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移动应用与移动网站指那些图书馆正日益开发、为更好地服务于其读者的情报系统。由于内部人员缺乏开发移动图书馆所必须的IT技能和知识,大多数图书馆被迫依赖于外部IT专业人士,他们或许不能帮助图书馆满足读者的需求,反而耗尽了图书馆稀缺的财力资源。本文运用一种系统分析与设计观点去分析图书馆员和开发IT工程师所共享的经验与建议,确定移动图书馆开发的关键步骤和需遵循的预防措施。本文还建议图书馆及情报科学研究生计划,培养学生具有开发和实施移动应用和移动网站所必需的、特定的技能和知识。
1. 引言
由形形色色的读者群、无所不在的移动内容的天性以及不断增长的位置感知需求图书馆服务所规范的,前所未有的采用和不间断的使用多种特定内容的移动技术,已经迫使图书馆“移动起来”。移动应用与移动网络,也就是移动终端上运行的网络接入口,指图书馆正日益开发和使用的、为更好服务其读者的情报系统。
然而,大多数图书馆通常缺乏开发移动图书馆的内部人力资源。因为缺乏具备必要的IT技能和知识的职员,图书馆经常被迫与外部IT专业人士合作并依赖于他们,这可能使图书馆对开发移动图书馆过程失去控制[1]。外部IT专业人士的合作不能始终保证其帮助图书馆满足读者的需求,反而可能耗尽其稀少的财力资源。因而,图书馆员了解移动图书馆的开发过程,以便更好地评估移动图书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就变得十分必要。一个可能的途径就是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专业发展活动使图书馆员接收再教育。另一解决方案是进入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学校让他们强化学习移动图书馆的管理、评估、应用方面的课程和相关新兴技术。提供给图书馆员的问题、挑战、策略非常丰富,并已讨论了超过30年,特别是图书馆体验到芯片与便携技术结合后[2]。
任何实用的、直接的指南会帮助图书馆员对发展移动图书馆负责[3]。然而,大部分为图书馆所提供的用于开发移动图书馆的实用指南局限于特定的设置或读者群。此外,实践指导在理论上尚未得到验证,从而限制了其对不同图书馆设置的可推广性。例如,一些图书馆员与IT专业人士分享移动图书馆开发的经验与故事,用特定的图书馆设置来服务特定的读者群[4, 5]。他们的故事代表性地描述他们开发移动图书馆的成果案例、开发过程中汲取的教训或他们对开发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运用情报系统学科中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观点,检验图书馆员和IT专业人士分享的经验和建议,以确定移动图书馆开发的关键步骤和预防措施。系统分析和设计,这一情报系统学科的分支,是普遍使用的供情报系统开发的理论知识基础[6]。依据系统分析与设计观点,开发、计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是构建任何情报系统的6个关键词[7]。
下一节综述了我们间接研究的方法。接着,我们讨论我们所确定的开发、计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移动图书馆的关键步骤。最后结论部分,阐述了本图书馆研究的蕴涵及图书情报科学研究生培养计划。
2. 方法
我们开始本研究于一本从业者手册,该手册指导图书馆使用移动技术传递服务于形形色色的读者群[8]。查找与我们研究相关的文献,我们采用了很多关键词,包括但不局限于诸如“移动技术”、“图书馆移动应用”、“图书馆移动网站”等。作为主动情报搜索过程的一部分,我们运用滚雪球方法收集了超过75篇的学术研究论文、手册、ALA图书技术报告以及EBSCO和情报科学源数据库上的图书。我们被动情报搜索得益于Emerald Insight和Elsevier Science Direct (两种广泛使用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上的论文推荐,并通过该两数据库我们可以成功获取这些期刊论文。我们运用下述4种准则建立出版物与我们研究的关联:事实的精确性;出版物的持续时间(即从2000年到2014年);作者的可信性;内容是否凝聚于移动图书馆发展的问题、解决方案、建议及窍门。几篇发表于《情报技术与图书馆》和《图书馆高新技术》(两覆盖移动图书馆发展的权威期刊)的研究论文构成了本间接研究的基础。
