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一件白釉八角透雕熏炉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6410
潘汀兰

  摘要:何为熏炉,它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原本仅有实用价值的一件生活器物,发展增加了其艺术价值,被众人,尤其是文人所热衷的艺术欣赏品。本文通过分析一件德化的八角熏炉,从材质、造型、功能的发展,及产生与名称的界定,来阐述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德化白瓷;熏炉;清代

  如图片一所展示的,该熏炉是清代的“白釉八角透雕熏炉”,其尺寸为 15cm×15cm×11.2cm。白釉八角透雕熏炉又称马可波罗香炉,由炉盖、炉身、炉座三部分组成,是一个组合器物,其整体呈八角结构,造型匀称,端庄古朴。通体施象白牙釉,釉色白里泛青,瓷胎细腻通透。炉盖镂空,为出烟所用,刻有卷草纹、几何形纹样,顶部中心和边上还有捏塑的花型小球。炉身雕刻植物纹浮雕,且在炉身外壁饰有四个精细的“S”形耳,炉身有八个“S”形足跟与其相应。炉座由八个低足支撑,简洁大方。从该熏炉的贴花、印花、镂空,都可以断定为贵族使用的器具。其在欧洲非常出名,因为传说是马可波罗从德化考察而带回欧洲的,并且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一、熏炉的产生

  《辞海》对“熏炉”的解释为:“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熏炉”又称熏笼,是中国古代用以熏香的器具,它随着熏香习俗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熏香炉也叫香熏或者香炉,至汉代以后,熏香炉的材质逐渐开始多样化了。例如西汉时期,除了青铜质的熏炉,还有陶质、铁质、银质熏炉;至东汉时,铜熏炉的数量急剧减少,这与汉代青铜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联,从而高级釉陶器、瓷器取代了其位置;到了两晋时期,则还有青花熏炉等。

  据《周礼》记载“庶氏掌除毒盛,以攻说槍之嘉草攻之”,“剪氏掌除蠹物,以攻禁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盛之事”。《诗经》中也写道“穹窒熏鼠”。所以可见,西周就有用香草熏杀虫害的风俗,但熏炉真正的产生时间并没有确切的定论。战国晚期出现了盖面镂孔的豆形陶熏炉(如图一),与西汉前期流行的圈足型陶熏炉形制一样。所以有学者认为熏炉产生的时间为战国时期。

  二、熏炉的界定

  参照宋朝的分类,我们可以很确定这件器物为熏炉,而不是香炉。

  首先,从功能角度的概念界定:香熏炉包括熏炉和香炉。香炉,重“香”,是燃烧香料的器具,也有陈设的作用,着重指通过对香料的焚燃所散发出的香气;熏炉则重“熏”,其着重指能够散发火烟以达到熏灸目的炉子。香炉是由熏炉发展演变而来的,熏炉的历史更为久远,是从具有生活实际功能向精神功能演变的产物。在汉代以前,多以烟气熏染为主要功能的熏炉,都属于生活用品的范畴之内,直到汉代才有了香炉。

  其次,从造型角度的概念界定:“宋代香炉可以大致分作两种类型:其一封闭式,其一开敞式。前者有盖,后者则否。今一般称封闭式的炉为熏炉,开敞式的炉为香炉,不过这并不是古人对它作出的分别。”①

  《中国陶瓷史》中这样提到:“炉,南北瓷窑普遍烧制的焚香用具之一。有鬲式、鱼耳、鼓钉、莲瓣、三足、五足、弦纹炉、薰炉等等多种样式。薰炉,燃香用具,汉代以前就出現,宋代薰炉样式较多,薰有盖,上有镂孔,炉内燃香,香烟袅袅由孔飘出。”②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且是封闭式的多为“熏炉”;而使用在宗家祭祀等需烧香活动中的,且是开敞式的多为“香炉”。宋代陶瓷香熏炉在历史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其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与特征,但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形式与风格,是香炉史上的一个顶峰时期。

  三、熏炉的发展

  1、材质的发展

  熏炉最早出现在楚地,多是陶瓷烧制,后来制作材料发展为金、银、瓷、玉、铜多种质地,伴随着秦及汉初的大一统进程,熏炉这种器物向全国扩散。熏炉也随着与外来香料的结合而不断的发生着转变,在熏炉的发展历史中,也出现了许多精品,例如汉代博山炉、隋唐熏球、明代宣德炉等。

  唐、宋以后,在继承和发展前朝各类材质的熏炉上,除传统铜质熏炉外,青瓷、玉石、珐琅等材质的熏炉多了起来,但不再是简约、浑厚的大格局,而是发展为精细的小格局。相比青铜熏炉,这些材质在温度上禁不起焚香的烧烤,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影响,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生活实用性慢慢转化为观赏性,从而成为了读书人手中把玩的器物,或供奉于书桌上,被广大百姓所喜爱,到今天依然适用。

  2、造型的发展

  据资料记载,传统熏炉的组成结构是在汉代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由底托、炉身、炉盖三个部分组成。图片中此器形虽是清代器物,但依然延用了此结构特点:底托,也就是底座,它的作用是防止热的炉体直接接触到地面,便于放置;炉身、炉体,是放香料燃烧的地方;炉盖,大多是镂空设计,可起到防止火焰外窜、利于香气散发的作用,就如此器物一样,盖上镂空,并刻有卷烟草和几何图案,在盖顶中心和周围角上都有小圆球装饰。

  熏炉的造型随着熏焚香品的发展而变化,由早期直接焚烧草木类香料的豆型熏炉,发展为堆灰埋碳熏烧香丸、香饼等,炉体较深,炉盖出烟孔较细小的熏炉。同时,炉盖也在逐渐加高呈山形,原因是当时人们对山峦的崇拜之情。后来的熏炉大多借鉴于此造型。以汉代著名的博山炉为例,博山炉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常规上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下有底座,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有的其间配置猎人和奔驰的野兽纹饰。类似的博山炉造型,虽然材质上存在差异,但造型及纹饰的表现上却出奇的类似相同。在汉晋时期,炉上纹样通常以人物或动物造型堆塑或捏塑,人们将世间事物捏塑于器物上,以寄托情感。在色彩上,由原来的单色釉变为以青花为主流的装饰。

  3、功能的发展

  早时,熏炉具有生活实用的功能,逐渐发展到后来具有的观赏、把玩的功能。到元、明、清时期,其由上流社会赏玩的功能,而转向于祈神供祖为主的功能,也因此,在寻常百姓家能常常看到。由于熏炉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它又多了具有收藏价值这一功能。

  [注释]

  ①扬之水,《两宋香炉源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 年第 1 期,第 46 页.

  ②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1982.9,文物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杨波.汉代熏炉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魏艺敏.宋代陶瓷香熏炉造型特征研究[D].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3]袁秋云.汉代青铜博山炉的兴与衰[D].湖北:湖北美术学院,2017年.

  [4]王志浩、郑序先、王永信.汉代青铜熏炉及其医疗保健价值的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01期.

  [5]杨金东.汉代铜熏炉研究[J].华夏考古,2014年第2期.

  [6]李佳星.镂空双凤朝阳纹熏炉赏析[J].艺术评鉴,2017年13期.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