要构成之一,且家家相传、代代相传,工艺还是自然传承下去的。但随着城市化科技化的进程,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民众的生活需要也在发生着变化,刻纸龙灯这项古老的记忆不再面临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面临着生存的难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家长们希望孩子把重心放到文化课的学习上,觉得这一项技艺老人们会就可以了,孩子没有必要去学习,自然而然对这项技艺的传承和关注少之又少。年轻人都在外地求学工作,农村成为了“养老院”,特别是舞龙需要年轻人,老人家舞不动,许多人家就不做了。再加上彭坊这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本身就不发达,传承人能拿到的资金少之又少,这一项技艺在渐渐的流失,目前只有村里面的老人还掌握完整的技艺流程,且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的积极性不太高,使得这项技艺渐渐失传。

  近几年来,长汀刻纸龙灯近几年来在长汀县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其保护与传承发展都有了明显的成效,在彭坊镇当地人们对刻纸龙灯的保护意识渐渐加强,氛围有明显的好转,刻纸龙灯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绩。 2017年,长汀县彭坊村入选“2017森林中国 发现森林文化小镇”;2018年12月,长汀县彭坊村因其刻纸龙灯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1月1日,长汀成立汀州八喜馆,浓缩了汀州客家人的文化精华。长汀县政府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刻纸龙灯在2005年彭坊村组织编写了《彭坊刻纸龙灯发展谱》一书,2017年2月在福建省非遗组织的牵头下在福州海峡中心举办了交流会。2013年至2017年通过考察长汀刻纸龙灯,福建省文化厅关于公布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确立了彭慕怀、张廷玉等五位传承人。2018年,成立了刻纸龙灯传承学习班等。

  彭慕怀大胆创新,不拘束于传统的纹样,不固守传统的技艺框架,努力把传统的技艺与现代审美趣味和時事联合起来融合到作品中去,使之蓬勃发展。其受邀出席海峡会展中心展览时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外国友人高度称赞。彭慕怀作为长汀刻纸龙灯第二十三代传人,彭慕怀以自己对装饰美术的独到理解和时尚的造型能力投入刻纸龙灯创作。他创作的“不忘初心”与“习书记像”在片状的浑厚与线型的纤丽对比中构架出字体与花样的丰富层次。这里在返璞归真中完成了传统工艺再生的尝试。

  传承人张廷玉先生认为刻纸龙灯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必须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让更多人去发现、去关注、去发展。申遗成功后,政府也投入抢救性资金,同时请张廷玉先生到中小学做义务讲座。走进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讲述刻纸龙灯的历史,演示刻纸龙灯的制作流程。他认为,只有年轻人了解这门艺术爱上这门艺术,才能使刻纸龙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未来可期。

  三、长汀彭坊龙灯保护策略

  发展与传承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长汀刻纸龙灯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发展性等特征,充分展现了长汀人勤劳质朴的品格,是长汀县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价值。不仅仅是彭坊刻制龙灯,大多数非遗传统技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民众在千百年的繁衍、劳作中孕育而生的。作为一项民俗活动,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能否使得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好的保护,同时又能有效地利用,充分体现其历史、文化、社会与经济价值,就是衡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能否达到最大平衡的标准。长汀刻纸龙灯的现状与环境在政府与民间的保护下已初见成效,但还要进一步的提高。

  首先,政府要重视与保护非遗传承人,开班非遗培训班;地方政府借鉴国家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政策,从生活上、工作上、经济上给予关怀与帮助,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在对彭坊刻制龙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资金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投入。地方可以专门向省级等部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基金,对传承人或者手艺者提供补助经费,用于传承人对其继承人的培养与传承。

  其次,传承要进校园,政府将这项传统文化带入校园,在学生中普及,让非遗文化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性和责任心,以使非物质文化本体得到延续。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比较依赖于老师。可以适当的聘请本地的手艺人或者非遗传承人,在学校中把非遗项目作为一门课程,专门教授。培养学生学习民风民俗的兴趣。同时与美术馆、高校等加强合作,充分利用院校资源,讓非遗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和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传承、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

  最后,作为非遗传承人本身要加强自身知识文化水平,大胆创新,顺应时代,将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结合起来,提高产品的影响力。

  长汀彭坊刻纸龙灯作为长汀众多艺术中璀璨明珠,代表着长汀文化的发展,更需要以科学和创新的方式推动云南花灯传统文化的传承,使长汀刻纸龙灯艺术活力持续迸发。

  [参考文献]

  [1]黄恺元. 《长汀县志》[M]. 三联出版社,1942.

  [2]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M].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3]彭蕾.《文物管理现代化研究》[M].文物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