我们采用Miles和Huberman[9]提出的定性数据表示与分析方法,分析了收集的文献。我们研制了微软Excel表格对图书馆员和IT专业人士间分享的经验和建议进行了编码,然后反复读取编码数据以识别和命名模式和主题。我们单独分析每篇相关出版物,尔后交叉比较主题词确定模式和共同类别。分析数据的两位作者之间的编码器间可靠度为85。数据分析帮助我们确定计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移动图书馆的关键步骤。
3. 发现与讨论
3.1 计划移动应用、移动网站的关键步骤
3.1.1 组建和管理团队
组建具有适当技能、知识、经验的人员团队是已有文献关于计划移动图书馆首要步骤。团队成员了解市场的新发展和趋势是基本要素[10]。例如,开发员应知道诸如Apache、ASP、JavaScript、PHP、Ruby on Rails和Python等相关技术的印刷资源;知道诸如detectmobilebrowser.com和W3C mobileOK Checher线上資源,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测试其目录、设计功能、可访问性;知道能够提供贵族式支持的各种线上开发人员团体[11]。团队成员还应紧跟移动设备、平台、操作系统、数字版权管理条例、内容格式上的新标准等方面的新发展[12]。各种任务的周期性委派可以帮助图书馆有效地发展移动应用与移动网站[13]。图书馆还应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卓有成效的、财务上可行的伙伴关系,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管理员,他们提供承载移动图书馆的合适的、可以满足所需的安全与保密标准的网络服务器[14, 15]。
3.1.2 要求集锦
发展移动图书馆的要求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和间接研究加以收集整理。
通常,实证研究的目标是帮助图书馆[设置为项目列表?]收集读者对移动图书馆的偏好和期望[16, 17],跟上读者需求的不断发展[18],定期(例如每季度、每年、每两年等)收集和评估用户需求[19],编制移动图书馆的目录索引[20],调查用户对移动图书馆使用的接受度[21],了解用户需求,确定读者需要的顶级图书馆服务。
以可操作性测试、功能验证、用户调查等形式的实证研究,应在开发移动应用与移动网站之前完成,以便提供给开发过程并在开发后研究它们为读者的采用情况。实证研究通常包含将受移动图书馆影响的读者和其他利益关联者对移动应用和移动网络的认同。该步骤后为发展数据采集仪器、向读者及利益关联者收集数据、采用合适的技术和软件分析定性及定量数据[22]。
间接研究主要致力于已有文献的浏览与获取。例如,采用合适的关于移动设备的数据集,图书馆或许能确定采用移动技术所导致的一些因素[23]。通常,这些因素包括但不局限于潜在用户的认知、情感、社会和经济等状况。移动应用与移动网站开发员也可以审视已有的运行环境、查阅文献资料,创建一套指导方针以开发一个新的、完善的移动图书馆来替代旧的情报系统[24]。图书馆员也可以考量市场免费软件,以节省财务资源[25]。
3.1.3 制定策略选选项
手机应用还是手机网站?
图书馆该阶段需要决策的一个最重要的策略决定是采用手机APP还是手机网站(即移动设备上运行的网络入口)向读者提供服务。手机网站是基于浏览器的应用,它可以指导移动用户到不同目录组页,提供一个单个目录组给所有读者,而为电脑或手机浏览器采用不同风格的板式或模版;或使用网络转码器(基于某种规则的翻译器),该转码器介于网站和网络客户端之间,为移动设备实时拦截并转换目录格式[26, 27]。建设手机APP相对于移动网站更具挑战性,因为APP对每一个操作系统要求独立的、特定的编程。手机APP对用户和他们的移动设备均是负担。例如,用户必须记住每一个菜单项的功能,移动设备需要大量的内存用以存贮并支撑APP。当然,潜在的盈利能力、更好的功能、更多的应用商店展现可以使手机APP在经济考量上胜于手机网站。
买还是建?
