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其治理是依赖于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党在近些年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探索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顾名思义,就是使马克思主义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贴近群众生活,使之普及到群众中去。因此,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实现路径、实现过程与条件等进行论述,旨在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的大众化水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理论实践
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党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从俄国十月革命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对我国的革命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特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但马克思主义却停留在了学术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和效果都远远低于革命建设时期。对于当今社会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而且对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针对寻找的过程和路径展开探讨,以期寻找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广泛运用于公众生产生活的良方。
一、内涵
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其政治意义上,并不仅仅是只是理论的大众化,还需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并加以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促使我国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有效的掌握这一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合理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用以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
这一理论的大众化实践使得更多的人民群众都有机会学习、解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避免了对领袖的盲目崇拜,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发展。
人们要想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生活和实践中,就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而这一理论的大众化发展对于我国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是起到积极作用的,因为历史表明理论一旦为少数人所掌握,就容易出现教条化的危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实践和创新的大众化,以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参考,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可以使之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马克思认为实践是对理论的验证与落实,是形成正确认知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大众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其走出学术的范畴,真正的融入并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二、实现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理论知识的普及具有相似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个路径进行推广:
(一)教育宣传的路径
教育宣传是一种影响久远的路径,通过教育的手段可以连通古今,可以在无形中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方面通过我国的教育事业来实现,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撰写为相关书籍,并录制教育视频,提升学生对这一理论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我国的宣传部门来进行宣传,主要是对社会大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在社会上营造马克思主义氛围。逐步培养人们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用提高其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心理引导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在其大众化发展的实现中,还应将自身转换为需求、情绪、动机等社会心理,通过社会公众个人心理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的波动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建设,进而促进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并在我国的发展中切实应用到这一理论,用以指导我国经济政治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提高社会凝聚力,进一步通过心理影响的途径促进其大众化进程。
(三)制度法律法规的路径
通过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融入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如国家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要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理论的大众化,更应该是实践的大众化,通过制度法规规范引导人民的行为,使其实践活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四)政府政策的路径
如上文所述,可以在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观,政府政策与人民群众最相关的便是公共政策,通过制度良好的公共政策,增加公民的公共利益,给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体验,比起理论的宣讲,公共政策可以让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公众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加能赢得公民的认同。同时,社会生活中的舆论导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推广方式之一,政府政策经过社会舆论的广泛传播,可以加深人们对其的了解,进而推进政府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马克思理论的大众化进程。
三、过程和条件
大众化路径的不同会导致其具有不同的过程,不同的路径需要的社会客观环境也有所不同。这里以教育宣传路径为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和条件加以阐释。
教育宣传的过程如下:当一个个体的意识进入群体领域或者公共领域中时,个体意识或者行为会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并产生一定的群体行为动机。
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普及化与通俗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最先传入中国是因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先进中国人看到了曙光,李大钊最先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此时他是作为最先受传者的个体,他的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和行為动机。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加重,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投身于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中,马克思主义也随着“五四运动”进入了群体领域,形成群体意识,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初步实现,尽管在现阶段的学生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课程已经是我国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但实际上其大众化的程度依然很低。教育宣传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宣传,改变民众腐朽的价值观,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大众思想,并广泛应用于这一理论的实践中。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理论的普及化过程中,教育宣传活动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应与社会公众的实践经验相符合、相适应,同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改变人民的思想观念,使其逐渐深入人心。在宣传过程中,应避免流于形式主义,避免因为急于求成,过分追求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化与通俗化,而使得人民群众形成抵触,结果适得其反。
其次,在推进过程中应该向民众充分说明当代马克思主义普及化与通俗化的必要性,以及这一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社会群众在事关自身利益的事情上都会格外关注,这有利于激发社会群众学习的积极性。但在教育宣传过程中应避免理论的扭曲,避免向群众承诺与事实不符的一些政策。在教育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在传授这一理论的基础内容过程中,提升人们对此理论的应用能力,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普及化与创新实践能力。
结语
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其政治意义上,并不仅仅是只是理论的大众化,还需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并加以创新。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人民会走许多冤枉路。通过教育宣传、法律制度法规、心理影响以及政府政策四个路径,当前这一理论在我国的大众化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使其在社会公众生活中逐渐得到认可,以其为指导思想的政府政策也得到了社会公众拥护。中国马克思主义逐渐被社会公众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论、方法论与发展观——当代中国学者的使命担当[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5):15-17.
[2]郭戎委,薛忠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环境及推进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15,23(02):52-56.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