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通信工程专业“双培计划”教育的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5186
张月霞

  摘 要:“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对北京市高校关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于北京市教育发展状况,为响应国家号召,我校着手实施“双培计划”。“双培计划”是一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并不健全,央属高校和市属高校间的联合教育方案并不完善。为解决以上问题,我校在进行“双培计划”的过程中,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创新,与相关企业行业专家讨论当前发展方向,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做了充足的工作。

  关键词:双培计划;学生教育;通信工程;人才交叉培养

  引言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正式启动了“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立足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北京市属高校和央属高校之间的合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增强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和整体发展水平。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双培计划”实施一年来,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实践创新教育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效果来看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双培计划”实施的目标不适应,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关于如何对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双培计划”改进,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1.“双培计划”的发展现状

  2015年3月1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正式启动了“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立足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北京市属高校和央属高校之间的合作、与海(境)外名校之间的合作、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增强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和整体发展水平。

  “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分为“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和“实培计划”, “双培计划”主要是指市属高校学生大一到大三这三年在央属高校学习,大四回到市属高校学习,学生学籍归市属高校,发放市属高校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外培计划”是指由市属高校和海(境)外高校联合培养优秀学生的计划,“实培计划”是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计划。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2005年被列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2007年成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成为我校首批进入一本招生专业,2008年入选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专业,2012年我校与中兴通讯公司合建的校外实践基地成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2015年入选北京市教委“双培计划”,专业方向分为多媒体通信和5G通信技术方向,合作的央属高校为北京邮电大学,对接学院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因此,開展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双培计划”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推进我校“双培计划”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培养水平,提升我校在通信工程专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目前“双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双培计划”实施一年来,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实践创新教育方面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效果来看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我校的“双培计划”进行程度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2.1两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同,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

  北京市教委部署“双培计划”是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重大改革和创新,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市属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竞争,更加严格的管理自我,积极主动的追求学习,激发首都高校的发展活力,提升首都高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所以“双培计划”要求遴选专业必须是热门专业和优势专业,课程内容纪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又要注重实效性、实用性,教学内容纪要吸纳新的知识,又要体现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移动通信领域是国家十三五的战略新兴产业,同时也是北京市的战略新兴产业,被纳入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发展领域。北京邮电大学隶属于教育部,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单位,列入首批“卓越计划”、“111计划”,被誉为“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摇篮”。 2012年,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能够与北京邮电大学联合培养“双培计划”学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是两所学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照搬任何一方的培养方案,需要结合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2面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探索实践经验

  2015年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首次试运行,得到了高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双培计划”实行与高考联动,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各个区县,并适度向偏远郊县倾斜,保证教学的公正和均衡发展。“双培计划”实行3+1模式,学生第一年到第三年在部属院校学习,第四年回到市属院校学习。这表明了高等教育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合作院校需要统筹协调,穿越界限,才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保证“双培计划”的顺利实施。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双培计划”是和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合作分为2个不同的方向,多媒体通信方向有32名学生,5G通信技术方向有16名学生。“双培计划”第1-3学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学习,第4年回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习。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跨越两个不同的学校之间开展,急需探讨两校之间如何突破固有限制,开展合作教学,制定学生学业监督测量体系,准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隐患,完善服务体系保证“双培计划”顺利实施。

  2.3学生工程教育匮乏,工程实践能力较差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通信技术日新月异,通信行业对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但是根据近三年我校邀请第三方麦克思公司做的调查反馈,发现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存在专业知识积累和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语言表达、公文写作等能力差强人意;缺乏工程实战能力。通信工程专业目前已经和中兴、普天、大唐和悦城等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机会,但是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时间较短,深入企业程度不够, 目标不明确,态度不够积极,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双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问题。

  在通信工程专业“双培计划”实施一年的过程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籍管理问题,两校之间成绩互认问题,学业预警机制、奖学金评定等问题。

