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圆转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874
江传真

  摘 要:在书法作品中,圆转笔画的运用,犹如一把调和剂,可以使得作品的成色更为精彩。在书法作品中,如何运用圆转的笔画,书家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而选择,不同的运用会使作品呈现不一样的效果。

  关键词:圆转;用笔;草书

  方与圆,各处两极。一刚一柔,表现的是不同的力量之美。

  书法家笔下的书写形态是多姿的,因为个人书写习惯的不同、性情的差异,使得笔调呈方折、圆转或方圆并用,在这刚柔之间,各取所需。当然,这些差异的笔调是书家审美倾向在笔下的最终表达。

  圆转的用笔虽然看似比方折更来得简单,实则不然。虽然有别于方折的用笔,省略了所应有的常规步骤。但是,要求其线条的锤炼程度要求却来得更高。方折的用笔形态,书写起来要求稍作停顿,运笔的力量、方向都做出了很大的变化。而圆转的用笔,虽然力量可以一以贯之或者稍作变化,但线条的连贯性却没有被破坏,这就给书家对行笔的把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当方折的线条被圆转的线条所取代后,字的结构及其美感也将有所变化,同样的,书家也同样需要在结构的再塑造性方面做足功夫。由方而圆的过程,看似愈发的变得简洁了,但是,对于书写者来说,要求却没有因此而降低。简洁的背后,是一个更加繁复的工程量,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提炼出来的。

  圆转的笔调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圆润、圆劲、圆融的视觉美感,使得作品的基调更为含蓄、温和从容。圆转的线条看似柔弱而无筋骨,实则筋骨蕴含其中,同样也有力扛千鼎之势,而有别于方折之用笔中多棱角、峭拔所呈现出来的硬朗之风。

  在草书中,圆转的线条无疑是运用得最多的。虽是圆转的线条,但表现却不同,不同书家的性情流露在笔下体现出来,线条形态也就各有千秋了。

  明人王宠的草书,取法晋人亦得晋人之风韵,气息多柔和而清雅,且有一种圆润婉转的情调。他的用笔均匀,不激不厉,线条的轻重、厚度也差别不大。虽然字与字之间萦绕不多,但是,在单字之间,王宠能够善于把许多棱角的地方用一种圆转的、润泽的线条取而代之。且多呈自然之态,没有火气杂味,简洁的线条中又带有章草的遗韵。使得其作品中筋骨不外露,尖峭,而是充满着含蓄质朴、温和圆融的气息。

  如果说王宠草书的圆转是含蓄的,那么傅山草书的圆转就是张扬了。

  今人对傅山的认识,大多是从其“四毋”的书论主张开始的,但他的草书成就同样也很高。他的草书取法魏晋,用笔圆转而流畅,笔走龙蛇般,任情恣性。其笔法多用圆弧形的线条,直线却很少,且多缠绕,少断连。字与字之间胶着在一起,如同藤条般,缠绕得不可开交,字态各异,使欣赏着目不衔接,似有解缙的影子。这样处理,书写速度快了,激情随着圆转的线条不断扭动缠绕而迸发出来,使得整幅作品都在律动之中跳跃。

  类似傅山的这种夸张、率意的圆转书写,是否就是完美的呢?

  草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牵丝缠绕。但是,如果书写时,用笔过于熟练迅疾,使得笔画不够厚实,则线条必将圆滑、单薄;缺乏了沉重的顿挫,只是不停的缠绕再缠绕,如同乱麻一般,其提、按等都忽略的话,则笔法必将单调;圆弧线的过多运用,在字与字之间的连绵缠绕之中,相同弧形线条必将有雷同之感,通篇观之,就少了几分变化的姿色了。圆转的线条运用是需要一个度的。如果缺乏了控制、变化,而“狂而无度”,那么,作品的艺术魅力就要大打折扣了。

  因为圆转的线条,使得这种类似“热闹”的作品是容易吸引欣赏者的眼球的,其强调视觉的冲击力,任笔挥洒,缠绕盘曲,有如翻腾倒海之势。但是这种“热闹”的作品,往往只是徒外表的渲染、张扬,而其内在却往往底蕴不足。

