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近四十年来《论十大关系》研究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132
李丞婵

  摘 要:《论十大关系》是中共历史上的经典著作。公开发表40多年来,引起国内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从它的产生、传播到它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之间的关系再到它蕴含的经济思想都进行了分析梳理,向我们展示出这篇党史经典著作的厚重。对40年来有关研究加以综述,有利于促进学界持续开展对该文以及其它党史经典著作的研究。

  关键词:《论十大关系》;党史经典著作;研究综述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距今已过60年。1976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辰83周年之际,《论十大关系》正式公开发表,距今已有40多年。自这一党史经典著作公开发表后,学界就其展开了持续性探讨,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纪念文章数百篇,研究涉及它的产生、传播与影响,有人还从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哲学、经济、政治、改革开放等多个视角展开分析。这里谨就40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简要梳理。

  一、关于《论十大关系》的产生、版本与传播

  在研究《论十大关系》如何得以产生和传播时,研究者发现《论十大关系》有不同的版本,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版本说”、“三版本说”和“四版本说”,其中“三版本说”比较流行。

  (一)关于《论十大关系》的产生

  张金才认为,1955年12月7日至1956年3月9日,刘少奇为摸清中国经济情况,先后约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37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汇报、座谈。受刘少奇的启发,从1956年2月14日起毛泽东在薄一波等人协助下,开始了他在建国后乃至一生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到4月11日,毛泽东共听取了国务院34个经济部门的工作汇报,整整用了37天。调查研究的结果就是写就了《论十大关系》。①范建明则认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总结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对别人经验的盲从。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才在调研基础上形成了此文。②

  (二)关于《论十大关系》的版本

  邱巍认为,从文献传播的角度看,讲话至少存在两个版本,一个是 1965 年底党内印发的版本,一个是 1976 年底公开发表的版本。③ 郭秉兴认为,《论十大关系》主要存在三个版本,分别是1956年的讲话稿、1965年的“征求意见稿”和1976年的正式定稿。④ 孙佩认为,《论十大关系》存在四个版本,分别是中央办公厅的讲话记录稿、陈伯达的整理稿、1965 年刘少奇主持的整理稿和1975 年毛泽东的审定稿。《论十大关系》经过了数次整理和修改,直到 1975 年,由邓小平主持,胡乔木负责整理的文稿终于获得毛泽东的肯定,日后公开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就是由胡乔木负责整理,毛泽东亲自审定的文稿。⑤

  (三)关于《论十大关系》的传播

  李文超认为,《论十大关系》的发表经历了从党内高层传播、党内有限传播、最终社会公开发表一个曲折的过程。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源于当时苏联模式的弊端刚刚显现,党中央还不具备突破这一模式的历史条件,以及当时恶劣的国际环境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等方面原因。⑥ 邱巍认为,从传播史角度看,1956 年毛泽东讲话后,主要在党内高层传达,这是八大前后我们党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重要决策方针。此后不久,毛泽东本人注意力和观点都有所变化,讲话也长期没有公开发表,只在党内有限传播。《论十大关系》的社会政治传播主要是在 1976 年公开发表之后。⑦

  (四)关于《论十大关系》的影响

  关于《论十大关系》影响的文章著作比较多。郭德宏等认为,《论十大关系》,在当时学习苏联过程中出现的教条主义氛围下,确实是一阵沁人肺腑的清凉之风。这样,中共中央对召开八大的指导思想,也由此从原来反对右倾保守的套子里走了出来,转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⑧ 而《毛泽东传》里面是这样记载的:“《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十九年后,邓小平对《论十大关系》作过这样的评价:‘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⑨ 在薄一波所著的《若干中立决策与事件的回顾》里对此的记载是:“《论十大关系》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是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代表作。”⑩ 在这里可以看出《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开始独立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正如胡绳所说的“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B11

  还有其他著作文章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论述《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二卷)》所论述的“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中共八大制定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B12 还有《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这样论述的,“《论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讲经济关系,后五条主要讲政治关系。所有这些,展现出党为寻找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多方面探索的生动景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思路逐步清晰起来。”B13 而石仲泉认为,这篇讲话充满了解放思想的气息,体现了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情况来办事的精神。它批评了那种“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的陈旧观念,对国内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关系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谈说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了一个良好开端。B14

  二、关于《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近四十年来,研究者主要对《论十大关系》与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探讨。研究者更多的是从《论十大关系》是邓小平理论思想渊源的角度進行探讨,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更多的是泛泛而谈。

  (一) 关于《论十大关系》与邓小平理论的渊源

  刘导平认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是毛泽东思想灵魂的体现。他的这一思想,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为邓小平探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依靠力量的理论打下了基础。B15 刘国普、张晓宁认为,《论十大关系》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开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成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B16