计划阶段,图书馆还需决定是买商用的、现成的移动应用与移动网站软件,还是定制一个。在做该决定时,需要依据售后支持与服务、维护、满足读者需求能力、图书馆需求等对移动应用与移动网站产品进行评估[30]。有时,图书馆购买现成产品,尔后对其定制修改,可以兼得买和建两者之利。例如,有些图书馆起初购买成套的移动框架来创建简单的、静态的手机网站,尔后研发针对图书馆的动态图书馆APP[31]。
3.1.4 管理范畴
很多图书馆财务资源有限,这使内部职员管理移动应用与移动网站开发过程十分必要。有能力划分移动应用与移动网站开发任务优先顺序和识别关键任务特征是图书馆执行该管理范畴最普遍的活动中的一部分[32]。例如,使图书馆整个网站可移动接入是不现实的,因为图书馆只有当所有读者都仅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网站时才会终止计算机网络服务。反倒是,图书馆应该确定网站的哪些部分该上移动网站。
使用类似Mobile First Design产品的发展趋势,去先设计手机版网站,然后逐步发展到大的电脑版,可以更好地帮助图书馆员管理移动应用与移动网站的开发过程。要不然,像美国首席网络服务图书馆员Jeff Wisniewski所建议的,图书馆单独创建一个全新的、移动优化的主页,它的访问速度快于对图书馆现有主页为适应手机的翻新版[33]。该建议非常现实,因为没有哪个网络管理员有兴趣试图维护两个完全不同版本的图书馆主页,提供诸如操作时间和联系信息等细节。
3.1.5 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方法
有三种主要的移动应用和移动网站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即瀑布或并行)、快速应用原型法(即定相的、原型的、或抛弃式原型)、灵活开发。其中,灵活方法是诸如结晶、动态系统开发方法、极限编程、未来驱动开发、迭代式增量开发等的统称。移动应用和移动网站的开发和可供于开发的资源之间是双向关系。诸如资金、持续时间、人力资源等项目资源与所选的软件开发方法的类型之间相互影响。然而,鲜有研究关心计划阶段的这个重要环节[34]。
3.2 分析阶段的关键步骤
3.2.1 需求分析
从读者采集数据后,下一自然步骤就是分析数据,以便提供给概念化、创建、开发手机应用和手机网站过程[35]。需求分析阶段帮助图书馆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设计,并评估其投资回报。
读者使用移动设备的背景和目标、他们倾向于或不倾向于在移动设备上完成的任务,是开发用户为中心的手机应用和手机网站考虑的关键点[36]。收集、理解、复核用户需求是极其重要的[37]。调查可以在纸上或网上进行,调查结果可以采用先进的统计技术或定性的软件进行分析[38, 39]。分析将给予下述问题以答案:读者在他们的移动设备上最常使用哪些图书馆服务?他们使用那些服务的满意度是多少?他们将来更可能采用手机访问图书馆哪种类型的服务?调查分析可以帮助图书馆员预测读者将发现哪些手机服务最有用[40];分析还有助于图书馆员,根据他们用移动技术访问图书馆服务时的认知、经验、习惯,对读者进行分类[41]。因此,图书馆可以为其手机应用和手机网站开发确定功能区域并划分其优先级[42]。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开发人员可从他们的用户那里学习使用移动设备享受图书馆服务时的谦卑、令人沮丧的经验。此外,图书馆可持续跟踪读者的肯定/否定的评论、信息共享实践、以及他们在图书馆提供的平台上所创建的团队体验[43]。为了改善现有的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图书馆还可以使用Google Analytics(谷歌分析学,它是一种免费的网络指标工具)来确定其特性的受欢迎程度,并统计分析其被如何使用的[44]。要开发特定操作系统的移动应用,Google Analytics可用于了解客户使用的移动设备的普及性[45]。
理想情况下,图书馆应在投资开发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之前计算并记录投资回报率[46]。例如,图书馆可以对开发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过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比较通过移动设备提供的各种图书馆服务[47]。通常以下数据可帮助图书馆进行开发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成本效益分析:具体可交付成果(例如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功能)、资源(例如所需资源、可用资源等)、风险(例如风险类型、风险级别等等)、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该分析将帮助图书馆决定其服务条款,例如为开发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而设定的具体目标,引入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所需功能的可行性以及如何管理可用资源以实现既定目標[48]。图书馆还应该查验其他图书馆为提供手机服务已经做了些什么[49]。
3.2.2 与利益相关方沟通/联络
开发人员和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几乎影响着开发信息系统的每个方面。然而,已有的研究不注重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的重要性。例如,几项研究模糊地将用户需求转化为技术要求[50]。但是鲜有研究指出了,将用户需求转换成软件开发人员所能理解的语言的精确建模技术(例如实体关系图,统一建模语言等)。开发人员应该为未来图书馆实施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通信提供最佳实践和建议[51],它包含图书馆对适当的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预测和选择[52]、对可能性和服务相关性的示范、包含新资源如何帮助图书馆创造价值[53, 54]。
与用户沟通对于为使用不同移动技术的顾客创造增值服务也是至关重要的,以便满足他们与工作、休闲、通勤等相关的需求[55]。然而,已有的关于手机图书馆开发的文献未提及该活动的重要性。
3.3 设计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关键步骤
3.3.1 原型设计
