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常态”背景下立美德育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292
刘丁慧

  摘 要:立美德育的提出为高校德育应对“新常态”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新要求提供了探索方向。立美德育将美的因素贯穿德育各个环节,通过德育内容美、德育形式美、德育师表美以及德育环境美四个方面实施德育创新,努力提升德育实效。

  关键词:新常态;立美德育;美育

  步入21世界不仅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整个社会发展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常态,这给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曾多次提及“美”,强调美育的作用:“为历史存争气,为世人弘美德”。[1]因此,借鉴美育的育人功能,提出立美德育为高校德育应对各种“新常态”带来的挑战提供了新探索的方向。

  一、“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新要求

  (一)“网络新常态”对高校德育提出新要求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術的迅猛发展,网络正在以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相融合,形成“互联网新常态”即“互联网+”,网络也因此成为人们活动的重要空间。然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导致直面的道德监督和舆论压力难易进行,加之传统高校德育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需求,大学生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更多是迫于外界压力而非自身道德需求,因此无法在大学生心中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形成的道德成果很容易在网络环境中消融并影响到现实生活。道德环境的变化使传统依靠外力约束、理性灌输的传统德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网络新常态”背景下的呼唤高校德育从单纯依靠外在规范向自主内化转变,努力培养大学生自律、慎独精神。

  (二)“人本教育新常态”对高校德育提出新要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常态”对传统高校德育理念发展提出新要求。传统高校德育片面强调德育的适应性(要应时、应景、应制),则对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重视社会公众价值,漠视育人价值;突显社会和国家需要,压抑学生个性和感性需求。传统高校德育以急功近利的态度苛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效果,已经不能适应“人本教育新常态”的要求,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德育自身要不断发展,努力探索,逐渐完善,将服务社会发展和学生成才相统一,将国家利益和学生需求相结合,将传统的高校德育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三)“‘双创新常态”对高校德育提出新要求

  创新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时代发展的关键,位居今日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路,“双创”作为一种“新常态”上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我国创新型社会建设能否成功。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磨练创新意志、优化创新品格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但传统的德育教育惯以说教甚至强制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无形的条条框框虽然使学生的行为符合了道德标准,但同时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他们个性,扼杀了他们探索求知的兴趣,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阻碍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高校德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责任。

  二、“新常态”背景下,立美德育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意义

  (一)立美德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互联网必将伴随人类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延伸到现实社会各个角落。“互联网+”时代需要具有“自律”能力的建设者即能够自我思考、自我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律精神”的培养则呼唤能够直达学生内心情感、有效作用学生思想意识的德育。“立美”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自觉地应用教育科学和审美的规律,已建立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美得教育活动体系。[2]立美德育克服传统德育过度强调理性说教和道德灌输的缺点,充分运用各种美的途径和方法,唤起大学生自觉的道德感悟,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的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做到“自律”。

  (二)立美德育是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只有走心的教育才能入心。立美德育就是在充分借鉴美育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非功利化教育,寓教于乐,寓德于美的基础上,将德育升华为一种生命教育、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完善学生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美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美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促使自我修养的提升,使学生自发、自觉、自然地践行符合社会期望和自身需求的德育行为。

  (三)立美德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神州大地上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美育是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在美育过程中,探索新事物和新方法,产生新感受和新经验不仅不会受到压制,然而会受到保护和激励。立美德育就是借鉴美育的育化功能,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通过各种艺术方式来传递德育知识,以美的巨大感染力和召唤力使大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化,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而非机械的听从,靠自由、活泼的思维去启导、去唤起想象、直觉、灵感和悟性,使学生走出拘谨,摆脱退缩,解放思想,迸发激情,最终形成创新的勇气和胆魄。

  三、“新常态”背景下,立美德育的实施路径

  (一)德育内容美是立美德育的实施核心

  面对“新常态”背景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高校德育必须不断注入新内容、拓展新内涵,整合优化德育内容体系。德育内容之美主要体现为:1.德育内容要“有人”,德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和灵魂,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基于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出发。2.德育内容要“能用”。刻板、硬性地理论传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还会产生反感。但如果巧妙地把理论产生的智慧之美、价值效用之美、实践有用之美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理论,并升华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意识。3.德育内容要“有料”。德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德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增加成才观、创新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伦理和生态文明教育等。德育内容只有贴近学生,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德育形式美是立美德育的实施关键

  美的德育内容必须要通过美的德育形式来表达,否则也难以摆脱单一、枯燥、乏味的泥潭。德育形式美具体表现为:1.德育内容呈现美。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僵化在书本上的德育知识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鲜活灵动地予以展现,使严肃、沉闷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晦涩难懂的德育变得通俗易懂,使得生硬僵化的德育变得妙趣横生,使盛气凌人的德育教育变得温暖贴心。2.德育内容传递美。德育知识的传授不是冰冷信息的传递,而是需要依靠情感将德育内容转化为大学生个人的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的。道德情感教育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架起了一个“快捷通道”。充满情感的德育形式是最动人的,也是最能植入人心的。3.德育内容实践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将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和可感化,让学生以审美体验的方式在这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魅力,从而激发自身的直觉、情感和感悟。

  (三)德育师表美是立美德育的实施保障

  立美德育的理念需要理解美、崇尚美的教育者去践行;立美德育的形式需要掌握美、运用美的教育者去创造。因此,教育者要身体力行,加强对美的学习、理解和升华。首先要做到心灵美。美的心灵能使教育者自觉地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用包含情感的教育去关怀学生,用奋斗不息的精神去影响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升华。其次要做到语言美。美的语言犹如涓涓细流,会将德育教育带到学生心田并持久地滋润德育的种子。通过美的语言实现彰显智慧,包容差异,赢得理解,获得尊重。最后要做到外表美,行为美。教育者的个人仪表、气质以及行为是赢得学生的喜爱重要因素。德育教育者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随其行。鉴于此,德育教育者应加強学习,全方位提升自己对美的鉴赏和运用能力,保障立美德育的顺利实施。

  (四)德育环境美是立美德育的实施基础

  学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德育环境美包括两个方面:物化形态的环境美和观念形态的环境美。[3]语花香、绿草茵茵的自然景观能够调节学习氛围,净化心灵;富有韵味的建筑能够展现时代美感,给人力量,鼓舞人心;丰富多样的文体设施,为学生释放压力,强健体魄提供了场所。学校的建筑、雕塑和绿化等所构成的物化形态环境组成了一部立体、多彩和无声的教科书,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而观念形态的环境美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之美、至善至真的校风之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之美、风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之美等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挥着濡染的作用。将德育需求渗透到校园环境中,有利于学生不断构建健康、审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登峰.美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报,2016(2).

  [2]汪振城.《中小学立美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1.

  [3]秦双.美域视角下大学生德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33.

  基金项目及编号: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校级科研培育项目-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项目编码:QN201702)。

  (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