  (二)关于《论十大关系》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研究者从《论十大关系》与发展观存在的联系角度,展开了对这一经典文本的研究。在《论十大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方面,孙登敏认为,《论十大关系》与科学发展观虽产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出自不同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内容上也有所差别,但理论基础是共同的,这个理论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论十大关系》和科学发展观同样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B17 在《论十大关系》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影响方面,纪萍萍认为,《论十大关系》包含了协调发展的思想。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这种协调思想,我们能够得到的重要启示是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之不可分。B18 在《论十大关系》和以人为本方面,方玉萍认为,毛泽东强调发展为人,将侧重点放在保护个人利益,增加工人、农民的收入上。这与科学发展的目的有内在联系。B19杨国良从政绩观的角度对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做出总结认为,毛泽东重视人的因素,而且首先重视领导干部的作用,对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统一起来,具有重要意义。B20

  (三)关于《论十大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自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研究者认为《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陶林认为,《论十大关系》一文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的确在文中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因而成为社会主義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B21 彭坚认为,毛泽东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创造一个更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B22彭波、张俊红认为,毛泽东坚持把矛盾论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以矛盾的解决和协调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十大关系就是十大矛盾。世界由矛盾组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这些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论十大关系》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B23

  三、关于《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多数研究者认为,《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导。研究者多从“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工业化道路等角度分析了《论十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渊源。

  (一)关于《论十大关系》与“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王鲁英认为,毛泽东在这次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路,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可以看出,毛泽东这一思想是建立在从实际出发基础上的,此后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走与苏联不同的道路。B24徐选明认为,为了以苏为鉴,及时总结我们的建设经验,毛泽东全面地辩证地正确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十对矛盾,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做了第一次尝试性的较为全面的探索。B25王东认为,《论十大关系》以苏联为鉴戒,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严重压抑地方、企业、个人积极性的苏联僵化模式束缚,开创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B26 王玲霄、汤治认为,《论十大关系》对苏联模式有所突破,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认为,突破主要有三个方面:突破了苏联重、轻、农为序的工业化模式,突破了苏联重积累,轻消费的理论观点,突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模式。B27

  (二)关于《论十大关系》与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

  秦玉珍认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是他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再生产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对我国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B28邬莲平认为,《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继而八大进一步确立了既反右倾保守又反急躁冒进以及综合平衡的经济建设方针,这对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B29

  四、关于《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经济思想

  四十年来学界对《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梳理,主要从工农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渊源、经济生态以及经济改革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一)关于《论十大关系》中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思想

  郑莹、张彦博认为,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全面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关于农轻重问题的理论,深刻揭示了农轻重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其思考不断深入。B30杨坚白、李学曾认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在农轻重关系方面的历史经验,并从中探索规律性的东西。他们提出了以下观点:在处理农轻重三者关系时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工业化的进程,同农业、轻工业承担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坚持发展重工业以内含型(集约式)为主;全面理解和正确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把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放在社会再生产的总体中,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兼顺,确定投资视摸.和方向。B31 王爱珠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还要进一步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B32 罗郁松认为,我们国家鉴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采用了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来促进重工业发展的办法。B33

  (二)关于《论十大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吴金喜认为,《论十大关系》与社会主市场经济理论,都是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贵探索。但前者是初浅的、不成熟的思想,后者则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深化的、成熟的理论。B34 孟淑萍、韩文卿认为,毛泽东提出了国民经济的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思想,这是毛泽东关于宏观调控思想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中国的客观经济规律。B35 李福安认为,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中,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关系的思想,对于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发展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B36

  (三)关于《论十大关系》蕴含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思想

  张海山认为,毛泽东把扩大企业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富有远见卓识。它对后来的国企改革, 实行政企分开奠定了基础,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思想依据和宝贵经验。B37 刘光杰认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实际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模式变革问题:发展模式、经济体制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论十大关系》奠立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变革与发展思想的基础。B38 侯本臻、崔书元认为,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基本方针出发,直接论述了改革当时我国经济体制的问题。《论十大关系》中的一些正确思想,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以新的形式保存下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B39

  (四)关于《论十大关系》中协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思想

  孙登敏认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必须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建设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这是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对《论十大关系》中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的思想的拓展。B40 还有的研究成果从哲学角度看两者的关系。张秀華认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一致的一面。毛泽东强调加强国防建设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并不是说等到国家经济建设搞好之后,才能搞国防建设,更不是认为国防建设无足轻重,可有可无。B41

  此外,孙金华认为,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着力点同《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具有一脉相承性,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济结构的和谐、区域经济布局的和谐、经济管理体制上的和谐、分配关系上的和谐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关系的和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B42

  五、关于《论十大关系》与改革开放的联系

  研究者从《论十大关系》与改革开放联系的角度,就正确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改革开放思想的渊源进行了阐述。

  (一)关于正确处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的视角

  贺全胜认为,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的对外开放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关于 “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的论述中,他阐述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即扬弃的辩证原理。B43 郭丽鹃认为,我国的改革发展始终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这同《论十大关系》中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一脉相承。B44 夏京、逸光从向外国学习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首先,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次,从国情来看,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学习外国经验时,必须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B45 薛暮桥认为,为着多快好省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B46

