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特别是文艺类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比较突出的是感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强,但是理性精神偏弱,需要特别加以关注和培养,本文就此原则性问题做一个初浅的探讨。
一、几个概念的分析
1、理性:哲学史上通常用以表示推出逻辑结论的认识阶段和能力的范畴。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以区别于感觉、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
传统的中国人,对于理性的理解,偏重于道德理性(所谓“德性之知”、“良知良能”),作为知识论的理性比较缺乏,所以学校强调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性培养具备重要意义。
2、感性:一般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的认识形式或认识阶段。所谓“感性的直观”、“感性世界”、“感性认识”、“感性需要”恰恰是我们人类全部生活的基础,也不可缺失。
传统的中国人,由于理性的、概念系统的知识论不发达,比较偏重于以感性知识为核心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成就不大。
3、智慧:缺乏统一的学术定义,几乎和上帝一样无法定义,应属于哲学上比较顶层的概念。2000多年来西方哲学的衍化,围绕的就是对智慧的爱。
传统的中国人,对知识的理解偏重道德知识,故特别强调智慧,所以传统的中国教化文本,很多是以“境界说”压轴的。一般而言,我们谈智慧的教化,源于对科学与人生脱节、分离问题的解决,需要找到从知识向智慧转化的桥梁。
二、当代大学生的问题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培养、强化其感性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不可或缺,两者都皈依于智慧的积累。我称之为一体两翼,智慧为体,感性与理性为翼。
1、经过五四运动、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中国的学科教育基本上是西方化的(从学习苏俄到欧美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是其主要成就。解放后的若干代,接受的都是这样的教育。最近20多年,学术界关于“有知识没文化”的讨论也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时弊。
2、中国当代大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培养均不足,原因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社会环境、中国式的基础教育环境、高等教育的现状(压力小)等等。现象就更多了,比如男不男女不女的模样、打游戏逃课没有学习动力、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跟风骂街看热闹等等。
3、实用主义盛行,小聪明耳濡目染遮蔽了大智慧的教化流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技巧性的技能训练,当然这个本无可厚非,但是,无论是理工科,还是人文科,现在还有多少老师关注对学生的“境界”教育呢?功利主义泛滥,不能说不令人担忧。
三、文艺职业院校加强理性与智慧教育的有关设想
1、成立专门教学研究中心
文艺类职业院校应用型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比较雄厚,但是传统的人文社科专业力量较弱,现实的专业发展选择也不多,作为职业院校,历史积淀少,也不可能新增人文类专业。可以考虑的渠道是,整合校内现有专家资源(并适当按需招募新人),跨学院、教学部成立专门教学中心,可以考虑定名为“经典理论教学研究部”,涵盖一般的“通识课教学研究中心”且意义更大。招募一批国内专家论证:目前各学科的经典理论(涵盖各主流一级学科)的课程立项建设;校内着力培养一批能够胜任经典课程授课的专家;让职业院校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像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接受此项课程的专门训练。此教学部当前可以着力推动整合思维训练课程的全校推广,并按照“经典”的标准吸收部分当前运行中的通识课课程(其他通识课回归普通的选修课范畴)。
本设想的依据是:作为理性与智慧的教育,特别是关于智慧,在西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古希腊,在中国首当其冲的是先秦。随着文明、文化、科学的进步,智慧之学被遗忘了。所以,古典智慧、古典理性的教育教化,从经典的教育入手,是不二法门。可惜是的,职业院校在此方面很少关注,与很多历史积淀丰厚的大学比有差距。
2、适当清理部分垃圾项目
比如,部分单位在搞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看看教育(训练)的内容,层次太低,不入流,比如,部分教师喜欢拿弟子规一类的东西作为经典教育文本,美其名曰传统教育,殊不知该文本在国学界从来不认的。我认为这些二五郎当的东西不清理,对大学生的教育不是好事。
3、力挺全方位育人的项目
周所周知,情感与理智、感性与理性、知识与智慧、思想与境界的教化均不可偏废,但是做到很难。我校传统上有很多优势项目,比如学生合唱团、管弦乐团、校辩论队、公益课程等很多学生喜欢的项目,可以考虑加大扶持力度。学习国内外高校的书院制试点与制度化推广,对全方位育人具备将起到积极作用。
4、形成职业院校自己的精神傳统
结合职业院校特点,加大“4C”(character、culture、civilization、care,品质、文化、文明、关爱)培养方案,促进职业院校大学生应该、也能够形成的精神传统,涵盖了职业院校大学的感性特征、理性致思以及智慧培养,“4C”则在总体上体现了现代性人才的要求。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释,我想引证李嘉诚先生曾对我省汕头大学大学生的期待:可以参与全球每个角落的竞争,也能找到回家的路。“竞争”明显是现代性的话语,“回家”明显是提醒人之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个难道不也是职业院校大学生应该有的“上下通达、进退自如”的智慧吗?
四、非理性的冲动如何处理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学习压力大、就业前景未知,互联网的信息轰炸和掩埋,多元思想的冲击,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上升趋势明显,出问题的同学也不少,狂躁、自虐、自杀的倾向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结果都是可以预期的。归根到底,这是人性中非理性之维的扩张导致。为此,我们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应提高服务学生的意识,加大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力度,针对性地排除消极心理能量的积累,将大学生学习之余的积压负面心理能量疏导至积极的课余生活中,正面看待心理能量的释放与发泄。让广大同学明白,人,总是有非理性能量的冲动与干扰,非理性也是一种意志的力量,知其然,而知其所必须有出口的地方,问题是:找到正确的能量释放的渠道,无意志的冲动不可能,而冲动是可以化为积极效果的,决不能搞成无序乱来的冲撞。
(作者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