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德育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教育体系,其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而发展,体现出时代性。生态环境革命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办学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为培养对地球生态环境友好的高级人才,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普遍教育、持续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时代责任感,树立生态道德信念,明确作为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密切关系,时刻树立“保护环境,匹夫有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因此,我们应该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并且注重开展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同时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德育;高校
一、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创新要求
德育其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所遵循的理论基础不是僵死不动的教条,而是时代的精髓,并且反映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所表达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它所采用的方法也不是传统的万灵妙药,而应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甚至架构它的模式也应当是一种新的范式。
高校德育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将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传递给学生,培养和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的道德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在社会中和谐地生存。
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潮流。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在创建绿色大学、培养绿色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们的先进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校应该积极转变办学观念,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对地球友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造就一批致力于生态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地球村公民。这对于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生态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具有迫切性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的活动。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关乎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向发展、基本原则的指导性理论。从生态伦理学所属的学科和性质来看,指导它成长的有两大理论支柱:生态伦理思想和教育哲学理念。
1、生态伦理思想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始创于1915年,法国人道主义思想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理念。他要求将道德的视野投向人之外的生命,将人和动物同时纳入伦理范畴,并提出将“敬畏生命”作为伦理学的根本原则,作为判断人的行为善恶的价值准绳,提出了“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1933年,利奥波德又在《沙乡年鉴》一书最后一节提出“土地伦理”。他认为,伦理关系是扩展的人,最初的伦理观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则增添了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现代伦理有必要也有可能迈向第三步:向人类环境延伸,这就是土地伦理。它的首要准则是,“一件事情,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由此,生态伦理学诞生了,两人也被后世称为“生态伦理学之父”。此后,生态伦理学得到众多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的继承和发展。
对于生态道德教育,鲁洁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提出生态德育是把生态学知识上升为人的行为道德规范,赋予其道德的、伦理学的意义,使生态学的责任深深契入于人的心灵深处与道德责任有机结合,召唤起人的道德良心、道德信念等,从而使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更加完备、更为有力。刘惊铎在《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中得出了“生态德育既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又是整合传统德育之后的一种崭新教育范式。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与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从一个崭新的理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2、教育哲学理念
教育哲学探讨的是教育领域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以哲学的研究方式对各门具体教育科学知识进行概括,揭示教育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它是一定社会的教育观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
道德教育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道德哲学。
生态道德教育要以道德的力量限制人对自然的负作用,控制破坏力和对自然地影响性。它要引导人超越自己所在的地域甚至国家。还要引导人们超越当前关照后代,要把当代人的视野拓展到后代人的身上。
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特征
1、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指培养健康的道德人格的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把环境教育作为一种道德人格,即作为环境准则意识、环境责任意识和环境目标意识的统一体。在生态道德教育中感悟生命的多样性,培养大学生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情感,让他们懂得爱人和爱自然的深刻意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人们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是树
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生態道德教育是一种普遍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教导大学生,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进行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而且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通过教育改变大学生的态度和观念,培养他们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价值观、技能和行为,使他们有能力去评估并解决他们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生态道德教育的对象应既有专业学生,更要注重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的道德教育。大学生将来走上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成为各级领导和业务骨干,扎实的生态伦理学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情感关怀,将大大有助于将生态伦理贯彻于工作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持续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时一事的短暂的功利教育,而是一种全面的持续教育。生态伦理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目的是使之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并不是短暂的而是持续的。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什么要素既影响当前需要又影响未来需要?就可持续发展而言,只能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德教育观所谋求的发展是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人对现实的不断否定和对未来的永恒追求,说到底也是人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和重新发现。
四、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生态道德教育既非简单地传统道德教育的外推或演绎,也非环境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的简单相加或拼凑。因此,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德”教育,而是公民德性、人格养成的教育,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向生态文明的精神信仰教育,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具有重要地位。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要突出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时代责任感,树立生态道德信念,明确作为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密切关系,时刻树立“保护环境,匹夫有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通过系列的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们不断反思,不断反省,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把外在的生态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主观的内在要求,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l、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夯实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因为强烈的环境意识的培养,高度的环境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知识为基础,而且更需要心灵的感悟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撞击与升华,需要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层次上形成信念甚至信仰。
从思想道德教育来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组织的,而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环境教育就已经起步,但也基本上停留在一般的知识传授上,而没有自觉的把其纳入到道德教育的范畴中去、更谈不上塑造“理性生态人”的情感体念、习惯养成以及生态价值观的培养。仅靠现行的科技教育在实践环节上与社会、自然的有限接触,还不足以唤醒人们对生态道德重要性的意识,更难以把道德听命于自然界的规律内化为人类的本质需要。为此,我们应该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课本,在课时安排上给以保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可以组织有关的专家、学者编写相应的教材,尝试开设《大学生生态道德修养》课程,有系统、有针对性地讲授生态伦理道德的理论体系以及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
2、注重生态道德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对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磨练意志;关爱生命,完善人格。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在理性上不断得到升华。
采取讨论、知识竞赛、对所处社区与地区重大环境问题进行了解与分析、参与社区及地区的环境卫生工作、观看电视(包括电影、影碟等)、实地参观调查(如对公园、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的参观考察)、自然探秘、野外实习与见习等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以提高环境教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
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参与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的宣传活动,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促使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对生态道德的认识。
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重大伤害。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促进大学生生态保护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的养成。
3、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围绕生态道德主题,科学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可以聘请著名生态学、环境科学的专家、教授们来高校做有关生态学、环境科学方面的专题讲座,结合本地区及我国实际生态环境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加以讲解。经常在校园内开展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竞赛、演讲赛、戏剧小品比赛、主题征文比赛等,促动大学生对生态道德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引导大学生自发地组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方面的学生社团,以社团为核心在高校内外辐射展开有关环境保护宣传的课外活动,使当代大学生既成为环境保护宣传的主力军,又使他们在社会当中起到模范帶头和推动的作用。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也可以建立一个校园生态德育网站,请一批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专家、教师通过QQ聊天、专家解答等形式,引导大学生们学习和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同时,注重校园的绿色环境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学生营造一种较好的接受绿色教育的氛围。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热浪已经掀起,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之船也已经起航。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必须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德育理念的革命,大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现代生态文化理念的新型人才,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4.
[2]杨通进.环境伦理与人类文明[J].环境教育,2005,(l).
[3]杨通进.争论中的环境伦理学:问题与焦点[J].哲学动态,2005,(l).
[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道德哲学[J].中国教育学刊,1994.(6).
[6]刘慧.生命视域中的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2005,(3).
[7]王露璐.环境道德建设的实施途径探究[J].道德与文明,2005f 2).
[8]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一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