原型是指实际信息系统的初步的、不完整的建模或仿真。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可以有基于纸质的或计算机的雏形。建立原型允许开发员直接与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用户沟通以寻求他们的反馈。开发员可以修正或修改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原始设计,直到用户和开发员对系统设计达成一致。建立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开发者和潜在用户之间的共识是此阶段需克服的另一个关键挑战,这可能给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开发项目带来经济负担。它要求训练有素的人事部门管理此类项目的范围、时间、人力资源和预算。
绘制线框图是图书馆员和IT专业人员为开发手机图书馆所采用的最突出的原型技术之一[56]。该技术描绘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屏幕上的原理性蓝图,该蓝图没有时髦的风格、没有多彩的颜色、也没有丰富的图形,而是主要侧重于内容的功能、行为和优先级。
3.3.2 选择硬件、编程语言、设计平台、框架结构和工具包
已有的关于手机图书馆开发的文献覆盖软件的选择与管理、软件开发工具、诸如JavaScript的脚本语言、数据管理与表示语言(如HTML,XML)及其文本编辑器、用于动画和转换的AJAX。已有的文献还指导图书馆培训其员工使用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57]。几个研究还提供了选择现成商业产品的指导,例如WebKit,它一种开源Web浏览器引擎,可在智能手机上呈现网页,并允许用户以更快的吞吐量查看数据网络上的高质量图形[58]。可是,使用许可的开源现成商业产品可能是个好点子,因为许可的软件允许图书馆在协议许可范围内在其组织内部合法分发软件。使用软件许可协议的图书馆也可以在任何有疑虑或咨询时寻求专家的帮助和建议。
依据作者的经验,图书馆员几乎未分享有效的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设计策略。一个关键策略是购买可靠的设备仿真器和交叉兼容的网络编辑器。这些技术允许用户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处理设计,将文档保存为文本,在Web程序之间传输文档,并将设计人员直接引向简单的解决方案[59]。交互兼容的Web编辑器包括但不局限于Notetab Pro(http://www.notetab.com)、Code Lobster(http://www.codelobster.com)、Bluefish(http://bluefish.openoffice.nl)。
诸如Bootstrap、Ionic、Mobile Angular UI、Intel XDK、Appcelerator Titanium、Sencha、Kendo UI、PhoneGap等混合手机应用程序框架使用诸如HTML、CSS、JavaScript等混合网络技术来开发手机优先响应式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这些框架中的大多数使用拖放方式,并且不需要开发手机应用程序的任何编码。一键式API连接进一步简化该过程。诸如jQueryMobile、Topcoat之类的用户界面框架无需手动设计用户界面。重要的是,使用这种框架开发的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可以支持许多手机平台和设备。
像GitHub、skyronic、crudkit、HAWHAW这样的工具包,使开发人员能够快速构建适用于PHP、Laravel、Codeigniter应用程序的,对移动设备友好的创建/读取/更新/删除接口。此类手机应用程序也可以与MySQL及其他数据库一起使用,允许用户接收和处理数据并将信息呈现给用户。
3.3.3 设计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用户界面
从事手机图书馆开发的图书馆员和IT专业人员制定了如下推荐原则。
采用两种风格的表单:CSS在为所有网页的用户界面提供统一显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研究建议在开发手机应用和手机网站时设计两种风格表单——即mobile.css和iphone.css,因为很多时候智能手机忽略移动样式表[90]。在那种情况下,iphone.css能够通过其样式表,帮助那些没有定向到移动网站的移动设备,将自己引导到特定屏幕宽度的浏览器[91]。
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JavaScript:JavaScript有助于检测顾客使用的移动设备,然后将其引导到适当的网页,该网页具有包括完整网站、简洁文本式、触摸移动设备优化的等选项。但是,尽量减少JavaScript在手机图书馆网站上的使用至关重要,因为并不是每个智能手机都提供了运行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支持[92]。
智能处理图像:为帮助用户优化其带宽的使用,图像文件应采用CSS而非HTML编码方式嵌入手机网站;同时,为确保移动网站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图像应保持相同的绝对尺寸[93]。
3.4 实现手机图书馆的关键步骤
3.4.1 编制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程序
编程是开发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核心。如上表1所列,网络编程使开发人员可以为顾客构建具有多项增值功能的手机应用和手机网站。例如,运行在Gold Fasion上的网络应用服务器能够处理移动设备上通过网络浏览器通讯的数据;该特性允许移动图书馆用户通过智能手机访问图书馆网站上的搜索引擎[94]。此外,客户端处理类(具有组件庫的)允许顾客将其移动设备用作瘦客户机,从而优化网络带宽的使用[95]。
3.4.2 测试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
过去的研究建议在受控环境(例如可用性实验室)或现实世界(即图书馆)中测试手机应用和手机网站的内容、显示/设计、功能。
内容:建议图书馆员设置测试数据库,以测试图像的显示、传统免费文本搜索、基于位置的搜索、ISBM号条码扫描、QR封装、语音搜索[96]。
显示/设计:图书馆员可以在多个设备上查看和测试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以确认所有内容都按预期显示和运行[97]。他们还可以使用不同的设备测试其移动网站的测试版,以提供有关图像大小的指导[98];测试版本也可用于测试移动网站在不同浏览器和设备上的显示[99]。
