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一较短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经济形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发展成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体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在这一时期内,民营经济几乎是从零开始,一跃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鉴于其成功的经验,政府对国有企业也大力推行国有民营、政企分开的政策,取得一定成就。在解决就业、纳税、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民营企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而言,民营(私营)企业的社会地位问题尚未真正解决,舆论也很少提及。在社会公众面前也存在不少误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轻视民营(私营)企业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个问题倘若不解决好,必将阻碍民营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前提下,不同经济性质的经济实体的社会地位也应当是平等的。“并存”其实就是这种含义,这是公平竞争的基础。只有坚持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创造这样的社会环境,以公平求效率,才能保证民营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经济才会充满活力,社会进步才有动力。因此,重视民营经济企业的社会地位问题,并且加以很好的解决,将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现状分析
民营(私营)经济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发展快、经营方式灵活。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比机制僵化、产品单调、经营方式呆板的国有企业更具优势。因而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以迅猛的势头成为一支迅速崛起的力量,成为国民经济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社会中它毕竟起步较晚,就综合实力而言,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很弱小。而从社会地位来看,它们也很难与国有企业平起平坐。“经济上的强者,政治上的弱者”或许是民营经济实体的现实写照。
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對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认识不足,甚至漠视这一问题。在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中都存在轻视民营经济的陈旧观念,“个体户”的称谓实际上多少也带有轻蔑的意思。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从政策的执行到经济上的扶持,民营经济都远不能享受国有企业那样的优惠条件,“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客观条件是重国有、轻民营,即使是待业人员择业时,选择“国有企业”的仍占多数,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承认,很多人仍然是由于他们的观念问题。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上也存在许多具体的与社会地位相关的问题,诸如在金融、税收的优惠政策上等等。例如:以民营(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名义去办理某些重要事宜(如通过正规渠道的征用土地、银行贷款、减免税收、论证工程项目等等)一般会比国有企业难度要大,迫使他们“另辟蹊径”。再就是“官本位”思想作崇,以所谓“企业的级别”为由拒绝给予民营企业某种“待遇”。
作为新生的经济力量,民营企业并未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级别”接轨。所以在像住房、子女上学、户口、就业等问题上更是没有好的办法和出路,唯有用钱开道。 如此以来,民营(私营)企业在很多大事的处理上不得不用所谓的“经济手段”和不合法的竞争方式去经营,不仅进一步滋生了腐败之风,反过来使自己的社会地位更趋下降。
为了融资,为了享受应有的减免税收,为了寻求安定的经营环境,为了承接业务等等,真是“各路神仙都得拜,上下左右均使钱”。久而久之,民营企业在现实中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我意识,除了金钱,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社会大众眼中,民营企业(特别是内地的民营企业)赚取利润似乎也同偷税漏税、走私贩黄、行贿造假等非法经营手段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歧见,它否定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主流,不利于正确认识民营企业。
在法制社会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企业无论大小和经济性质,只要是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就是为国家作了贡献,就应当享受同样的公民权利和同等的社会地位。
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又是潜意识的,尽管有时重视民营经济的口号喊得很响。因此,有必要挖掘一下这种旧观念的思想根源。
三、现实社会思想观念根源探析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状况下开始的,它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原有的社会基础根本没有彻底完成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化过程。长期以来实行一种超经济强制体制。政治和经济溶为一体,用行政领导方式来组织社会经济过程,使经济组织(如企业)变态为政治组织,经济人格变态为政治人格,经济组织中的等级观念也应运而生;政治对经济的无限制干预根本违背了经济独立发展的基本规律,其结果是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因而在客观上形成了“权力拜物教”的基础,对政治利益和权力的谋求成了谋取经济利益最有利的捷径。官僚主义之所以难以根绝,就在于政治对经济的强制为官僚主义提供了温床。同时,商品经济的衰弱使整个社会的民主意识弱化,经济平等观念无从形成,势必影响政治平等的形成。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传统观念的深刻变革,使全社会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政治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再者,社会的平等机制尚未真正完全形成。传统经济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它的“政治性”,国家通过政治手段逐级下达指令性计划安排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完全排斥市场机制,国家用行政领导方式来指挥企业,用行政级别来衡量规定社会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客观上使社会出来一个等级分明的秩序,从而为民主政治发展设置了重大障碍。在这种体制下民营企业社会地位不知应如何定义。
所有制改革以一个充分发展的市场为条件,完全割断企业对国家的纵向的、行政依附的联系,为企业提供横向的、平等发展的场所。市场在国家指导下,完全由价值规律自行调节,等价交换原则是它的最高价值尺度。在这里,任何封建特权都无法发挥其实质性的影响,相反,市场所呈现出来的经济平等将为政治平等开辟道路,削弱官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法制意识、自主意识将会逐步生长起来。
这种社会意识及其相应的环境一旦建立,民营企业才算真正与国有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处于平等的地位。
四、改变观念、重视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
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鼓励其健康发展,给予其相应的社会地位,让民营企业不断壮大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在一些发达地区,如浙江温州,民营(私营)经济在地方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足见其发展势头之猛,潜力之大。在当前形势下,应当看到:第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使得大批职工下岗,民营企业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再就业工程的艰巨任务,大大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对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二,由于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更适合参与市场竞争,这也为再就业职工充分发挥其才干和技能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第三,民营企业作为纳税人为社会增加了财富,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当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时,对国家的经济贡献也越来越大;第四,由于民营企业自身财富的积累,同时也会增加建设投入和刺激其它形式的消费,有利于扩大社会再生产,政府又不会因此而增加财政负担。可以肯定,民营企业越是壮大,国家会越加富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亦在于此。
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不靠简单地停留在口头上,要切实提高到富国安民国策的高度去认识。给予民营企业经济实力相适应的社会地位,改变人们的观念,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要社会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应该是公平的竞争,是良性的竞争、健康的竞争。不管什么样的经济形式,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保证竞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这对反腐倡廉也大有裨益。
市场经济主要是發展生产力,所以要使各类经济实体有高效益,就必须以公平求效率。无论是公有还是私有,国有还是民营,只有坚持公平原则,公平竞争,以此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用不同的经济形式实现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应当坚持规则公平的原则,符合正义公平的要求,有利于“多种经济并存”,能够促使民营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正确地去认识民营企业。这种社会环境一旦形成,民营企业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经济发展也会更上一层楼,为国民经济的增强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