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网络已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时,网络用语也因其新颖、多样、独特等的特征,被广泛地运用在现实交流中。而应用型本科的大学语文中社交口才部分将如何应对这一事实及在课堂运用,以提高学生的社交口才能力,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探究的问题。此文章就网络流行语在大学语文的社交口才课程中的实用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交口才;教学
一、网络流行语是提升社交口才的小助力
网络流行语是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借助通讯工具(电脑、智能电话等)传播的,适用于网络交际领域的语言模式。随着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载体,网络流行语已跃出网络平台,全面参与到现代人的现实交流当中。
(一)“默契”的流行语拉近双方距离
着眼于现实社交,社交口才中第一难是“善始”,交谈双方常因经历、爱好等等的不同,谈话的内容及用语在交谈初期最难把控。而网络流行语作为当下最常见、广泛使用的用语,其实质为新生代俗语,在最陌生的见面初期运用大众当下最熟悉、最高频使用的“暗语”,能有拉近距离的效用,增强对方对你的亲切感,消除双方的距离感。
(二)轻松戏谑的语言减少说话尴尬
此外,因网络流行语大多诞生于娱乐、消遣的环境中,使用的情景也多在非正式的谈话中,故不可否认网络流行语的风趣性、人情味远胜于规范用词。它的这个特点运用于现实社交口才中的批评、拒绝,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忠言逆耳”的不足:非正式的词汇使谈话更轻松,减少被批评者、被拒绝者的尴尬。如一次训练拒绝的课堂上,学生的任务是需礼貌地拒绝对方借款,一学生运用网络语:“我本想借你,但我自己也要‘吃土了!”。“吃土”这网络流行语表示穷到没钱吃饭只能靠吃土为生。简练而又夸张地解释了自己的不能帮忙的原因,就算被拒绝者听了都忍俊不禁,减轻了双方的尴尬。
(三)容易引起注意,提起听者兴趣
以老师授课为例,上课除了是一种教学交流,实质也属于跟学生的社交沟通。青年人当今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而网络语的使用恰好是群体间互相认同的标志之一,适当使用网络语,不仅能活跃气氛,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老师不是与现代脱轨的另一类人,缩短师生距离,利于课堂教学。教师在特定的情形以网络流行语作为例子,能够提起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学生快速地体会当时所表达的意味。例如网络流行语“尬聊”实为“双方气氛尴尬地聊天”的缩词,出现后人们会用“尬聊”来形容某些人在聊天当中让话题难以继续行为。它是时下最流行的词汇,在课堂上一使用,都能被即使是已走神的学生迅速敏感地捕捉到,学生也立刻领会教师正以诙谐的口吻来表示社交能力强差人意的现象。
二、泛滥使用网络流行语于社交口语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正式场合散漫化
不分对象、场合使用网络语,对社交有害无利。由于网络用语的形成并不以传统的表达方式为帅,甚至是力求打破其规范性,以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因此往往和传统语言的表达是背道而驰。那么,在现实世界交流时,对于一些没有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人,会认为说话者“语无伦次”。像“讲真(说真的)”是方言粤语与普通话的混杂使用。如不熟悉这网络语的人,只会被认为普通话不标准,使社交带来负面影响。再者,网络流行语大多都出现于娱乐、生活中,因此若在面對面的谈话中直接把网络流行语代替常规用语,就显得随意、甚至轻浮,故并不适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
(二)不文明的传播
此外,也需要警惕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不经意间大规模传播低俗文化。网络用语源于虚拟世界,网民多以匿名的形式表达,隐蔽性导致了网络用语出现时必然比从现实生活中出现时少一份社会责任感,故网络流行词常是对许多粗言秽语进行谐音替换或一定的陌生化,这一过程又在客观上减轻了肮脏语言的粗鄙性和减少了其攻击性,更容易被人接受从而经常使用。对于对事物本来还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来说,更容易成为低俗的词汇不断使用和传播的助力,令人担忧。
(三)对规范用语的干扰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考虑,要警惕网络流行语对原有语言规范的负面影响。其一,网络流行语对语法的改造,他们在用语的结构选择中,多力求打破常规用语规范,如“被代表”、“被报名”等“被XX(行为的主动者变为被动者)”的新结构,学生喜欢运用也正因为它具有“离经叛道”风格特点。但一旦成为常态,却容易让误以为这才是规范的结构。同理,网络流行语的对旧词的新用也容易使得词汇的原意无人知晓。像如今几乎所有人都用“奇葩” 指有另类行为的个人,认为它是个贬义词。但其实“奇葩”原比喻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人物。群体根据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习惯养成,规范用语反成“另类”表达,这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规范化的汉语。