功能性:图书馆员可以为最常用的设备平台(例如,像眼睛测试软件的人机互动孵化器,它是虚拟仿真器和非图书馆拥有的移动设备的组合)设置测试实践和环境[100, 101]。他们还可以使用Firefox的“用户代理切换器附件”来测试移动网站,并使用基于Web的服务,如Device Anywhere和提供移动仿真的Browser Cam来测试手机应用和手机网站的功能[102]。
3.4.3 培训客户
除非客户认识到新信息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否则他们几乎不会去使用它。然而,相关研究几乎完全未提及培训顾客使用新开发的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耶鲁大学技术部图书馆员Joe Murphy指出了用户培训在管理从传统到移动搜索的变化方面的重要性,并建议图书馆员探索其顾客的移动素养技能,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新系统[103]。
3.4.4 数据管理
离开整齐的数据,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无法正常工作。清理数据、策划数据、处理其他数据相关问题是相关文献中最少提到的一些活动。然而,识别和解决使用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时数据管理的常见挑战,对从事开发手机图书馆的图书馆员是有必要的。例如,图书馆员在使用短信提供参考服务时,学习管理数据相关问题的最佳实践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104]。
3.5 维护手机图书馆所需的技能
3.5.1 软件的文档和版本控制
以往的研究建议开发移动策略,该策略旨在建设移动跟踪设备和评估移动基础设施,以确保持续评估;并建议监控用户的移动使用及其趋势[105]。然而,以往的研究没有报告或提供关于维护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许多细节,这误导我们认为,涉及文档和版本控制的手机图书馆维护是其发展中可被忽视的一个方面。
开源软件开发越来越成为开发手机图书馆的常见做法。实施版本控制软件(例如,亚版本和GitHub)以满足世界各地的开发人员的需求是开发的必要条件。版本控制软件为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集中数据库的代码存储库,用于共享其代码,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与覆盖或恢复代码更改相关的错误,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软件开发协作作用[106]。
4. 结论
在信息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有各种各样的力量推动技术转变:技术本身、变化的环境、IT在管理和向顾客提供服务方面角色的转换。这些力量会影响所有级别的IT行业内的专业人士,那些负责信息处理和负责信息服务的人员。
本文调研了,为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开发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时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从系统分析和设计角度分析图书馆员和IT专业人员提供的现有指导意见后,我们发现开发中最为忽视的一些活动是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方法、原型设计、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软件版本控制、数据管理、培训顾客使用新开发或改装的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对这些活动缺乏关注可能会阻碍图书馆使用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更好地为顾客服务的能力。图书馆员和IT专业人士在开发时,必须密切关注上述活动。
我们的研究还表明,网络编程和人机互动是开發手机图书馆的两个最广泛使用的技术领域。为了节省其稀缺的财务资源,否则可能投资于与外部IT专业人士的合作方面,图书馆既可以培训其现有员工,也可以招聘具备本文所确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图书与情报科学专业研究生来开发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见表2)。
范畴、时间、费用、质量、人力资源管理和任何与项目相关的沟通称为项目管理[107]。包括与项目管理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外,图书馆员还需要精通软件开发(重点是人机互动和网络编程)、数据管理以及开展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开发的直接和间接调研的适当方法。
如果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培养计划为研究生提供本文所确定的技能和知识,下一代图书馆与情报科学毕业生可以开发手机图书馆,而不依赖外部IT专业人员,这将使图书馆更加自力更生并更好地管理其财务资源[108]。
本文假设少量的学术出版物反映了为所有类型的图书馆开发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现实世界场景。该假设是本研究的局限性之一。此外,本研究中分析的出版物样本没有在统计意义上代表世界各地图书馆的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发展。未来,作者计划访问为图书馆开发和维护手机应用与手机网站的图书馆员和IT专业人士,以更好地了解开发手机图书馆的前景。
[参考文献]
[1]Devendra Potnis, Ed Cortez, and Suzie Allard, “Educating LIS Students as Mobile Technology Consultants” (poster presented at 2015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Annual Meeting, Chicago, January 25–27), http://f1000.com/posters/browse/summary/1097683.
[2]Edwin Michael Cortez, “New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nformation Delivery,” Catholic Library World no. 54 (1982): 214–18.
