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人的起源问题历来是史学家讨论的重点,由于考古资料的缺乏,一直以来争议很大。关于周族最初居地,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如周人北来说(周人起于白狄),西来说(起于氐羌),本地说(起于渭水流域),东来说(起于晋南)等等。现从文献资料方面入手就“周人源于戎狄说”作简要讨论。
关键词:周族;黄帝;姬姓;戎狄
周人的起源问题历来是史学家讨论的重点。关于周族始祖,《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周族的祖先为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之子——弃,也就是后稷。在周人的史诗中,后稷是农神。《史记》说“……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①关于周族最初居地,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如周人北来说(周人起于白狄),西来说(起于氐羌),本地说(起于渭水流域),东来说(起于晋南)等等,其中,我们认为周族源于戎狄说最值得探讨。
从考古学上来说,探索周人起源要从先周文化入手。先周文化是武王灭商前早期周人的考古学文化。目前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先周文化分布区域,主要是陕西、甘肃的泾渭地区,其上限划入殷墟一期,相当于商代武丁时期。殷墟一期出土的卜辞已出现“伐周侯”,“伐周”等字,说明当时商周两族已经有一定交往。而先周文化的渊源,自考古学文化上无法追溯,还没发现有确定的某一考古学文化与之有先后承接关系。也就是说,先周文化只能追溯到商代晚期,再往前无考古资料,只能从文献记载中寻找相关线索。
关于周人源于戎狄,首先来自文献记载中的证据。周人世系最完整的记载见于《史记·周本纪》 :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根据《周本纪》的记载,可以得出周人先公世系为: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凡15代,世代皆为父子相传。这个先周世系当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地方。
首先,后稷生活的年代为尧舜时期,相当于龙山时代晚期,也就是夏朝建立(公元前2100年)之前,到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大约1000多年,平均下来每位先公在位时间要70年左右,这显然与常理不符。也就是说,后稷到文王这1000多年间文献记载的15代必定存在缺环。而缺环最有可能存在于后稷、不窋两代之间,因为不窋曾“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间”。戎狄同华夏族不同,他们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既然不窋窜于戎狄,且这段历史极有可能没有记载,那么也就极有可能失其代数;其次,从不窋到太王古公亶父,周人一直生活在戎狄地区,直到古公亶父才“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②。周人既生活在戎狄地区,必然沾染戎狄的习性,自然与戎狄无异。真正脱离戎狄,始于古公亶父,他带领周人迁岐之后才“贬戎狄之俗”③,营造城郭,建筑房舍,学着农业民族定居下来。
其次,周族历代先公迁徙过程的记录从见于文献开始,就活动在陕西北部北一带。
周后稷,名弃……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史记·周本纪》)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余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歧下,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史记·匈奴列传》)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々,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诗经·大雅·绵》)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诗经·大雅·公刘》)
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周族居住和相关迁徙之地有邰、豳、周原等,这些地方大体在今陕西西北部一帶,这与戎狄所处区域相隔非常近。且这一地区属于华夏农业圈的边缘地带,确实可以划入戎狄的范围,周人所处的地区也确实是戎狄之间。
再次,周族最早的祖先应当追溯到黄帝“昔少典氏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晋语四》)。黄帝与周族人皆为姬姓,并且在见诸于文献记载的先秦氏族部落中,只有周人这一支与黄帝同姓,所以黄帝为周人祖先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而黄帝不仅是姬周族的祖先,而且是众多北方少数部族的祖先。《山海经》中保存戎狄作为黄帝后嗣的记录。
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山海经·大荒西经》)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山海经·大荒北经》)
这些少数部族因为其文明起步的进程较晚,中原地区的人将其视之为戎狄。除《山海经》外,《左传》、《国语》等先秦史籍也记载了戎狄与周族同姓之事。
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左传成公十三年》)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成而俊才。”(《国语·晋语四》)
此外,春秋战国之际的鲜虞、中山属于姬姓白狄的一支(《国语·郑语》韦昭注:“鲜虞,姬姓在翟者”),还有两周之际居于骊山下的骊戎,也是姬姓之戎,也就是说,周族与姬姓白狄等同为姬姓。据此我们可以推测,所有这些居于晋陕一带的戎狄,应当都是黄帝的后裔。而姬姓周族作为黄帝的后裔,又长期生活在戎狄之中,他们应当本身就是这些戎狄的一支。④
关于周族先公由戎狄之间地迁往周原,则可能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相关研究表明,公元前2100年—前1800年在北方地区发生了一次由洪水到干旱的气候突变。⑤这次距今4000年左右的季风气候变迁,使中原地区周围的新石器文化出现了一个衰落的过程。⑥夏商之际气候变迁,北方气候环境恶化。气候环境的恶化必然导致对有限的资源的争夺,而气候变迁也是导致之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的主要原因。周民族极有可能是作为资源争夺的失败者被迫南迁,从而脱离了北方少数民族集团。
之后,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居岐下周原,最终摆脱了与戎狄为伍的处境。至于周人之后转化为农业民族,则可能是与姜姓农业民族接触,并与他们结成稳固的婚姻关系,《史记》中记载“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诗经》中也说“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至于后来周族首领的配偶也皆为姜姓女子。这使周人自身也逐渐变成先进的农业民族,加上吸收先进的商文化,周人从此走上迅速发展的新道路。
总之,史籍记载为后稷为农神,却反而成为戎狄后裔的周族的始祖,现在看来后稷农神身份未免有些牵强。可能的原因是,周人把自己的祖先渲染成农神,恰恰是因为它是戎狄而不是农业民族。在向中原地区发展时,周民族面临着一种民族身份认同的危机,想要融入华夏族,只能强调自己的祖先是农神,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戎狄。周人正是通过放大、渲染始祖后稷农神的身份来刻意掩饰自己的戎狄身份,借此改变对自己祖先的记忆,所以我们今天在文献中看到的记载中,已经基本不见周族戎狄身份的说明,而更多的是对他们的先公先王对农业的贡献的歌颂。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4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4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北京:《中华書局》,1982年,第114页。
④沈长云:《周族起源诸说辨正——兼论周族起源于白狄》,《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124至126页。
⑤王绍武:《夏朝立国前后的气候与中华文明的诞生》,《气候变化进展》2005年第1期。
⑥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第四纪研究》2001年第5期。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