三、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口才课程中的价值及教学策略
语言学家陈原提出:社会的语言文字不是静态的,而是发展的,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在不停地变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乃至社会停下脚步去规范语言,而是学习它、研究它。每天都变化的社会,代表着每天都进行的社交沟通也一直变化着,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他们所说的语言,共同去探讨,去掉网络流行语的糟粕,取其精华,使学生最终在现实的社交场景中,也能用网络流行语好好说话。
(一)开放地利用网络流行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
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必须摆正心态。教师训练社交口才的过程中要更客观、理智,怀着包容的心态,让网络语言为己所用。及时吸收一些网络流行语作为分析材料,让学生所获知识更贴近现实生活。 在社交口才课堂的讲授环节,把当下某些网络流行语作为素材,介绍其出现的原因,规范使用的环境和用法。如讲授“逆袭”这网络流行语,介绍其本用于军事领域,形容战略的部署,而成为网络流行词后其意义扩展了很大的范围,可形容反败为胜、反客为主的情形,通过老师的主动介绍,学生就会明白在口语谈话中形容别人后来居上的时候也可以用“逆袭”这一具有褒义的网络语了。而对于一些用谐音等手法“乔装”为俏皮流行语,实为粗口脏话的词汇语句,讲解分析后的也无所遁形,根本上让学生信服必须有选择地运用网络流行语。
许多教师认为语文课堂该是社会良莠不齐的语言表达中一片纯净的土地,必须严格规范,不能因流行而失了“分寸”。诚然,网络语言对规范的用语改造极大,但是,网络语言的流行足以说明其具有存在的生命力,任何教育都不能够脱离现实社会,网络语言进入教育环境是时代的必然,不然结果仅仅是把学生所学和社会所需完全割裂开来。而学生也易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老师是“老古董”,从而对课堂兴致缺缺。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客观的引導,既要肯定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及存在的必要性,更要带领学生“使用”这些网络语。比如,在社交口才情景模拟中,让学生进行两次对话,要求一次使用网络流行语,第二次则反之,这样的对比教学法就起到“规范”作用:情景设为正式场合,学生却张口闭口都是网络流行语,引人发笑的一幕慕却可以启发学生正式场合要用规范用语,以免就“丑态毕露”。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主动思考网络流行语对实际交谈的影响,逐渐培养出了对网络流行语的评判能力,在日常社交中有选择地运用网络流行语。
(二)重视自身语言的示范作用,使学生恰当使用网络流行语
当然,由于教师的语言带有很强的示范性,它很可能是学生模仿的样本,故教师本身对于网络语的使用则需更加警惕慎重。对于一些单纯就是为了引人发笑的网络语,不含任何的文化内涵,更有甚者是粗俗词汇的变体,老师要做到绝不使用,并从词语的源头、含义等方面为学生解释不能使用的原因,也使学生同时意识到了解和使用规范用语的重要性。而对于一些表达形象而又无伤大雅的网络流行语,如“我也是醉了”(表达说话者形容自己因某些出奇的情况、行为感到诧异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并讲述该流行语的文学出处及适用的情景,可引导学生只有恰如其分地使用网络流行语,才为自己的社交口才加分。
[参考文献]
[1]陈原. 陈原语言学论著[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刘海燕. 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王骁炜. 实用网络流行语[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4]史杰. 网络流行语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探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268-269
[5]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语文建设,2000,(10):15-16
[6]立鑫.谈谈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健康问题[J].语文建设,2000,(10):15-16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