[3]Kimberly D. Pendell and Michael S. Bowman, “Usability Study of a Librarys Mobile Website: An Example from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 31, no. 2 (2012): 45–62, http://dx.doi.org/10.6017/ital.v31i2.1913.
[4]Godmar Back and Annette Bailey, “Web Services and Widgets for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 29 no. 2 (2010): 76–86, http://dx.doi.org/10.6017/ital.v29i2.3146.
[5]Hannah Gascho Rempel and Laurie Bridges, “That was Then, This is Now: Replacing the Mobile Optimized Site with Responsive Desig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 32, no. 4 (2013): 8–24, http://dx.doi.org/10.6017/ital.v32i4.4636.
[6]June Jamrich Parsons and Dan Oja, New Perspectives on Computer Concepts 2014: Comprehensive, Course Technology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2013).
[7]Ibid.
[8]Andrew Walsh, Using Mobile Technology to Deliver Library Services: A Handbook (London: Facet, 2012).
[9]Matthew B. Miles and A. Michael Huberman,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4).
[10]Bohyun Kim, “Responsive Web Design, Discoverability and Mobile Challenge,”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49, no 6 (2013): 29–39, https://journals.ala.org/ltr/article/view/4507.
[11]James Elder, “How to Become the “Tech Guy and Make iPhone Apps for Your Library,”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3, no. 4 (2012): 448–55,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2.707465.
[12]Sarah Houghton, “Mobile Services for Broke Libraries: 10 Steps to Mobile Success,”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3, No. 3 (2012): 313–21,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2.679195.
[13]Pendell and Bowman, “Usability Study.”
[14]Lisa Carlucci Thomas, “Libraries, Librarians and Mobile Service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38, no. 1 (2011): 8–9, http://dx.doi.org/10.1002/bult.2011.1720380105.
[15]Elder, “How to Become the ‘Tech Guy.”
[16]Kim, “Responsive Web Design.”
[17]Chad Mairn, “Three Things You Can Do Today to Get Your Library Ready for the Mobile Experience,”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3, no. 3 (2012): 263–69,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2.678245.
[18]Rempel and Bridges, “That was Then.”
[19]Rachael Hu and Alison Meier, “Planning for a Mobile Future: A User Research Case Study From the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Serials 24, no. 3 (2011): S17–25.
[20]Kim, “Responsive Web Design.”
[21]Lorraine Paterson and Boon Low,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Mobile Library Services for Smartphones,” Library Hi Tech 29, no. 3 (2011): 412–23, http://dx.doi.org/10.1108/07378831111174387.
[22]Jim Hahn, Michael Twidale, Alejandro Gutierrez and Reza Farivar, “Methods for Applied Mobile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A Framework for Extensible Wayfinding Systems,”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2, no. 1-2 (2011): 106–16,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1.527600.