  八大山人晚年的书法作品,则是有别于此类的“热闹”作品的,其作品外在冷峻,看似安静,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力量;而内在深沉、古拙,使人细嚼而有味。造成他的书法作品有如此的艺术魅力,是离不开他独特的用笔方法的。八大山人的用笔特点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其早年的字追求方劲之美。但慢慢的,越到晚年,其笔下的作品就愈发的圆润厚实了。在他的作品中,笔画几乎没有粗细之分,转折处,多做圆转,有时向右上方很“夸张”地做圆转动作,这样,笔画的外形就多圆少方了。而且其纯中锋用笔所形成的圆转线条,具有深沉钝拙的厚重之感。当然,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中,并没有因为其运用圆转的笔调而使作品变得圆滑、单薄,反而是其书写动作愈发的沉着、从容,没有了傅山作品中的那种狂躁气,激昂的情绪。达到如此的境界,其作品所蕴含的生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代书法展览可谓是应接不暇。书法发展到如今,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种书体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对于碑与帖的学习,无疑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从各种展览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品呈现出的奇形怪状,棱角极其分明的書法作品还是相对少见的,更多的是一种更为匀称圆融,气息典雅温和的书法面貌,整体更为含蓄、内敛!线条提炼的也更为干脆利落。特别是草书,评委对线条追求圆转的取向更为偏爱,入展更多的也是诸如此类作品。这些人大多取法怀素一路,线条简洁、干净,呈现出的空灵高古的气息格调。而对于黄庭坚的草书学习,可以发现,在大量的入展作品中,除了点的写法之外,长线条的书写也摒弃了黄在转折处书写的僵硬之状,更多是以圆转的方式代替,这样少了许多棱角,字与字之间、作品整体看起来更为滋润了,少了许多的火气。这样的作品,使人看了内心也更为平和些。黄庭坚草书,本身就偏于扭捏造作之姿,再加上许多点的写法,偏向于取多边形,转折处亦多棱角,使他的缺点更加的被放大。今人有些人取法黄庭坚,懂得去避开这些缺点,用更为圆转的线条来冲破它原本的不和谐、不自在的地方,可谓是出自高手了。当然,这种一味地圆转,似乎有些也不太合理。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草书本身就善于运用长线条,作品许多出现横冲直撞的地方,如入无人之境。过多的运用圆转,犹如蛇挂树一般溢于纸上,再加上书家本身在打造一幅作品上,花费过多时间,表现手法过于熟练。虽然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气势有了,对比有了,线条的精到也有了,表现得毫无破绽,足以打动评委,但终究还是难免让人看了油腻。线条的质量不过沉下去,皆是浮在纸上。

  当代陶文印的创作,同样形式多样,有些人是把原本篆刻的风格照搬进去,有些是另辟蹊径,依据陶本身的性质特点来进行陶文印的创作。后者的发展,或许能为篆刻另开新境。有些陶文印的创作,皆作圆线条状态,而且字的造型富有童趣,天真、烂漫、可爱。两者之间的相互调和,亦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作品创作虽然看似简单,但以圆转的线条为基础,作品呈现的效果不觉让人回到了仓颉造字的时代,其气息是高古的、宁静的、空灵的。当然,我们不免看出,若线条仅是以圆转为基调,那么,线条的质量或许还不够沉稳。如万物之间,需要阴阳调和。那么,皆为圆转线条的陶文印,必然是有缺陷的。或许,当参以少许方笔的线条作为调和剂,这样的印面效果想必会有更好的表现效果。虽然当代陶文印的创作经历的时间还不够长,但可以想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富有形式化的作品呈现出来。

  圆是要有规矩的,所谓“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在作品中,圆转的笔调是每一位书法家都绕不开的。如果书法家在作品中抛弃了圆转线条的运用,那么,作品的效果就是极其生硬的,犹如一块块砖堆积起来的一堵墙,到处有棱角,显得粗糙,使人难以靠近它。而在作品中,运用了圆转,犹如调和剂一般,会使得作品更加滋润、更加和谐,令欣赏者更加回味。当然,作品中,圆转运用的多少,是没有一个具体定数的,这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学习行书,颜真卿的行草书,是圆转的笔画成分多,方笔成分少些。而对于学习金农的行草书,方笔就多了,圆转的笔画所占的成分就少了,这里的圆转笔画是用来调节方笔的,所以,不应该过多使用。否则,圆转笔画运用过多就会导致金农的行草书风貌大大降低。所以,如何恰当妥帖的运用于书法作品创作之中,则是我们应该去思考、实践的。在法度之内,做到圆中带方,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