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检察机关司法实践中,主要通过落实特殊制度、开展帮教挽救、发送检察建议等方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本文在厘清检察机关现实背景及职能定位的前提下,对现有预防实践方式不足进行探究,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两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取得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最大成效。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检察机关;犯罪预防
引言: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积极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应看到,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方式和效果上还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必须厘清检察机关参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职能定位,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体系,以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效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和谐。
一、检察机关参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的背景及角色定位
(一)现实背景——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虽然得到控制,但仍占一定比率,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犯罪低龄化。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一定比例。(2)在校学生犯罪现象不容忽视。(3)犯罪类型以侵财、扰乱公共秩序为主,手段暴力特征突出。(4)共同犯罪、团伙作案呈增长趋势。(5)辍学、闲散未成年人作案情况突出。(6)初犯、偶犯多。未成年人犯罪具有较大的偶发性、突发性,多因一时情绪冲突或见财起义等,有蓄谋的少。
(二)法律背景——兼有法理依据和制度保障
我国检察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五项:一是侦查权;二是批准或决定逮捕权;三是公诉权;四是司法监督权;五是犯罪预防权。[1]其中,前四项职权是检察权的传统内容。犯罪预防权,是检察机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理根据。我国自1985年签署加入《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以来,将贯彻规则精神与我国立法执法相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等规定不仅明确了检察机关负有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职能,并且对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展预防工作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指导。同时,新《刑事诉讼法》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独立成章,《江苏省人民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工作暂行规定》、《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等规定的下发无疑有利于加大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挽救力度,有效防止未成年人再犯罪。
(三)职能定位——应立足检察职能辐射开去
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诉讼程序是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又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司法保护。”[2]基于职能依据及制度保障,检察机关应立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以检察职能为中心辐射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工作,而不能无限制开展预防工作,这既是法律规定的要求,也是检察机关人力及物质资源有限的现实要求。检察机关开展未成年人犯罪特殊预防工作,可在现有法治框架下、限定阶段内开展预防实践,在不同司法阶段采取不同司法措施,最大限度教育的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开展未成年人犯罪一般预防,应积极发挥联合推进作用,与妇联、教育局、学校、其它司法机关等单位、组织加大协作力度,形成预防工作合力。
二、检察机关参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的方式与存在不足
(一)现有实践的主要方式
检察机关推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现有实践方式主要为:未检专业化建设、专业帮教力量参与、法治教育、检察建议等。一方面,着力开展特殊预防。具体举措为:积极推进专业化建设,奠定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基石;严格落实特殊制度,保障涉罪未成年人回归;引入专业观护力量,帮教失足少年迷途知返;推进修复性司法工作,强化涉罪未成年人悔罪教育。另一方面,持续推进一般预防。主要通过创新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开展普遍预防;针对性发送检察建议,开展专项预防;强化部门协作,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合力。
(二)现有实践方式存在的不足
1.特殊预防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一是未检专业人员专业性有待增强。在全国未检体制不断改革完善的框架下,未检化专业程度得到明显增强,但仍存在着未检人员流动性大、队伍稳定性差的问题;此外,专人不专职情况仍较突出。二是特殊制度的落实存在不到位情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有很多特殊制度,办好一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工作量是较大的,因此,存在流于形式、内容简单的情况。如附条件不起诉适用比率较低;社会调查制度中,社会调查率未能达到100%,且部分社会调查内容简单,很难从中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真正原因,对未成年人再犯罪预防未起到实质作用。而对少年刑事案件实施社会调查是必经程序,“许多国家甚至明文规定,少年案件非经社会调查,并提出调查报告,不得宣告刑罚。”[3]三是帮教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很多检察机关都与社工等专业帮教机构进行了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帮教材料如何处置,资金长期来源等,是需要统一筹谋的课题。
2.一般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法治教育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情况。法治教育的效果比较难量化,所以法治教育的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治教育的成果,但覆盖面和效果必须同步提升,注重高品质、真正让未成年人有所触动才是法治教育应追求的。二是现有专项预防举措具有滞后性。检察建议大多是在大要案发生之后发送,如果在案发前更快地发现风险点,无疑能更好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三是现有各未成年人职能部门联系较松散。目前,各地检察机关与妇联、学校、团市委等部门有合作,但未形成长期化、常态化合作运行机制,未形成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职能部门信息互通、顺畅合作、高效运行、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