[23]Patterson and Low, “Student Attitudes.”
[24]Gillian Nowlan, “Going Mobile: Creating a Mobile Presence for Your Library,” New Library World 114, no. 3/4 (2013): 142–50, http://dx.doi.org/10.1108/03074801311304050.
[25]Elder, “How to Become the ‘Tech Guy.”
[26]Matthew Connolly, Tony Cosgrave, and Baseema B. Krkoska, “Mobilizing the Librarys Web Presence and Services: A Student-Library Collaboration to Create the Librarys Mobile Site and iPhone Application,”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2, no. 1-2 (2010): 27–35,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1.520109.
[27]Stephan Spitzer, “Make That to Go: Re-Engineering a Web Portal for Mobile Access,” Computers in Libraries 3 no. 5 (2012): 10–14.
[28]Houghton, “Mobile Services.”
[29]Cody W. Hanson, “Mobile Solutions for Your Library,”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47, no. 2 (2011): 24–31, https://journals.ala.org/ltr/article/view/4475/5222.
[30]Terence K. Huwe, “Using Apps to Extend the Librarys Brand,” Computers in Libraries 33, no. 2 (2013): 27–29.
[31]Edward Iglesias and Wittawat Meesangnill, “Mobile Website Development: From Site to App,”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8, no. 1 (2011): 18–23.
[32]Jeff Wisniewski, “Mobile Usability,”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38, no. 1 (2011): 30–32, http://dx.doi.org/10.1002/bult.2011.1720380108.
[33]Jeff Wisniewski, “Mobile Websites with Minimal Effort,” Online 34, no. 1 (2010): 54–57.
[34]Hahn et al., “Methods for Applied Mobile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35]J. Michael DeMars, “Smarter Phones: Creating a Pocket Sized Academic Library,”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3, no. 3 (2012): 253–62,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2.678236.
[36]Kim Griggs, Laurie M. Bridges, and Hannah Gascho Rempel, “Library/Mobile: Tips on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Mobile Websites,” Code4lib no. 8 (2009), http://journal.code4lib.org/articles/2055.
[37]DeMars, “Smarter Phones.”
[38]Hahn et al., “Methods for Applied Mobile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39]Beth Stahr, “Text Message Reference Service: Five Years Later,”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no. 52, no. 1-2 (2011): 9–19,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1.524502.
[40]Patterson and Low, “Student Attitudes.”
[41]Ibid. (同上)
[42]Ibid. (同上)
[43]Hanson, “Mobile Solutions for Your Library.”
[44]Stahr, “Text Message Reference Service.”
[45]Spitzer, “Make That to Go.”
[46]Allison Bolorizadeh et al., “Making Instruction Mobile,”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3, no. 4 (2012): 373–83,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2.707488.
[47]Maura Keating, “Will They Come? Get Out the Word About Going Mobile,”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no. 52, no. 1-2 (2010): 20-26,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0.520111.
[48]Patterson and Low, “Student Attitudes.”
[49]Hanson, “Mobile Solutions for Your Library.”
[50]Patterson and Low, “Student Attitudes.”
[51]Hanson, “Mobile Solutions for Your Library.”
[52]Cody W. Hanson, “Why Worry About Mobile?,”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no. 47, no. 2 (2011): 5–10, https://journals.ala.org/ltr/article/view/4476.
[53]Keating, “Will They Come?”
[54]Spitzer, “Make That to Go.”
[55]Kim, “Responsive Web Design.”
[56]Wisniewski, “Mobile Usability.”
[57]Elder, “How to Become the ‘Tech Guy.”
[58]Sally Wilson and Graham McCarthy, “The Mobile University: From the Library to the Campus,”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38, no. 2 (2010): 214–32, http://dx.doi.org/10.1108/00907321011044990.
[59]Brendan Ryan, “Developing Library Websites Optimized for Mobile Devices,”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2, no. 1-2 (2010): 128–35,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1.527792.
[60]Kim, “Responsive Web Design.”
[61]Connolly, Cosgrave, and Krkoska, “Mobilizing the Librarys Web presence and Services.”
[62]DeMars, “Smarter Phones.”
