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①。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众多草原民族,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草原文化”。近年来,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
如今,凭借先进发达的传播技术,草原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各式各样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共享,不仅搭建了我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平台,还在很大范围内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文化认同。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草原文化在国内外广泛认可?又是什么力量造就了众多草原民族的文化认同?本文认为,在草原文化传播的进程中,各种媒介活动中的民俗文化传播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大众传媒传播的普及,大众媒介对于草原文化的传播影响了人们的认识观,并在文化认同和身份表达意义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以大众媒介实践活动中的草原民族风俗习惯、礼俗和仪式等文化的传播为例,来考察和分析大众传媒与草原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进入21世纪,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我们时刻与大众传播媒介接触,它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描绘草原文化
传统社会中的草原文化多以口承、文字等方法传承存在。当今科技发达的全球化时代,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传承草原文化的问题,而是弘扬草原文化的问题。弘扬草原文化不能单靠口承传说或文字表述上,也要是通过大众媒介的描绘和电视节目形式来实现。
描绘草原文化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或现场直播的形式来表述和记录各种草原文化现象,使之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社会知识或生活阅历。比如在报纸、电台广播、电视节目、网络等媒体上常常见到草原人民的风俗习惯、饮食服饰、音乐舞蹈、婚葬礼俗、祭祀庆典等活动的介绍。这些报道使人们对草原民族的风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提升草原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如,一年一度举办的“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把文化节作为载体,是内蒙古着力打造草原文化品牌,弘扬草原文化、展示内蒙古风采,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了解草原文化的一个平台,也是草原人民与国内外宾朋互动交流的一次活动。因此,优秀剧目展演、草原文化论坛、经典民族歌舞、民族电影展映、民族诗歌朗诵会、马头琴专场音乐会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各个报刊、媒体、网络报道中连篇累牍地介绍盛况,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节民族性与欣赏性的统一,这不仅增强草原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而且促使“他者”对草原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对民俗生活及其变迁的诠释与思考
这往往是对草原文化的一种带有评论性的叙述。这类文化传播一方面客观的再现草原文化形式;另一方面用现代人的思维重新审视和诠释传统草原文化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精神的进步。这是一种理性的传播。通过这种文化上的反思和考量,传播赋予草原文化新的意义,对于保护和发展草原文化,同时推动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
三、影响草原文化并再造新草原文化
在当前信息化和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草原文化传播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电视为代表的一系列大众传媒积极对民俗生活进行能动地改造和创造,成为再造草原文化的工具和动力;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一创造也带来了许多与传统草原文化的不同之处。草原文化传播一方面反映了草原文化及其变迁。由于传媒具有能动性,它不仅可以表述和反映草原文化,还可以介入它、干预它并建构它。报纸、电台、电影、电视台对某个民族节日或民俗活动的策划和报道,与其说是一个民俗展演的盛会,倒不如说更像一起精心策划的“媒介事件”。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春晚”也是这样: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具有典型性的电视直播事件,它不仅具备媒介事件的“干扰性、垄断性、直播性和远地点性”,还具有媒介仪式的“盛大性、神圣性、庆典性和融合性”。为此,每年的春晚都可以被看作是由一件典型的媒介事件“仪式化”后产生的重大的媒介仪式②。由于仪式化的集体收看行为和全民性的心理认同,大年三十晚上看“春晚”被大众媒介建构成为现代人的新文化。
当然,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对草原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上,还充分体现在不同文化间的“弥合”之中。大众传媒通过传播建构起当代草原文化的新表征。草原文化传播所代表的文化及意义,并非为了建构一个遥不可及、充滿异域色彩的“他者”景观,而是通过报道及叙事构成一种解释和言说。通过这种解释和言说,将参与者引入一个新的不同的世界,使人们对不熟悉的事物加深了了解,使得我们与传统文化、异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缩小。通过解释和理解,达到现代人与传统文化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动机,即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遭遇现代价值与传统价值、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通过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追溯、描述、解释,有助于弥合这种断裂感,营造民族文化认同,重振发展民族文化的信心。
[注释]
① 哈萨 马永真主编:《草原文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第6页。
② 邵静:《媒介仪式:媒介事件的界定与仪式化表述——以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为范本》,《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