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地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越来越突出,而这也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所以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增加。社会认同是一种比较强烈的心理体验,流动儿童能否融入和适应这个城市,取决于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程度,所以关注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问题很有必要。本文就针对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认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分析
一、 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主要从流动儿童的主体地位出发,以社会认同为研究视角,研究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情况下流动儿童在城市社会构建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的对策,以便更好的促进流动儿童与社会的适应及融合。
流动儿童是生活在城市社会中的处于边缘地位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他们的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生活学习环境,使得他们在对待同样的事物时会表现出不同于城市儿童的反应。每个人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都会根据周围环境的不同而做出一些特定的反应,如果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解决,那就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如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没能采用很好的方法,那么这时就会出现“认同危机”,这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相互关系,而个人的人格发展就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当前所面临的心理状态就是如何在陌生的城市环境下建立同一性,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必然会对自我进行一个重新的审视和定位,而这一过程的实现会涉及到他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流动儿童更好更快的适应和融入城市社会中去,对于促进儿童自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这一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成功的解释理论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丰富了流动人口的知识理论系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二、 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因素分析
接下来我们就从流动儿章所处的社会情境来进行分析,其中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因素主要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组成,其中内部因素主要指流动儿童所处家庭的收入状况、父母职业地位和文化程度、家庭居住的稳定性以及流动儿童自身性别、搬迁城市生活时间长短等因素组成;外部因素主要指的是所处城市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因素。
(一) 父母身份与社会地位
流动儿童在社会分类上属于非独立状态,从属于家长,尤其是在城乡生活环境的转变的情况下,父母的身份和地位对他们的影响会更大,父母在所处城市中所从事职业的地位高低影响着流动儿童在城市群体面前对于自我农村生活经历的态度,具体表现为流动儿童的父母城市职业地位越高,流动儿童在城市群体面前对于自己农村身份及经历态度越不在乎,同样流动儿童父母城市职业地位越低则流动儿童越不愿意在城市群体面前提及自我农村身份及经历,他们在与城市儿童的交往中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自卑感。
(二) 家庭收入
调查表明,流动家庭的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就会更加有能力对流动儿童进行课外辅导,比如请家教,或者给孩子报辅导班等,而家庭收入较低的话,儿童就不会享受到这些待遇,家庭收入的有限性在客观上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流动儿童进行较多课外辅导。因为这对于已经生活拮据的流动家庭生活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消费,这就使得流动儿童在与城市儿童的学习中表现较差,进而会产生抵触心理。
(三) 家庭文化
大部分流动家庭的儿童家长只有小学或者初中的文化学历,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一般来说,文化水平较高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会更加科学合理,而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往往就受到自身学历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有效教育,这直接导致了流动儿童在和同等年龄学生的比较过程中处于劣势,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四) 家庭居住的稳定性
家庭居住的稳定性即这些流动家庭搬迁的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对整个城市的全面认识,流动家庭在高频率的搬迁中使得儿童不断与刚刚形成的人际关系隔断,慢慢的,儿童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失落感和不安全感,甚至会变得越来越自闭。
(五) 城市的排斥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到新的城市必然会对这个城市原有的生活模式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对城市现有的公共资源也会造成不小的压力,而作为城市的原住居民自然就会对这些流动家庭产生一种排斥的心理,同样包括对流动儿童的排斥甚至是歧视无疑都加深了力度儿童群体与城市居民群体的隔离程度,这严重影响着他们对这个城市的社会认同。
三、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社会适应对策分析
流动儿童在与城市的适应与交往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针对现有的这些问题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改善才是关键。
(一) 制度改革
我国的户籍制度首先把全体公民分为“城市户口”和“农业户口”,这也体现了我国的政府行政体制重“管理”轻“服务”的弊端,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的限制了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不能顺利的进入到城市中去发展,这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淡化制度分类标准,或者采用多重分类标准把流动人口划分到新的群体,将流动家庭与城市家庭融合在一起,增强群体之间的互动的交流的频率和程度,帮助流动儿童更好的适应和融入这个城市。
(二) 城市改善
流动儿童正处在一个上学的年龄阶段,学校是他们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和学生是他们接触的主要人群,所以,应该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在学校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让教师平等的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在不暴露流动儿童个人隐私的前提下,积极宣传农民工对这个城市所做的巨大贡献,让城市家庭和儿童能认识到农民工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在心理上不再排斥流动儿童,尊重整个流动人口群体。最后,不管是学校还是社区,都可以积极主动的去举办一些群体参与性比较强的活动,增强两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尽可能多的消除隔阂。
(三) 自身适应
要增强流动家庭对城市的认同,除了要进行制度和城市上的改善之外,还需要流动家庭自身进行适应,家庭始终是教育孩子最好的场所。一方面,家长要重视与学校的交流程度,与學校共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督促孩子成长,另一方面,就是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因为家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儿童的自身成长,家长不能只注重儿童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作用,增强亲子之间的互动,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
四、 小结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在社会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分析了当前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主要因素,以及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引起社会学者和热心人士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袁晓乔,方晓义,刘杨,邓林园;《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J];学术期刊《教育研究》;2010年3期.
[2] 尹书强;《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J];学术期刊《中南大学》;2008年5期.
[3] 刘欣;《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特点及其作用》[J];学术期刊《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3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