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本文首先介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资助体系的现状,指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薄弱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稳定有序发展,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措施
为建立健全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虽然我国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也不断扩大学生的受助面,提高资助金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现状
从相关国家政策来看,我国一直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发展高度重视。高校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由此,促进和实现高校教育持续稳定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离不开高校教育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经营教育朝着大众化教育发展,大学生生源急剧增多,不仅使得国家教育成本增多,而且也为贫困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扩大学生受助面,提高资助金额,提高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水平。
二、我国贫困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体系的问题
首先,资助主次不分明。当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兴善寺为“奖、助、贷、勤、补”等形式,其中主要形式为助学贷款。但是在高校实际教学中,申请助学金的学生远比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多。虽然政策强调资助体系的主要部分为助学贷款,但是在实际中存在主次不分明的现象。其次,资助体系中贷款机制不完善。在高校中申请贷款的学生中,普遍认为贷款流程复杂,资金发放时间长以及还款方式单一,而且为了方便工作,贷款期限并没有将时间放宽。最后,勤工俭学的岗位设置单一,学费减免也形同虚设,学校勤工俭学岗位单一,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即便在学生手册中对学费减免有明文规定,但是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真正落实。
(二)贫困生资助资格认定标准模糊,缺乏合理的认定机制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实施和开展的前提,就是做好贫困生的认定,确定被资助的对象,其直接影响和推动资助工作的开展。当前高校认定困难学生的资助资格都是依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由地方部门提供相关文件和加盖公章,但是这种纸质证明缺乏权威性和公正性。很多学生为达到“贫困生”的标准,提供具有“虚假”成分的证明材料,以获得国家或者高校提供的免费资助政策。
其次,在贫困生资助认定过程中,资助资格认定标准制定很容易,但是却不能保证切实可行。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们的工资、收入及消费水平不一样,所以单一的依靠家庭经济收入来作为贫困生的标准,这种方式过于片面化。最后,政府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行政管理规定,不仅缺乏监督检查体制,如果学校通过采用走访调查的方式认定学生资助,这种方式不现实,因此,就很难保证资助证明材料的真实可靠。如若公开家庭情况信息,通过投票等形式来认定,又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总之,这些客观因素都不利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开展,无法保证将认定工作落实到每一位申请的学生,而且缺乏一定的手段激励和推动社会助学的实施与开展。
(三)无偿资助带来的弊端问题
首先,资源错配,由于贫困生资助资格申请门槛低,部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家庭所在地基层相关部门的盖章,而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却因为“自尊心”、“要面子”没有被认定为贫困生,那么就会导致资源的错配;其次,滋生不良社会风气,因为助学金是无偿资助,但是资助细则不明确,往往导致资助方法的简单粗暴,在高校个别班级中,就会因为由教师或者班干部直接指定受助学生过程中收取相关费用;最后,因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位和相应法律的缺失,导致学生毕业后故意逃避学校和银行的催款,出现违约现象。
(四)对贫困学生缺乏思想教育,出现“双困”问题
在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中,对贫困生的资助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还包括教育和心理上的跟踪帮扶,但是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这一环节较为薄弱甚至缺失。很多高校的自主工作人员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日常忙于各种常务工作,虽然未完成自主事务,却疏忽对贫困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的健康教育,没有将“助困与育人”的观念落实到位,更无法保障为贫困生提供物质资助、思政教育和心理引导为一体的服务。
(五)资助来源较单一
首先,高校贫困生资助来源狭窄。“助困类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缓缴、学费减免”等资助形式所需的经费,多是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或者学校自筹,社会其他团体、机构、企业参与少,因此,应积极组织和鼓励这些单位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资助。其次,无偿资助比例高,导致学生形成依赖思想,忽视了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如此,贫困生资助工作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实现最终育人的目标。最后,高校虽然设置助学岗位,但是因为数目有限,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且学校组学岗位多为后勤岗位,不利于学生专业特长的发挥。很多学生到校外找兼职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但是在校外工作存在安全隐患,由于盲目相信他人,缺乏社会经验,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应对措施
基于上述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和发展。
(一)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
首先,对贫困生资料库动态信息强化管理。新生入学后,根据上交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相关证明资料,对新生贫困学生信息建立信息档案,充分利用新生军训的时间,通过走访宿舍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甚至有必要实地走访核实申报材料的真实性。
其次,启用权重系数,在贫困资助认定体系中,如若基本情况类似,那么贫困地区的学生权重更高,在家庭基本情况中,孤儿、单亲、军烈属、残疾等情况的学生权重高。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构建网络资助系统平台,降低资格认定的成本,提高认定调研的准确性。
再就是,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动态系统,通过学生的出勤、比赛及获奖等即使是跟踪了解学生的状况,因为学生家庭情況的变化,将影响到贫困生信息的准确性,所以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强化对贫困生资料库动态信息的管理。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证明材料、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抽样检查等方法,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做到每个学期对贫困生的维护管理。结合学生日常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确保贫困生信息的准确性。及时对情况改善,或者虽贫困却不思进取的学生进行调整,将资助名额给更需要帮助的学生,以期实现资助资金的最大效用。
最后,加强监督体制,增强认定的时效性。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中,许多不法机构会向大学生出售低保证、残疾证等虚假证明,导致补助资金无法流入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对此,应加强高校监督体制,增强认定的时效性。学校通过建立学生组织来监督,以提高政府与学校资助金的利用率。
(二)建立健全勤工助学制度
高校积极拓展校内或校外的助学岗位,由劳务型向专业型和知识型转变,以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工作激发和培养学生,从单一的助人向助困与人发展,构建物质资助,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引导的多元化模式。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由受助向自助转变。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支持。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联系外勤工助学岗位,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资源。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断完善信用体系
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而逐渐形成社会诚信评价体系。通过提高学生诚信度,降低贷款违约率,来减少银行的风险和顾虑,保障资助一方的权益。同时,相关单位还应当简化贷款流程和资料。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很多困难学生之所以不愿意贷款,多是因为贷款程序繁杂,需要准备大量的贷款资料,因此简化流程将有助于提高助学贷的成效。
(四)加强对贫困生理想信念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资金资助外,还应当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的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责任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通过谈心、讲座及讨论会等形式,对受助学生加强心理辅导。
(五)拓宽资助金的来源
为获得更多社会力量的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参与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除了传统的募捐方法外,高校应当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影响力,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争取得到更多团体、企业、个人的资助。
(六)将勤工助学作为贫困生资助的重要手段,并积极发挥奖学金的主导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勤工俭学受到政府和学校的大力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与学习所需的费用,同时在勤工岗位上得到锻炼。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将精力和时间放在兼职工作中,由此影响到学习。所以一定发挥奖学金的导向作用,提高奖学金的资助力度,例如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在政策上适当的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四、总结
在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大学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国家、社会及高校三方积极配合,不断健全贫困生资助政策,提高资助金的效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体系的现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解决资金忧虑,保障顺利的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冯潇祎.《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措施》.《学理论》.2016年第5期.
[2]王乐.《浅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13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