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環境使英语课堂在线“抢答”成为可能。本研究主要探索引入课堂在线“抢答”机制对激发课堂活力,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英语;在线“抢答”;积极性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1]指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6 年6 月7 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为落实这两个重要规划的精神,大力推广信息化教学,江苏某高职学院在原有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搭建网络电子教学平台——E·学堂。使师生利用多媒体+手机客户端进行教学活动成为可能。
一、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课堂上“低头族”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学生在手机上看视频、聊微信、打游戏等。课堂提问时再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回答,却从不感到窘迫。总之,几年前可通过多样化内容丰富的多媒体PPT课件来吸引学生专注课堂学习,用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所起作用已不明显。课堂上学生“话轮沉默”的现象并非个别。
造成学生无视课堂教学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学习方式上都较以前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2]有关。他们对技术比较敏感,更喜欢使用技术解决问题。他们依赖网络,一旦遇到问题更喜欢从网络上寻求帮助、答案或解决办法。如此偏爱网络,一切都在网上进行。那么,因势利导,变堵为疏,合理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的上网功能进行网络在线学习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管理层和教师共同来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思路。
二、“抢答”的理据与条件
(一)“抢答”的理据
“鲶鱼效应”适合企业管理[3],同样也适合课堂教学管理。“鲶鱼效应”的故事起源于挪威人喜欢食用活的沙丁鱼。但绝大多数渔民打捞的鱼在中途运输中就死亡了,所以价格只能是活鱼的一半甚至更低。但有一个经验丰富的渔民他的沙丁鱼却一直能活着回港口出售。其他渔民都很好奇,千方百计打听秘方无果。他一直保守秘密直到临死前才公布于众。原来他是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中放入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活鲶鱼。鲶鱼进了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加上鲶鱼本身生性好动就四处游荡寻找食物,沙丁鱼为了躲避天敌就加速游动,寻找藏身之处或出路。搅动海水的过程解决了沙丁鱼缺氧的问题,一船活着的沙丁鱼就回到了渔港。对于渔民来说,“鲶鱼效应”在于外在激励手段的应用。那么,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引入激励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抢答”便是那条鲶鱼。
三、“抢答”的实施
(一)抢答问题设计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作为抢答题目发给学生。抢答问题的设计和提问问题的设计一样都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检查教学情况,激发学生的思维。通常情况下,抢答的问题不宜太难或太容易,要适中。问题太难或太大,则激发不起学生抢答的勇气;问题太容易或太浅,则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忌走两个极端:一是大而难的问题,二是易而或浅的问题。大而难的问题根本不是课堂能解决的;而太浅显的问题答案就在问题里面,都起不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那么,怎样的问题适合作为抢答的问题发布给学生呢?第一:开放性问题。英语中常常有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在外研社版《新技能英语高级教程》2的某个单元中,设计并发布了抢答问题 “How can you develop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life(如何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此类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不用担心回答错误。只要能提出几点理由,或能自圆其说就回答到位了。第二:分享个人经历或个性化强的问题。依然以上述教材的某个单元为例设计并发布问题,比如,“What did you do on last Earth Day to protect the earth(在刚过去的地球日你做了什么”? 此类问题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会不同,因它带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适合抢答。第三:适度拔高的问题。此类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克拉申“i+1”的输入理论。其中”i”代表学生现有水平,”1“则表示略高于现有水平。即让学生在自身知识水平能力的基础上,再通过进一步努力能够作答。也就是俗话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吃。比如, 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针对某个突发新闻事件发表个人评论等。结合上述教材某单元环境保护的主题,针对游客在景区不文明行为,比如拿石块砸动物等发表个人看法。
