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女性主义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7116
宗楠

  摘 要:女性主义视角以其独特的批判视角,关注性别的平等与发展,形成独特的认识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方式。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启示,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时代性、有效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过程中,女大学生的数量大幅增长,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女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将女性主义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方向。

  一、女性主义视角的借鉴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对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主体意识、和谐人格和价值体现是其中重要的教育环节。

  1.女性主义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关注女性的个体觉醒即女性的自我意识,是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环节。女性主义倡导女性从对男性世界的轻信、顺从、麻木的封闭状态中挣脱出来,高扬个体觉醒的旗帜,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改造自然、社会等人类活动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生命意义。女大学生作为一代知识女性更要自觉警醒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自我,要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女性精神,克服自身的盲从性和依赖性,勇敢接受挑战,勇于承担责任,挖掘自身优势和潜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2.女性主义重塑女性和谐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和谐人格的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社会生活的锤炼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把自己锻炼成社会人,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积极融入是形成和谐人格的具体体现。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和谐人格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对自我特质的肯定和赞赏。女性并不是依附于男性的代名词,不能被动地适应社会和环境,不能一味地妥协和牺牲。女大学生需要肯定自身的女性气质,要努力冲破压抑和束缚女性性别发展潜能的禁锢,对自我的特质进行深刻剖析和准确定位,肯定自我,热爱自我,充实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3.女性主义认同女性的价值体现

  个体价值的真正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而个人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前提是对自我的准确认知和评价。但是,一些女大学生受男性强势文化、环境的浸染,认为女性在思维、心理、能力等方面弱于男性,女性只能拥有顺从、被动、柔弱的女性气质。女性主义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两性共同完成的,男性与女性有着同等的创造力,没有身份、地位和性别的差别;人类可以同时具备坚毅、果敢的男性气质,又可以拥有温柔、细腻的女性气质。女大学生应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发掘自身潜能,促进个体创造力的发挥,真正实现个体价值。

  二、影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因素

  当代女大学生受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及教育无性别模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诉求远没有上升为自觉行动。虽然多数女大学生有着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时往往表现出退缩和逃避。因而女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比男性更多的外在不利因素。

  1.封建意识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对现代女性的心理成长有着不易觉察的深远影响。对自我的否定、对男权的依附使得女性自身异化为客体的存在,而丧失对自我独立人格的培养。

  2.社会环境的影响

  妇女运动的发展虽然使妇女获得了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但当代社会环境还是或多或少在各方面表现出对固有两性模式的认可。女性的社会角色相较于男性被定义为软弱的、依赖性强的、属于从属地位的他者形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大学生,往往丧失了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将社会认同内化于自身发展。

  3.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在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中,从总体来说还是一种“无性别”的教育模式,忽视了性别差异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同样忽视了性别的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要求。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设置中没有针对任何性别,但是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明显的男性文化色彩。它突出男性的话语权威,讲究逻辑,重视理性,却忽视了女性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个性差异、年龄差别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女大学生受到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锋的影响,急需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思想的引领和指导。

  三、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政治语言较为古板,叙述中忽视了男女两性的差异。而女大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塑造下,其心理、思想、情感等各方面都与男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差异。如将相关的女性课程设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会使女大学生更能从自身情境出发,接受它,悦纳它,从而有效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确立主体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性别主体意识的树立,则有助于唤醒女性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是做好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环节之一。受男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流行语的出现,折射出当代女性主体意识缺失的现状。因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原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从性别的视角对女大学生加以重新审视,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需要区别对待两性在意识、精神、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诉求,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新女性精神,克服自身对男性的依附和盲从,培养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自身的盲从性和依赖性,勇敢接受挑战,勇于承担责任,挖掘自身优势和潜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2.塑造健全品格

  思想政治教育一贯重视品格教育,却缺少女性主义视角。用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女性首先要学会悦纳自身的品格特征,不以性别差异作为评判品格优劣的标准。健全的品格是人与自身性别的统一,是一种包括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女大学生健全品格的塑造,对于其远大理想和科学信仰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其性格、意志和社会倾向也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引导女大学生肯定自身气质,追求人类优秀品格,协调自身身心关系,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人格品质得到长足发展。

  3.培养个人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转变人的观念、启迪人的心灵,更需要培养女大学生在面临实际困难时自我发展的能力。以自我的觉醒和人格的独立为重要目标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任务是培养女大学生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首先,要注重传授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经过多年学习生活的锻炼,女大学生在思维能力、知识水平、身心状态等方面已具备自我发展的条件和可能,要启发她们认识到教育在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其次,要增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社会实践,让女大学生学会面对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懂得选择正确的自我发展道路,进而推动个体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娜.女性主义教育观视野下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

  [2]谢莉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05:28-31.

  [3]奚晓露.女性主义视域中的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