  (二)关于《论十大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思想渊源的视角

  段小平认为,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尽管没有使用对外开放这个词,但他所强调的“向外国学习”思想,实质上是对外开放的思想,主要是指在经济方面的对外开放。B47 齐延群认为,《论十大关系》中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蕴含着对外开放的初步思想,毛泽东的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等思想,还包括在国内适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等内容。B48 蒋伏虎认为,《论十大关系》初步确立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拉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序幕,吹响了我国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的号角。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主要阐述了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的方针。至于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当时主要是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B49 贺全胜认为,《论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开辟了思想道路。虽然《论十大关系》的确没有正式使用“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等词语,但蕴涵了深刻丰富的改革开放思想。B50 吉龙认为,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就要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离开了这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是不可能的。B51

  《论十大关系》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除上述梳理外,研究者还涉及了哲学思想、教育革命、是非关系等,凸显了《论十大关系》这一经典党史著作的重要性和生命力。但在梳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研究者在分析党史经典著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过度关注创新,忽略了对经典文本本身的深入解读;二是对于经典党史著作文本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较少论述;三是缺少对文本产生背景的深入分析。很多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还没来得及深入思考,就直接论述它的伟大意义,这些普遍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很难推动党史经典著作的研究走向深入。

  [注释]

  ①张金才:《〈论十大关系〉的提出和形成》,《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5期

  ②范建明:《浅议〈论十大关系〉产生的动因和条件》,《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第4期

  ③邱巍:《〈论十大关系〉的形成和传播——若干史实与观点的补充和辩证》,《中共党史研究 》2013年第1期

  ④郭秉兴:《〈论十大关系〉的三个稿本》,《党史文汇》2010年第4期

  ⑤孙佩:《〈论十大关系〉的整理过程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第3期

  ⑥李文超:《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曲折性———以〈论十大关系〉为视角》,《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⑦邱巍:《〈论十大关系〉传播史考略》, 《光明日报》2012年5 月2 日第11 版)

  ⑧郭德宏、王海光、韩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二)—曲折探索(1956-196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85-486页

  ⑩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491页

  B1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93页

  B12当代中国研究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二卷》1956-1966》,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B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國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82-383页

  B14石仲泉著:《我观党史》,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646页

  B15刘导平:《〈论十大关系〉—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广东党史》1996年第3期

  B16刘国普、张晓宁:《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之路》,《传承》2010年第5期

  B17孙登敏:《从〈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B18纪萍萍:《解读〈论十大关系〉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2012年第17期

  B19方玉萍:《从〈论十大关系〉看毛泽东的发展观》,《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B20杨国良:《科学发展视角下〈论十大关系〉解读》,《攀登》2009年第1期

  B21陶林:《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论十大关系〉的当代解读》,《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B22彭坚:《浅析〈论十大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启意义》,《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14期

  B23彭波、张俊红:《初探〈论十大关系〉中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思想》,《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19卷第1期

  B24王鲁英:《〈论十大关系〉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山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B25徐选明:《〈论十大关系〉与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年第4期

  B26王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构想—纪念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五十周年》,《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B27王玲霄、汤治:《浅谈〈论十大关系〉对苏联经济模式突破的历史贡献》,《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年第6期

  B28秦玉珍;《〈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济科学》1993年第5期

  B29邬莲平:《〈论十大关系〉——走中国自己的路之发韧》,《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2期

  B30郑 莹、张彦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农业关系的开创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农业关系的开创性探索》,《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8期

  B31杨坚白、李学曾:《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B32王爱珠:《农、轻、重要协调发展一重读〈论十大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第6期

  B33罗郁松:《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1期

  B34吴金喜:《〈论十大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求实》1993年第9期

  B35孟淑萍、韩文卿:《〈论十大关系〉中的宏观调控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第2期

  B36李福安:《〈论十大关系〉与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黄石师院学报》1984年第4期

  B37张海山:《从〈论十大关系〉看毛泽东的发展观》,《沧桑》2008年第3期

  B38刘光杰:《浅论〈论十大关系〉在毛泽东经济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毛泽东思想论坛》1996年第2期

  B39侯本臻、崔书元:《〈论十大关系〉与经济体制改革》,《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B40孙登敏:《从〈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B41张秀华;《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纪念毛泽东〈论十大关系〉40周年》,《军事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

  B42孙金华:《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毛泽东的初步探索——纪念〈论十大关系〉发表50周年》,《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2期

  B43贺全胜:《〈论十大关系〉的改革开放思想探微》,《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5月,第30卷第3期

  B44郭丽鹃:《科学发展观对〈论十大关系〉内容的继承与发展》,《传承》2011年第26期

  B45夏京、逸光:《坚持自力更生与学习外国的关系》,《中国经济问题》1977年第1期

  B46薛暮桥:《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学习〈论十大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4期

  B47段小平:《〈论十大关系〉中体现的对外开放思想》,《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B48齐延群:《〈论十大关系〉——党的改革开放思想的发端》,《党政干部学刊》1993年第7期

  B49蒋伏虎《〈论十大关系〉: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年第1期

  B50贺全胜:《再论〈论十大关系〉毛泽东的改革开放思想》,《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B51吉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纪念〈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