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深奥而广博,其主张虽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但直至今日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许多主张仍闪烁着熠熠光辉。在为君上老子主张为君要无为,籍此减少对百姓的干涉而让民众有为。
关键词:老子;治国理政;无为而治
一、老子治国理政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老子是春秋时期人,春秋末期周王室日趋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向私有制转变。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纷争不断,在这种传统的礼乐制度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状况时,各学派对当时的社会治理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从而出现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盛况。老子“无为”的思想就产生于那个大变革时代,老子去过多地讲学,目睹政治变迁,深知百姓的疾苦。老子认为君主的胡作非为,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秩序,致使社会混乱百姓的生活不断恶化。
二、老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的政治思想博大精深,而他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便是“无为而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于当时与现代的社会都有深刻的意义。“在对于仁义礼法制度的伦理批判和对当时的政治治理方式进行道德反思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政治治理原则”。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以下引用只注篇名)。如若社会处于无道之中,统治者设置禁令阻碍民众行动,并且生产很多兵器维护国家安全,运用小聪明搜刮民众财产,政治命令苛责严厉,看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是从国家长治久安和民众长远利益出发的,但是这种有为的后果恰恰造成百姓穷苦,社会混乱,战争暴动,贼害四起。其原因正是统治者不当的“有为”、“多欲”。所以,要想政治生活安定有序,统治者必须有道,通过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自然无为,给社会自我调节的空间,给自然自我恢复的空间,给百姓自治的空间。让民众自治,从而达到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政治廉明的局面。所以“无为”不是要达到的目的,而是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用“无为”的治理手段来平息当时统治者急功近利,社会暴乱纷繁,民众生活凄惨的情境,从而成就一个治世。因此“无为”实际上是尊重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有为,是以静制动的有为。老子的“无为”就是指要顺应规律,不能胡乱作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不推荐任用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相互争夺;不爱惜难得的物品,使老百姓不偷窃;不彰显出能够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治国理政的原则是:排除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子,弱化百姓的竞争意识,强化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百姓不使小聪明,没有欲望,使有才智的人不胡作非为,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事,办事顺应自然和社会的法则,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不太平的现象,社会也就安定了。恰恰是依循道的“自然无为”才有可能造就“无不为”的“善治”。因此,老子的“无为而治”不仅要求君主不胡作非为,而且要求君主保证百姓的物质生活,并且弱化百姓的竞争意识,从而减少暴乱的发生,促成社会长期安定。同时,在要求君王所为的同时,也要求百姓无欲无求,只要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幸福,不要去参与战争暴动,要尊重君王,在与其它人的相处中也要無欲无求,这也充分肯定了人民个体人格,是对人民智慧的赞美。“无为”要求人民有很大的自主性,因为每个人生来是不同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充分的有为,展现出自己的智慧,自然发展本性。
老子反对有为,并不是反对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去做事情,而是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反对肆意妄为,反对无所作为的成为自然和社会的奴隶,要求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以无为而做到有为。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百姓不随意生恶的意图,不会发动战争,肆意掠夺,促使人们尊重当前的现状,休养生息,最终能够长久地生活下去。统治者的所作所为也必须遵循社会和自然的运行法则,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治理国家而言,要尊重规律,不折腾。通过“无为”而引导百姓利用自己的智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能够制约统治者的私欲,防止权力过于膨胀而过多地限制了百姓权利,因此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由于当时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致使百姓贫苦不堪,生活窘迫,因此要求统治者尊重百姓,体谅百姓生活的不易。统治者要有博大的胸怀,不应该只看到一己之私,而应该顺应自然社会的法则,要大公无私,本着不扰民的原则去治理社会,消灭统治者的贪欲,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人心复朴,是治国安民的根本方法。让人民自给自足,自食其力,尊重百姓劳动成果,给人民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自己,同时通过控制权力无休止的膨胀,以此控制统治者的胡作非为,从而使民众安居乐业,推动社会进步。治国理政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了人民。
主张“无为而治”的目的也就在于尽力避免战争的发生,使人民免受苦难,它能够使人民减少竞争的欲望,防止民众在进步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对人性的扭曲,减少战争的发生概率,从而使人免遭苦难。但是这种思想也有弊端,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它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从社会的角度看问题。这一观点深受当时百姓的认同,表明当时的民众十分渴望过上那种没有战乱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信任和尊重,只需要生产满足基本物质需要,不用担心统治者徭役剥削,每个人都能平平淡淡地生活是百姓的理想。汉代文景之治,汉文景二帝认识到天下方平,处处都是秦末战乱带来的萧条,赋税十分繁重,百姓急切的渴望和平,生产力亟待摆脱繁重的赋税从而实现大发展,于是采用了修养生息的政策,减少百姓的税赋负担,实行“无为而治”不任意妄为,任由社会自然发展,同时百姓自由地生产生活,彼此相互信任,没有相互的猜忌和勾心斗角,人们过得幸福美满,没有想去反抗统治者的意图,社会安定祥和,达到了盛世的状态。这也正是由于统治者汲取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并且正确地加以实施,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效。
三、老子治国理政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的意义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地球的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无尽的,而是恰恰相反,每使用一点就会减少一点。而地球资源的再生速度是十分缓慢的,盲目的开采资源,会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老子认为社会发展必须符合自然法则,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规制,同样这个规则也适用于人类与自然的相处过程。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从害怕自然,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发明汽车代步,发明塑料袋方便生活,不顾植被覆盖率随意开矿,殊不知人类在破坏自然的同时违背了自然界自我调养的节奏,带来的是空气污染日趋严重,使人类的呼吸问题也愈发严重。白色垃圾随处可见,不仅大量浪费自然资源,还严重的降低了土地可利用率,树木减少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这时候世界各国人民才意识到要与自然和睦相处。
无论是老子的治国理政思想还是现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关键之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人大代表们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提上了议程,代表们就治理雾霾,垃圾分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计了详细的规划,希冀能够早日扫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这一障碍。赢得中华民族的持久發展,还子孙一片绿水青山。而这些决策正是在承袭老子“道法自然”的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念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而言,有着很多可取之处。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将老子的这一思想批判继承,做到与时俱进。把握老子的生态智慧,从而去掌握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注释]
①吕锡琛:《善政的追求》[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4页。
[参考文献]
[1]吕锡琛.善政的追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许宁.论老子治道思想的三个维度[J],山东:东岳论丛,2016(4).
[3]宋思运.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与老子智慧[J],山西:理论探索,2017(3).
[4]孙全胜.从<道德经>看老子的治国理政之道[J],安徽:宿州学院学报,2011(1).
(作者单位: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