(二) 抢答问题的发布时机及次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与年龄有关。青少年在30分钟左右。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开始上课后的前30分钟,利用多元化信息手段尽可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0分钟之后的时间则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成一些发散性性思维的学习活动。教师在E·学堂平台手机客户端先触“抢答”按钮,然后输入抢答问题,再点击“开始”抢答按钮,非常有利于调整学生学习状态,调节课堂氛围。在持续时间为90分钟的连续两节的课堂教学时段内,发布2-3次抢答问题为宜,即每节课1-2次。太多会扰乱整体课堂节奏。
(三)抢答问题积分设置:量化考核是考核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抢答后回答正确或有特色要给予一定的积分,它是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认可和奖励。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抢答后能正确回答问题才能加分,否则不予加分。因为部分学生只顾忙着点击抢答按钮,并不思考如何回答问题。甚至有的学生不来教室上课,远程抢答也能获取积分。另外,抢答积分的设置要略高于“选人”提问积分。这样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抢答的积极性。
四、结果讨论
在英语课堂教学上增加“抢答”环节,是建立在原有提问的基础上。经过一学期的实施观察后,查看E·学堂4个行政班“抢答”统计数据发现:一学期4个班平均发布抢答次数共52次,在基准课时为60,除去考试复习之外,剩余的56课时内,平均每节课抢答1次左右。4个班共有学生158人,有113人参与过抢答。参与率接近72%。获得的最高奖励积分为42分,最低为-2分,平均分接近12分。得-2分是因为学生本人并未出勤,而是通过E·学堂智能手机学生端远程参与抢答。作为干扰正常课堂秩序、浪费课堂教学资源的惩罚,记-2分。如果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了“抢答”操作,但并不能回答问题,则不加分也不减分。另外,有45个学生,约占28%,在整个一学期内从未参与过抢答。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通过手机“摇一摇”或“手动选人”的方式,设计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参与发言等活动,获得胜任感。
其次,为了解学生对抢答和提问的真实看法教师通过E·学堂平台的“问卷”按钮,向学生发布了问卷。问卷包含两个问题: 1. 在英语课堂上你喜欢(A)“抢答”;(B)“选人”(提问);2. 为什么?(请至少列举两条理由)。在158人中有136人提交了有效问卷。占总人数的86%。共90人陈述了理由,占回答问卷总人数的66%。其中选择(A)即喜欢抢答的共106人,約占回答问卷总人数的79%。选择(B),即“选人”提问的共30人,约占22%。针对喜欢抢答列出的理由中以“调动积极性”为核心词条的共55条,占61%;还有诸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展现个人能力、高度集中注意力、激发思维、听到不同看法、具有挑战性、刺激性、快等肯定性理由也占一定比例。也有少数中性理由是:节省课堂时间、避免尴尬。喜欢“选人”提问的学生列出的理由,肯定性的以词条 “公平”为主。学生认为教师会均衡提问每个学生的次数,重点提问没有抢答的学生。不过,也有学生认为: 被提问的学生站在那里不回答,浪费课堂时间的同时学生也感到尴尬。也有学生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就被提问了等,都占一定比例。其次,还有学生的理由来自网速层面,手机配置低,反应速度慢,总是“抢答”不上,所以喜欢提问。
在学业成绩方面也显示出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抢答”后的教学效果。和没有“抢答”环节的前一学期相比,同样的4个班学生的期末英语成绩平均分从69提高到84,而不及格率从18%下降到2%。
结束语
信息化新时代给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获取知识或技能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有寻求网络帮助的需求。为顺应时代并满足学生需求,开展信息化教学,借“鲶鱼效应”理念,引入“抢答”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抢答和提问的不同之处在于抢答是主动的,提问是被动的。E·学堂中“抢答”功能的应用很大度上唤醒了低头玩手机的学生,激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但设备和网速也是制约学生在线“抢答”的因素。因此,在线抢答、手动提问、小组讨论等并举才是激发课堂活力的组合举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EB/OL]. http://old, more.gov.cn/public files… 2012-03-13
[2] 刘海霞“互联网+”背景下行业英语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8-62 .
[3]孙力科编著.任正非:管理的真相[M].企业管理出版社. 北京:2014(7):195-197.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