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形式严峻,就业压力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阶段面临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焦虑、抑郁、迷茫等精神状态,高校辅导员在应对毕业生就业压力方面和缓解毕业生心理危机方面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且能通过自身的工作优势,努力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危机,促进毕业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毕业生;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应对策略
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走上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状况。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广,毕业生就业期望和用人单位现实选择中的矛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种种因素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就越来越大,然而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对工作期望过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要求多数情况下超过大学生的实际能力。这些矛盾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活动,甚至导致毕业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较为脆弱的心理状态在毕业季容易引起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导致出现在求学期间更大的心理波动,进而影响毕业季的所有工作。
学者主要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心理弹性,心理压力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和研究,然而并未详细提及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文章结合长期的一线工作经验和工作反思,在应对毕业生就业压力方面和缓解毕业生心理危机方面高校辅导员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且能通过自身的工作优势,努力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危机,促进毕业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引起毕业生心理问题原因
1.高校扩招,对于毕业生而言,无论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都要承受压力。选择考取研究生,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且不可控,未达到期望的话,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选择就业,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层层笔试和面试,个人期望值和用人单位要求的不匹配,也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
2.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进行,是一个相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毕业生的压力源之一。从开题报告一直到毕业论文答辩,毕业生需要进行多次修改,每一次否定和批评,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
3.毕业季即离别季和分手季。毕业生将面临人际关系和恋爱关系的巨大改变,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环境的陌生,都会给毕业生带来不良的心理反应。
二、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总结出毕业生面临毕业时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焦虑心理、迷茫心理、依赖和逃避心理、盲从心理、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等问题。
1.迷茫
旧有的学习生活状态即将打破,新的状态并未形成,迷茫是毕业生的常见心理状态。毕业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在选择考研还是就业,从事何种职业,到哪个城市就业等人生重大问题中经常表现出迷茫和无所适从。
2.焦虑
毕业生在毕业季面临就业,选择考研的学生需要面对考研压力,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进展都需要毕业生付出相当大的心力。心理冲突或挫折往往引起焦虑,毕业生的担忧、恐慌及某些不当心理反应,容易形成焦虑的就业心理,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虑,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3.依赖和逃避
毕业生在择业时缺乏主动,找工作时拖延或者完全不找工作,极少主动接触和了解社会,缺乏独立意识、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希望家人或者学校给予足够的支持或者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依赖和逃避心理,实质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形式。存在依赖和逃避心理的学生缺乏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不仅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择业境地,而且也会使其成为影响自身未来发展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4.盲从
从众心理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在交往中因群体行为的影响或压力而放弃自己的观念与主张,采取从众行为的一种心理现象。毕业生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在考研和就业的选择中忽视对自身情况的全面把握,倾向于多数人做出的选择,从而导致时间精力的浪费。
5.自卑
毕业生在屡次挫折以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信心不足、过低评价自己,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敢竞争。
6.自负
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身上容易出现自我评价过高的心理倾向,会导致就业取向脱离现实,影响就业。
三、 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和方式方法
高校辅导员有其工作优势,与学生沟通交流机会较多,对学生了解较为全面,因而在毕业生心理健康中能够提供及时的心理筛查和心理辅导,运用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从而在缓解毕业生心理健康問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要善于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工作,除了常规的当面谈话之外,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形式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同时覆盖到同类学生中,扩大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力。
1.提供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设定,使得辅导员与学生交流较多,有助于辅导员对毕业生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在接触到毕业生有相关心理健康问题时,辅导员可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通过自身努力,调整自身期望或心理状态,从而更快地调整心态,投入到之后的择业活动中去。
辅导员可在工作中全程关注毕业生,通过心理健康预警系统了解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心理信息员、学生干部、党员等群体,全面掌握毕业生心理状况,通过专业的心理量表和毕业生的外部表现,判断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从而在之后的工作中有的放矢,促进毕业生心理健康。
2.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毕业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可通过自身努力,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获得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从而在日常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引导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3.加强职业规划建设和就业指导,从根本减缓毕业生的心理压力。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源头是就业问题,因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毕业生的择业工作并不仅仅是毕业季的工作,而应该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通过不同学习阶段,完成不同的就业准备,从而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抓好每个阶段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如大一学生学习专业引导课程,建立全面的专业认知。大二阶段,详细了解专业学习,并初步接触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大三阶段,详细考虑考研和就业的关系,做好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准备。大四阶段,整合前三年的各种准备工作,做好考研或者就业。
高校辅导员应在日常工作中,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调整择业心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个性化,高校辅导员可利用对学生个人情况的了解,依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要求,结合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利益,制定具备个性化特征的就业方案。工作时可通过一线工作的经验和数据,为学生提供不同行业就业情况的报告,包括职业性质、发展前途、就业的难易程度,同时对学生进行择业意向测试,了解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分析可行的职业选择,帮助建立职业计划。
4.正确认识社会,转变就业观念
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就业理念和职业理想。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就业市场的综合把握,使得自身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精准对应市场需求,在毕业季就业中能顺利通过自身努力找到理想的工作,转变成为职场人。
[参考文献]
[1]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6, 8(2).65-69.
[2]罗春燕, 张永洪, 何其营.大学毕业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 31(11). 67-72, 116.
[3]牛家丛,何培玲.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实证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13 (4).124-125.
[4]单常艳,叶玉清.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6).665-667.
[5]周小金,论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体制的构建[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 31(2).44-45,73.
[6]李淑云, 韩铁梅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干预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5(1).116-118.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