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人本需要理论试图分析夏洛特与伊丽莎白对婚姻的态度。由此,得出结论,夏洛特的选择以物质满足为出发点,伊丽莎白以理想为目标,是因为她们物质基础不同导致的。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婚姻;需要理论
一、引言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两大类、七个层次。它就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项被称为基本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后三项又被称为成长需要。人在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为人与动物所共有。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根据需要层次说,我们可以分析夏洛特和伊丽莎白婚姻选择的不同目的。
二、社会背景
据统计,1851年英格兰、威尔士总人口17,927,609人,其中女性9,146,384人,20岁以上未婚女子1,444,556人。这些妇女分为劳动者和家庭妇女两种类型。1851年在600万成年妇女中,有一半为了生计而奔波。“大部分劳动妇女就业于非熟练的、无组织、报酬很差的服务业和血汗行业。”20岁以上的妇女有18%受雇于家政服务,16.3%在制衣业和鞋业,1.9%是教师,1.2%在丝织业,其余的是制造业部门工人、营业员、小商店店主,房东等。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女性逐渐进入原属于男性的职业领域。但是同工不同酬,一般她们的工资是男性的一半或1/3,最高的也只有男性的2/3。在英国和法国工业化时期,妇女工作生活情况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父权制社会从古代到19世纪一直运作着。
在财产方面,只占总人口1/10的上层妇女才享有“分授财产”的权力,它是最早限定继承人地产的法律的一部分。通过婚前双方的协议,即“分授财产”,使妻子拥有婚前财产的所有权,但婚后丈夫的收入不包括在内。
当时,绝大部分女孩主要在家里接受教育,并没有机会进入学校的机会。18-19世纪,妇女主要从事手工业。她们还可以从事医疗和教育行业,比如护理、助产、家庭教师等工作。
在当时的英国,女性地位很低。但是“在英国政治文化中,妇女和女性团体无处不在。”位于上层阶级的政治家的妻女们利用其特殊的身分,沿袭传统的沙龙、聚会、宴席等形式对政党产生影响。“只有男人才能进入议会。中层女性不直接参与街头抗议之类的政治活动,中产阶级的年轻妇女有三条出路:出嫁,做家庭教师,或者深待闺中。普通劳动女性才会出现在街头示威和暴动中。”可以推断,夏洛特属于小资产阶级,而伊丽莎白属于中产阶级。
三、 夏洛特与伊丽莎白的异同
3.1 性格
夏洛特聪明伶俐、真诚善良,也善于剖析自己,每当有大事总是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她甚至比伊丽莎白更能洞悉和预测事物的发展。当班纳特太太抱怨达西没有跟朗格太太说话时,“他没跟郎格太太说话,我倒不计较,”卢卡斯小姐说,“我只怪他当时没跟伊丽莎跳舞。”对于婚姻,夏洛特说,“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一对爱人婚前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非常相同,这并不能保证他们俩就会幸福。他们总是弄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烦恼。你既然得和这个人过一辈子,你最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伊丽莎白是个聪慧、有主见的女孩,她目光敏锐、性格独立、见解独到。她的妹妹们缺乏教养,她常常因此而感到羞愧,为母亲的愚蠢而汗颜。当出身名门世家、自命不凡的达西因为冷漠傲慢,冒犯了伊丽莎白的尊严,又加上威克姆的谗言,使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之后,他们经历了很多波折,终于走到了一起。当她知道夏洛特要嫁给柯林斯时,“她不仅为朋友的自取其辱、自贬身价感到难受,还痛苦地认为,对于命运的这个选择,绝对不会给那个朋友带来多大幸福”(第22章)。遇不到理想的伴侣,伊丽莎白绝对不会将就,因此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在于:达西虽然爱慕伊丽莎白,但嫌弃她出身低微,话语中处处显露他的傲慢,这让爱着达西的伊丽莎白很为反感,断然拒絕了达西的求婚。
可见,在很多事上,伊丽莎白有远见、有明智的看法,她虽然聪明,但是比较孤傲,不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遇到大事,伊丽莎白偶尔还需要夏洛特的提醒和分析。
3.2 家庭
夏洛特的父亲曾经在梅里屯经商,当过镇长,并得了一个爵士头衔。从此,他便歇了生意,搬到了一英里外的一幢房子居住。因此他家日落西山、入不敷出。再加上夏洛特还有弟弟,她出嫁时不能得到任何财产。所以,对于夏洛特来说,“结婚到底是她一贯的目标: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惟一体面的出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有了一个衣食无忧的保障。她现在就已经成功了。”夏洛特属于小资产阶级,可能会成为无产阶级中的劳动阶层,这是她不敢想的。然而,她又没有美貌、财产,才华也说不上高人一等。她的父母也没有任何妆奁给她。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夏洛蒂变得很理性,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把婚姻当做砝码,嫁给了呆板愚蠢的柯林斯。夏洛蒂以爱情为代价换来了生活上的保障。
伊丽莎白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她的家庭每年都有2000英镑的收入。贝内特太太的父亲曾经在梅里屯当律师,留给了她4,000英镑的遗产。对伊丽莎白来说,她家境殷实,恬静贤淑,可以说智慧与美貌并存。因此她有自信、有资格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对她而言,找一个家境殷实,地位较高的男性不是问题。因此,当柯林斯为了“弥补”对其女儿造成的损失,决定娶伊丽莎白为妻,以显示他的慷慨大度,却被无情拒绝了。有钱有势的男性都追求美貌的女孩,是因为他们生活到了追求精神的层次。
3.3 自我评价
夏洛特已经27岁了,人又长得不标致。夏洛特很有自知之明,因此这桩婚事已经使她觉得非常幸运。夏洛特苦等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求婚的,马上就答应了。可见,她的心情很迫切,她也是为了妹妹们着想。“年轻的女孩儿都满怀希望,认为这样一来可以提前一两年出去交际了。”
伊丽莎白年轻貌美,有时间、有资本挑选心仪的伴侣。正如达西关于伊丽莎白的评价,“我正在回味一位美丽女孩明眸善睐带来的激动心情”(第6章)。她也明白并不缺追求者,只是要找一个合适的。姐姐追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达西时,她也老实说:“……应该是从看到他那美丽的花园算起。”这也透露了她鱼与熊掌兼得的心态。她们自我评价主要建立在自己家庭、财富和美貌的基础上。
结语:18世纪的英国女性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婚姻之上。从这两种婚姻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爱情与财富兼得的婚姻才会幸福长久。有了物质基础,才有精力追求精神享受。话虽如此,很多女性受家庭、教育、地位的限制,并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夏洛特的选择就是个人奋斗与社会的不断妥协的结果,而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两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女性对平等权利的追求。她们的人生选择都启示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心怀理想。
[参考文献]
[1]Martha Victinus,Independent women 1850-1920,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5.
[2]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 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外语系,山东 菏泽 2740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