[63]Mark Andy West, Arthur W. Hafner, and Bradley D. Faust, “Expanding Access to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 Using Small-Screen Devi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 25 (2006): 103–7.
[64]Houghton, “Mobile Services.”
[65]Rempel and Bridges, “That was Then.”
[66]Elder, “How to Become the ‘Tech Guy.”
[67]Heather Williams and Anne Peters, “And Thats How I Connect to MY Library: How a 42-Second Promotional Video Helped to launch the UTSA Libraries New Summon Mobile Application,”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3, no. 3 (2012): 322–25,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2.679845.
[68]Hahn et al., “Methods for Applied Mobile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69]Danielle Andre Becker, Ingrid Bonadie-Joseph, and Jonathan Cain, “Developing and Completing a Library Mobile Technology Survey to Create a User-Centered Mobile Presence,” Library Hi-Tech 31, no. 4 (2013): 688–99, http://dx.doi.org/10.1108/LHT-03-2013-0032.
[70]Rempel and Bridges, “That was Then.”
[71]Iglesias and Meesangnill, “Mobile Website Development.”
[72]Elder, “How to Become the ‘Tech Guy.”
[73]Andrew Walsh, “Mobile Information Literacy: A Preliminary Outline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in a Mobil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6, no. 2 (2012): 56–69, http://dx.doi.org/10.11645/6.2.1696.
[74]Back and Bailey, “Web Services and Widgets.”
[75]Ibid. (同上)
[76]Ibid. (同上)
[77]Spitzer, “Make That to Go.”
[78]Iglesias and Meesangnill, “Mobile Website Development.”
[79]Bohyun Kim,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Library Mobile Experience,”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49, no. 6 (2013): 15–28, https://journals.ala.org/ltr/article/view/4506.
[80]Pendell and Bowman, “Usability Study.”
[81]Hahn et al., “Methods for Applied Mobile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82]Andromeda Yelton, “Where to Go Next,” 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 48, no. 1 (2012): 25–34, https://journals.ala.org/ltr/article/view/4655/5511.
[83]Ibid. (同上)
[84]Hahn et al., “Methods for Applied Mobile Digital Library Research.”
[85]Houghton, “Mobile Services.”
[86]Ibid. (同上)
[87]Mairn, “Three Things You Can Do Today.”
[88]Ibid. (同上)
[89]Tamara Pianos, “EconBiz to Go: Mobile Search Option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Developing a Library App for Researchers,” Library Hi Tech 30, no. 3 (2012): 436–48, http://dx.doi.org/10.1108/07378831211266582.
[90]DeMars, “Smarter Phones.”
[91]Ryan, “Developing Library Websites.”
[92]Pendell and Bowman, “Usability Study.”
[93]Ryan, “Developing Library Websites.”
[94]Michael J. Whitchurch, “QR Codes and Library Engagement,”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38, no. 1 (2011): 14–17.
[95]Back and Bailey, “Web Services and Widgets.”
[96]Jingru Hoivik, “Global Village: Mobile Access to Library Resources,” Library Hi Tech 31, no. 3 (2013): 467–77, http://dx.doi.org/10.1108/LHT-12-2012-0132.
[97]Elder, “How to Become the ‘Tech Guy.”
[98]Ryan, “Developing Library Websites.”
[99]West, Hafner and Faust, “Expanding Access.”
[100]Hu and Meier, “Planning for a Mobile Future.”
[101]Iglesias and Meesangnill, “Mobile Website Development.”
[102]Wisniewski, “Mobile Usability.”
[103]Joe Murphy, “Using Mobile Devices for Research: Smartphones, Databases and Libraries,” Online 34, no. 3 (2010): 14–18.
[104]Amy Vecchione and Margie Ruppel, “Reference is Neither Here nor There: A Snapshot of SMS Reference Services,”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53, no. 4 (2012): 355–72, http://dx.doi.org/10.1080/02763877.2012.704569.
[105]Hu and Meier, “Planning for a Mobile Future.”
[106]Wilson and McCarthy, “The Mobile University.”
[107]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Guide) (Newtown Square, PA: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2013).
[108]Devendra Potnis et al., “Skills and Knowledge Needed to Serve as Mobile Technology Consultants in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57 (2016): 187–96.
(作者單位:南通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通 22601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