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宋词的清空之美与豪放之气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3304
赵永

  摘 要: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其中许多名篇佳作,久经传唱不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通过赏析部分宋词,展示了宋词清空之美和豪放之气,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宋词;清空;豪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先辈们为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仍然泽被着每一位华夏儿女,让我们受益无穷。在这些灿烂的文化艺术财富中,宋词堪称是我国古代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许多名篇佳作,久经传唱不衰。

  一、宋詞发展概况

  宋词,是在唐诗之后又一种文学体裁,句子有长与短,便于歌唱。常言道:“一切文学史都是当代史”。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文学艺术,宋词的发展同样如此。宋词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北宋前期期,多以自然景观、个人情愁、市井生活、两性情感等为题材,清新柔缓、空灵婉约。

  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群雄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新王朝,特别是澶渊之盟后,北宋王朝迎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时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北宋前期,经济科技都发展到达空前的水平,社会富足,人民生活安康。另外,北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使得当时的文人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这一时期的词作代表人物主要有在后来李煜、晏殊、柳永、苏轼等。

  南唐后主李煜承受亡国之辱,写下了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等一些表达自身愁苦、哀痛心情的词。晏殊的词,语言清丽淡雅,温润秀洁,具有鲜明的市民情调,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表现了北宋繁华的都市生活。苏轼进一步扩大了词境,涉及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射猎、游览等。在写词的手法上也体现出了“以诗为词”的观念。

  二是北宋后期和南宋时期的词,多以国家前途、民族危亡、收复山河等为题材,遒劲有力、气壮河山。

  北宋后期,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大批文人南迁。南宋偏安一隅,爱国文人希望北伐,收复河山。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一批爱国词人,他们看到国破家亡、民不聊生,希望收复河山抱负国家,如叶梦得、岳飞、辛弃疾等。

  叶梦得、岳飞的词以强烈的战斗力和激情将词的言志功能进一步体现。辛弃疾词对于词境有更深的开拓,他的词中对于英雄形象的展示实际是自我理想的写照。还有一些南宋末期的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他们写下带有“亡国之音”的悲伤的词,如张炎的后期词多写身世盛衰之感;蒋捷的词多抒发亡国遗民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的情绪;文天祥的词高唱民族气节和尊严。

  二、宋词的清空之美

  宋代张炎说过:“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意思是说作词不宜从实处写起,实写会使词因意境受、限而缺少神韵。而应采用旁敲侧击,从旁托出本意,给读者留下无限联想的空间。

  宋词主要用了借景抒情、写物寓情、用典抒情等方法来比附寄托,间接地表达思想感情,愈显清空之美。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发端于《诗经》,到了宋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词人首选的创作手法。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二者相得益彰,用这种手法尤其能显出词的清空之美。

  宴殊在《浣溪沙》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借暮春景象抒发惜春之情,借喻时光流逝,人生易老。周紫芝的《鹧鸪天》有这样的描述:“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词人借秋天凄凉景致来暗喻离别愁苦。

  (二)写物寓情

  写物寓情,即写一物,寓情怀于其中。所写之物是抒情主体之外的事物,花鸟鱼虫、夏雨冬雪都可以作为书写的对象。

  例如苏轼在《水龙吟》中,写道:“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词人明写杨花飘落的情状,实则在抒怀人生感悟。当时,苏轼几经宦海沉浮,屡尝了“有恨无人省”的痛苦,词中借飘零的杨花来暗喻自己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三)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就是借用经典中的故事、词句等来抒发情思。例如姜夔的《疏影》以美人为喻表现梅的高洁与孤寂。

  词人先是以梅花仙女喻梅,“有翠禽小小”、“客里相逢”句中,包含了一个梅花仙女的故事。梅花仙女之喻,使缀玉苔梅添了许多神韵。“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借用了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同时也是化用杜甫的诗句“佩环空归月夜魂”。王昭君远嫁匈奴,怀念故土,却只能魂归故乡。“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两句,借用了李白的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来写梅花飘零。

  三、宋词的豪放之气

  人们习惯将宋词按风格分为二类:“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二体说被后人多推崇,虽有人认为不同意见者,但大体上仍不出二体之范围。宋词豪放之气派始于苏轼而盛于辛弃疾,以苏辛二人为代表。

  现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为例,探析它们的豪放之气。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景怀古,以追忆三国人物,来抒发作者的爱国热忱,全篇情景宏大,气势豪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表达了词人北伐收复河山的雄图大志。在的词末尾,《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酪江月。”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都有年华虚掷,英雄无人赏识,抱负难以实现的无限慨叹。前者豪放、豁达,后者抑郁、悲愤。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袁仁需在论述《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指出:这首由赤壁大江的雄伟景色着笔,以不羁之才情纵论千古,抚今追昔,“其容量之大、感慨之深、襟怀之广、气势之豪,是在此以前的词作不可比拟的。”

  总揽全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由于时代相对趋于安定,作者个性和艺术素养的驱使,风格上表现为豪壮,有一种疏狂的豪气,读之令人心胸豁然。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人民生活灾难深重、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是抗敌壮士、失意英雄心灵的塑造,是乱离时代的慷慨悲歌,因而显得悲壮,读之令人沉痛、激愤、抑郁不平。

  [参考文献]

  [1]刘乃昌.两宋文化与诗词发展论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4]杨旭升.词“婉约”婉与“豪放”说略 [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