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酝酿升华的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探究和分析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和其中的规律性,挖掘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理论,对当今生态环境思想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借鉴意义,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理论的指导和现实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过程;规律
整理马克思各个时期的重要论著,梳理马克思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脉络,把马克思生态环境想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探索,第二阶段:基本形成,第三阶段:发展成熟。
一、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形成发展第一阶段:萌芽探索时期
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开始思考动物、人、自然的关系,动物对于自然界是被动的接受——“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马克思也看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这种行为的谴责。大学时期,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1839——1841年,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研究两位古希腊哲学家关于自然哲学思想的差别,进一步深化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初步呈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从中学时代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博士阶段的学理分析,发现了人的“个别自我意识”和“定在中的自由”。 从“个别自我意识”和“定在中的自由”分析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形成发展第二阶段:基本形成时期
在马克思《1844年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探究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人类生活环境问题、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异化的观点分析劳动、人化自然观等问题的探索分析,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科学设想,逐渐呈现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雏形。
(一)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视角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1841年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这期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两篇著作显现出马克思开始从资本主义私有制问题上来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认为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真正的现实生活问题”。[1]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认识到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时,“个人”概念是市民与公民的统一。马克思开始用具体的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尤其是从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1844年手稿》:从异化劳动、人化自然的概念哲学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人化自然的概念。马克思强调通过劳动与人相互作用的自然,强调自然存在对人类发展的价值,主张只有站在人类发展的立场上来考察自然,自然对人才有意义。[2]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对实践、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的研究上基本形成马克思生态思想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经历了从理论批判、政治批判、生产劳动、人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科学的实践观的过程。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问题的根结在于人类如何去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前提是先认识世界,认识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其结果,认识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人的精神生产、思维活动形成认识,同时人的认识也是一种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认识,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但是人与自然不是天然一致的,自然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自然环境越来越差向着不适应人的方向发展,一种是越来越好,向着不断适应人的方向变化,人不是被动的去接受或适应这种变化中的环境,认识并主动的创造改变环境,使自然环境更适宜人的生存发展,这也就是实践的意义。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形成发展第三阶段:发展成熟时期
(一)《神圣家族》:强调自然对人类的基础性意义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神圣家族》,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批判了鲍威尔等人把“精神”和“群众”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他们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生产,不是自我意识,从唯物主义立场阐述思想的作用,认为思想的能动的实际作用是受物质的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所制约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运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分析这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消灭集中体现在自己身上的现代社会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才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论述了自然条件对人的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费尔巴哈的机械自然观进行了批判,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第一次得到系统阐述,与此同时,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也得到进一步阐述。在《形态》里,马克思在谈到人对自然的对象性的认识关系时指出:人对自然的意识,和语言一样,本质上都由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所产生的,它发端于对象性活动的社会性之中,人对自然的意识程度,也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程度决定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结果,根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发展,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又反作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始终和人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进行制度批判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最高思想结晶。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完整地结合在一起,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批判,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趋于成熟。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来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湛见解。马克思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他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发展规律,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四、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
(一)世界观经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在世界观上的转变,经历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中,马克思受到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还是一个的唯心主义者,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用到了“神”,认为是“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的地位。而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完全否定宗教神灵,认为任何神灵都不能与人的自我意识相提并论,只有人的自我意识才具有最高的神性马克思突出强调了通过哲学批判改造世界的意义,他认为“自我意识”作为意志的力量,必然要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变成实践的力量,马克思已在抽象的形态上开始涉及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实践的观点进行初步论证,马克思的这些观点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为基点,又超越了唯心主义,为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政治立场经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政治立场的转变的起始担任于《莱茵报》主编时期,马克思深入社会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直接参加了现实的政治斗争,他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缺陷,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方面的优秀思想,《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第一次公开地站在贫苦群众一边维护他们的物质利益,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越来越接近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已经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大多数人民却愈来愈贫困,在一小撮富翁和无数的穷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敌对现象。资产阶级虽然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同时他的私有性和剥削性不能完成解放劳苦大众解放人类的使命,只有社会最底层、人数最多、最贫困、最坚决的无产阶级才代表整个社会的解放,整个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彻底消灭一切剥削人、压迫人的制度,消灭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全人类,实现了政治立场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三)内容体系显示出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首先,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尤其是关于资本主义规律、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同时代的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其生态环境思想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但又不是与时代完全同步,它们之间有一个从相符到产生某些局部矛盾再到相符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其次,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随着工人阶级和被压迫阶级阶级斗争实践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分析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与自然环境遭受的严重破坏紧密联系起来,揭露资产阶级对劳动(人)和自然的残酷剥削。
再次,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结晶。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在斗争和切磋中发展,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五、结论
生态研究的基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性问题,更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思想中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研究尽管零散,但是,其关于生态问题的理论有其脉络可寻,挖掘其各个时期的论著,发现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探寻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找出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从历史发展角度纵向解读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有利于横向理解和拓展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应用前景,指导人类现实社会的生态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5.
[2]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一“红”与“绿”结合的先声[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2,87.
(作者单位:文山学院 马克思主義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