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爱比克泰德和庄周哲学比较两点谈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6488
丁智琼 卫春梅

  摘 要:爱比克泰德是古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斯多亚主义哲学家,庄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家学派哲学家,他们二人的哲学都属于隐士哲学,但是中西方隐士哲学各有千秋。本文主要就爱比克泰德和庄周哲学的性质和哲学的核心思想两个方面简单谈一些二人哲学的异同点。

  关键词:道家;斯多亚主义;不动心;心灵的恬静

  一、 庙堂奴隶主和山林奴隶主哲学

  所谓“庙堂奴隶主”是指在当时的朝廷做官的奴隶主,所谓“山林奴隶主”是指隐居的不在朝廷做官的奴隶主。换句话说,“庙堂奴隶主”和“山林奴隶主”分别是指从政的奴隶主和不从政的奴隶主。

  从哲学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角度来说,爱比克泰德哲学和庄周哲学都是分别代表古罗马和中国古代的奴隶制时期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的哲学,相对于奴隶被统治阶级来说, 庄周和爱比克泰德都是属于奴隶主统治阶级。

  但是相对于奴隶主统治阶级来说, 庄周和爱比克泰德又有区别了。庄周生活在中国战国中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刚刚建立并日趋稳定,奴隶主作为奴隶制社会的统治阶级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让位给地主阶级了。这时的庄周已经同他的被统治阶级奴隶没有什么区别了,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他只好隐居到山林里, 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被称之为“山林奴隶主。”

  爱比克泰德生活在古代西方罗马奴隶制末期,处在西方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如果说庄周时期中国奴隶主作为统治阶级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让位给封建地主阶级了, 但是爱比克泰德时期西方奴隶制还没有完全解体,奴隶主作为统治阶级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让位给封建地主阶级,但是爱比克泰德时期,西方封建势力在日趋壮大,奴隶主势力日趋灭亡,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专政是大势所趋、迟早的事了,只不过,奴隶主阶级不想主动地退出历史的舞台让位给新兴的地主阶级,奴隶主阶级是不甘心失去自己的作为统治阶级的天堂的,所以他们想垂死挣扎,拼命挽救自己的命运。爱比克泰德虽然是奴隶出生, 但是由于他自小就被奴隶主收养并给他人身自由,所以历史学家们一直都把爱比克泰德当做奴隶主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事实也正是这样,爱比克泰德所写的每一部著作都是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并不是为奴隶说话。作为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的庄周和爱比克泰德,他们都非常仇视新兴的地主阶级。

  虽然爱比克泰德和庄周哲学都是奴隶主阶级的哲学,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 爱比克泰德的生活年代,罗马奴隶制虽然在崩溃、在没落,但是罗马奴隶主阶级还在掌权,新兴的地主阶级虽然在兴起, 但是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推翻奴隶制的程度,所以爱比克泰哲学所代表的是掌权的庙堂奴隶主哲学;而庄周哲学诞生的时候是中国的战国中期, 那时中国的封建制已经建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已经登上统治地位,奴隶主阶级已经完全失去了统治地位,所以庄周哲学反映的山林奴隶主的利益。

  二、庄周的道家式的 “宁心”幸福观和爱比克泰德的“斯多亚式”的“宁心”幸福观

  所谓“宁心”是指人心灵内部的安宁或者说是指人心灵内部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干扰, 心灵的恬静无纷扰。庄周在中国哲学史上属于道家学派,道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养生哲学”的称号。

  作为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周对“宁心”思想的阐述是在他的著作《齐物论》、《逍遥游》和《秋水》等。为了想使人们(当时像他这样的走投无路的奴隶主)如何宁心保全自己的生命,庄周认为必须要“齐是非”、“齐生死”。所谓“齐是非”是指人的一切判断、观点都是相对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的存在。他说:“是(此)亦彼也,彼亦是(此)也。彼亦——是非, 此亦——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 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 以应无穷, 是亦—无穷,非亦——无穷也。”[1]另外,所谓“是非”其实是人的偏见,“是”是指人对某事物有偏爱,如果人们对事物没有偏见, 也就没有“是非”了。

  此外,“齐生死”也是庄周“宁心”理论的主要哲学基础。在庄周看来, 生和死其实是没有区别的。活着的人站在活人的立场上认为死就是死, 可是死人站在死人的立场上认为生就是死,犹如从梦中醒来的人站在醒来的立场上说梦就是梦, 可是正在做梦的人站在做梦的立场上说醒就是梦。 因此, 是“生”还是“死”, 其实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所作的不同的判断而已。所以, “生”和“死”是没有区别的,人们也就不用害怕死亡了,这样人的心灵也就自然而然“宁”了, 人也就自然而然幸福了。这就是庄周的道家式的“宁心”幸福观理论。

  爱比克泰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也享有斯多亚疗法哲学称号。罗马斯多亚哲学流行时期是西方奴隶制正在崩溃、瓦解的时期, 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正在日趋壮大,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代替奴隶制奴隶主阶级专政已经是大势所趋、迟早的事情了,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罗马奴隶主们无可奈何、哀声叹气,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作为奴隶主阶级上层人物的斯多亚哲学家们不得不站出来,利用他们的哲学才华为他们本阶级的活命献计献策,这就是罗马斯多亚的疗法哲学。斯多亚哲学家们看来,当时的人们(罗马奴隶主们)都有病,这种病就是心灵上的疾病,而心灵上的疾病只有他们斯多亚的哲学家们才能治好, 他们自称“哲学就是诊所”,医治人灵魂上的疾病,最终让人达到心灵宁静无纷扰的境界,这样人们就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幸福地活着了。

  爱比克泰德的“宁心”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斯多亚哲学的理性主义、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斯多亚哲学认为, 人的灵魂中既有理性, 也有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 唯有理性才是人灵魂中好的东西, 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望是坏的东西,应该将此从人身上彻底根除掉,这样没有非理性的东西作怪, 人们做事就有理智,痛苦和灾难也就触及不到人们, 人们的心灵也就“宁”了。 例如他曾这样写道:“如果你喜欢一个茶壶,记住理智地对自己说: ‘那只是一个茶壶而已,万一它被打碎了, 你也不会因此伤心;如果你吻你的妻子, 记住理智地对自己说:‘我只是在吻一个女人而已, 这样万一某一天她死了,你也不会因此悲痛欲绝 。 ”[2]

  此外, 斯多亚的禁欲主义和宿命论哲学思想也是爱比克泰德“宁心”理论的哲学基础。所谓禁欲主义就是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身外之物(金钱、名誉、地位、美女等)不动心,只关注人自己内在的灵魂建设; 所谓宿命论, 是指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这也是一种教会人们如何在乱世中面对身不由己的外在世界如何保全自己生命的“养生哲学”。 爱比克泰德曾经说道:“你的妻子死了吗?如果是她死了, 那是因为你把她还给神了; 你的儿子死了吗? 如果他死了, 那是因为你把他还给神了。”[3]在爱比克泰德看来,包括人在内,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自己的親人其实并不是属于自己的,他们都是最终属于上帝的,是上帝拖你暂时保管他们而已,所以万一他们死了, 只是你把上帝当初拖你保管的礼物又还给上帝去了, 因此,这样看来, 对于亲人包括自己的死亡都不用悲痛欲绝了、更不用害怕了, 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

  [参考文献]

  [1]庄周:《齐物论》。

  [2]爱比克泰德:《教义手册》,转引自:Ethics, 英文版,Oliver A. Johnson 主编, CBS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