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贯穿了他整个理论,是他一切讨论的基础。从1843年到1845年期间,他不断的对人的本质这一问题进行发展,先后提出了六个人的本质的观点,分别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发展的本质,人的共同体本质、人的类本质、人的社会联系本质以及人的个体本质。在这个对人的本质的探寻过程中,不是后一个否认前一个的关系,而是一个层层递推的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大概可以分为,关于人的类本质和关于人的现实本质的讨论。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实践
一、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应该来源于人自身,而不是源于外部原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观点,费尔巴哈认为世间的一切矛盾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宗教来解决,“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①。马克思通过向人自身和现实回归,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反对了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归于抽象化的描述。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是属于人的类本质范畴内的,这一部分是将人和其他存在区别开来的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这一观点体现在人可以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进行劳动,而动物只能通过本能的、机械的进行劳动,两种劳动形式的目的不同,人通过劳动体现了人的发展,为了满足个人需要,这种需要不是维持生命的需要,而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更高的需要;而动物的劳动只能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需要。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而动物的劳动仅仅是出于组织性的,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人的劳动来源于人的需要,不仅满足人的生理上的基本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渴望享受的更高需要。但是人的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得以实现,这就是人的共同体本质,人与动物还有一大区别就是具有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在共同体中才能发挥作用,而且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称之为人,共同体也就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特点。这个共同体不同于政治共同体,而是现实生活本身,在这个共同体中,人能实现人的本质和需要,在异化劳动下,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创造的外部世界相异化,人也就同自己所在的共同体相异化,人不再是为了自身需要而劳动,逐渐走向了动物化的劳动,因此马克思的一大终极目标就是人的本质的复归和摆脱异化劳动。
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这里提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所有观点都不是一个“普遍本质”,黑格尔将人的本质归为思维,费尔巴哈则想要将抽象思维转变为“现实的人”,但是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现实性被归为了“感性”,成为了另一个抽象的普遍本质。马克思认为将人的本质归为普遍本质必然走向抽象化,同时还认为不能将人归于抽象的孤立的“自我”,因此从现实性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的本质的概念进行了延伸,之前所说的人的类本质仅仅是区别人和其他存在物的根据,而后来逐渐延伸至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甚至延伸到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区别。不仅横向的进行区别,而且还包含了纵向的区别,从历史的角度來看不同时代人的本质的区别,马克思自始至终都非常注重历史的因素,在《手稿》中,他提到“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②,这就导致马克思将历史性引入人的本质中进行讨论。
在社会关系和之前所提的社会交往之间存在差别,社会交往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社会关系是一种静态的状态,只有通过动态的社会交往进行一系列的选择和转换,经过稳定发展,才能固定成为社会关系这种静态的状态,这种状态应该说是社会交往的结果。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人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人进入和形成某种社会关系的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互相联系着,社会关系以劳动实践为载体而存在。在社会关系中,人们进行物质生产交换,创造性的生产生活,以及包含一切人的类本质,物质条件在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任何人在社会关系中,任何活动都不是单个人进行的,而是在复杂的网络中进行,每个人的背景,家庭,职业等等所有关于一个人的属性构成了一个独特节点,通过这独特的节点可以锁定到单个人,这也就构成了人的个体本质,这个节点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可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个人的具体定位,这就实现了人的本质的个体化和现实化,“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只有在社会关系这一现实性的层面,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区分,时代与时代的区分,社会与社会的区分。
人的本质除了具有社会性,还具有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是由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这里不只是强调人依赖自然,而且强调自然的人化,人在这个人化的自然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人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制约,在这里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人。
马克思为了更好的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还说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初始的关系,人从出生起就是依赖自然而存在的,并且伴随而来的就是人的社会生活,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凸显出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础。除此之外,人的本质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的异化和实现自由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并不是提出了一个中性的概念,而是一种研究思路,充满了实现自由解放的价值观念。从最初的人的类本质讨论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特有的生存特性,首先通过人的类本质表明人区别于其他的存在物,是一种拥有需要和发展本性的特殊存在物;其次表现出了人的生存所特有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否定了人的抽象化和个体化,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感情;最后使人真正成为“历史性”的存在,并在多个角度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反对寻求超越历史性的“本质”。尽管马克思在《手稿》中承认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宗教观的批判,但是在《提纲》中,马克思发现费尔巴哈也将宗教归为一个独立境界,最终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着重强调了实践的概念,用此来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批判,并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完全摒弃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提纲中的最后一条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思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
[注释]
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七条.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92页.
③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六条.
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
[参考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