三、检察机关参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方式的完善路径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从广义来说,包括超前预防、临界预防及再犯罪预防。[4]笔者认为再犯罪预防属于特殊预防范畴,超前预防及临界预防属于一般预防范畴,故从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阐述完善路径。
(一)特殊预防:注重教育挽救和顺利回归
1.加强未检专业化建设,更有成效落实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职责。一方面,保持队伍稳定,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未检案件有其不同于其他案件的特殊性,嫌疑人本身的特点及未检案件办理的特殊流程及制度,需要熟悉、了解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未检工作制度的工作者办理。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的不同阶段,认真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工作原则。慎捕、慎诉、对侦查及审判行为有力监督,在整个司法阶段加强法治教育、谨慎选择司法措施。
2.规范帮教工作制度,推行帮教卷宗制度,全程发挥挽救矫正作用。目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引入社工等专业工作者组成对涉罪未成年人的观护力量,但各地这种专业工作者参与的模式在尝试运行阶段,参与程度各有不同,资金来源也存在不同方式,有通过政府项目申报方式,也有通过检察院项目申报方式。笔者建议,可出台对帮教工作的统一指导规范,对介入方式、介入程度、资金来源予以规范指导,针对未检案件的特殊性推行帮教卷宗制度,对检察机关开展帮教程序相关资料单独成卷,促进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开展。
3.完善案件考核制度,建立案件回访机制,确保特殊制度落实到位。未检案件以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为最终目标,案件质量的考核也应不同于其他案件。未检案件中社会调查、法律援助、合适成年人到场等特殊制度的落实情况是考核的必然内容,同时,帮教效果、預防效果也应纳入未检案件的质量考核加分项目,起倡导和引导作用。以不捕、不诉未检案件为例,质量考核项目包括:不捕、不诉案件程序的规范性、不捕案件嫌疑人在诉讼程序期间有无违反《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以及违反原因、责任为何,不诉案件嫌疑人在预期法定刑期内有无违法犯罪情形以及原因,不捕、不诉案件嫌疑人在案后一定期限内的表现如何。
(二)一般预防:注重预防量与质的同步提升
1.法治教育量的提升。一是广泛运用法治教育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除了运用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加强法治宣讲外,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是拓宽法治宣讲渠道的新途径。二是形成法治宣讲长效机制。扬州地区以检察机关、政法委、关工委、教育局联合推出的“法治课间餐”项目自2015年运行以来已形成较稳定的法治宣讲机制。可将收效好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逐步基本固定下来,将精品课件或讲座视频通过制成光盘、在网上发布等方式扩大受众面。三是扩大法治教育的对象。家庭、学校是重要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基地”。因此,法治教育的范围除了针对未成年人外,还应针对父母、老师以及社会公众开展,检察机关可与教育部门、新闻媒体部门的合力开展。
2.法治教育质的提升。针对性开展法治教育。可对各地区的未成年人法治情况及犯罪情况开展调研,根据不同情况开发法治教育课件、开展法治教育。如区分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区分小学生与中学生、区分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群体,开展针对法治教育,提升法治教育成效。同时,强化效果评估,加强沟通反馈。一方面,通过地区不同年度的各地区、各单位犯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法治教育的偏差;另一方面,加大沟通回访力度,有效听取反馈,对法治教育工作不断进行调整。
3.形成流畅有效合作机制。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一方面,检察机关内部应形成流畅的预防运行系统。上下级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方面应密切联系、统一认识、合力推进预防工作,上级检察机关加大指导和部署力度,下级检察机关及时沟通反馈、有效执行落实。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应加强与公安、法院、妇联、团市委、学校、教育局等职能部门的联系,推动形成更紧密更顺畅的合作机制,可通过会签文件、设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办公室等方式加强信息互动、密切职能协作,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形成合力出击、有的放矢、高效运行的局面,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
结语
《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提出:预防少年违法犯罪,就需要整个社会进行努力,确保青少年均衡发展。检察机关应联合相关部门合力履职,如进一步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大净化社会环境力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5]共同形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防火墙”。同时,少年司法机关既是法律机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特殊的教育机关和儿童保护机关。检察机关未检部门作为少年司法机关,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应主动承担责任,充分发挥法律人、教育者、保护者的作用,创新犯罪预防方式,提升犯罪预防成效。
[参考文献]
[1]叶青,黄一超:《中国检察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版,第298页。
[2]上海市检察官协会:《当代检察理论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3]姚建龙:《长大成人:少年司法的建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4]肖建国、姚建龙、颜湘颖、张惠红:《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载《犯罪学论丛》(第五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7版。
[5]路琦、董泽史、姚东、胡发清:《2013年我国未成年人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下)》,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年第4期。
(作者单位:扬州市人民检察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