  3.我校对于“双培计划”教育的改进方案

  3.1 解放思想,优势互补,完善“双培计划”培养方案

  解放思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合作央属高校北京邮电大学、相关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当前通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针对企业行业需求,制定通信工程专“双培计划”的两个方向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提升体系,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积极到相关院校、企业调研,解通信技术当前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形成行业产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报告。根据调研结果,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双培计划”多媒体通信方向和5G通信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培养方案。邀请高校、院所和企业专家进行论证,根据论证意见,进一步修订培养方案,形成最终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行业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制定“双培计划”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时效性、实用性,将本专业最新发展成果及时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两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完善培养方案。

  3.2 搭建虚拟教研室,确保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虚拟教研室是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手段,跨越时间空间,把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聚集到一起,共享资源,交流经验的教学群体。通过虚拟教研室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有助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更重要的是,虚拟教研室具有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它极大的融合了教研人员的智慧,可以提高整个学科的水平。

  与合作央属高校北京邮电大学、相关企业行业专家组建虚拟教研室,由各方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中青年教师、企业导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探讨小班教学、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学,积极推行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共同负责并实施培养计划,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指导、质量评价等工作,共享双方优质教学资源,确保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3.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加强本校教师与北京邮电大学教师的团队建设,形成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团队不断为学生教育进行改革发展,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协作,共同交流经验。建立一个合格、稳定、团结的教师队伍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科范围、增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质量、开阔学科未来发展方向。

  与北京邮电大学教师共同开设课程、探讨课堂教学方式、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提升共建高校双方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双培计划”学生实践创新动手能力。通过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共同进行技术转化提升共建高校专业教师学术水平,构建品德正、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更新实验理念,充分利用北京邮电大学的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高精尖创新中心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联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解放思想,更新理念,通过到兄弟院校、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通信技术当前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北京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双培计划”多媒体通信方向和5G通信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培养方案。

  3.4 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研究發现,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缺乏创新的欲望和思想;二、缺乏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三、缺乏创新所需的动力和毅力。在网络盛行的时代,大学生通过微博、网页等平台汲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却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和意识。我校进行了一系列计划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为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我校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可选择导师提出的题目或者自行提出项目,经过答辩后,学校选取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项目让学生进行研究,并定期检查进程。我校也会与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学校进行项目合作,共享实验室进行项目的研究。除此之外,我校还会定期举办C语言大赛、数学建模比赛、机器人大赛等多类竞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知识,并锻炼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4.结束语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自实施“双培计划”以来,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因为实施时间较短,制度并不完善,方案也并不健全。本文通过分析“双培计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对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双培计划”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我们认为,随着方案的不断完善,我校会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同培养出一批批文化知识丰富、创新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欣.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历史审视与价值定向[J]. 现代教育管理, 2012(4):6-9.

  [2]霍军.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12.

  [3]覃晶晶. 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34):157-158.

  [4]邹晓东, 翁默斯, 姚威. 基于大E理念与整体观的综合工程教育理念建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6):11-16.

  [5]别敦荣, 张征. 教育理念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7):7-14.

  [6]韩延明. 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 教育研究, 2003(9):50-56.

  [7]李晓克. 全纳教育视野下体育教师的培养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27(5):39-41.

  [8]别敦荣, 张征. 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6):56-62.

  [9]康全礼.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10]李婷婷.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 现代交际, 2016:160-161.

  [11]赵海莹,骆雁南. 以实践育人理念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20-21.

  [12]马惠娟. 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J]. 学周刊, 2016(36).

  [13]周激流. 工程教育推动地方特色,卓越計划成就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16(6):1-6

  [14]李志义. 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3):32-39

  [15]凤权. OBE教育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6, 31(3):81-85

  [16]郑津, 张平, 杨梅. 利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课程考核新模式的探索[J]. 亚太教育, 2015(27):108-108.

  [17]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等. 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2):29-34.

  [18]刘 维,李文军.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171-173.

  [19]武俊,朱继华. 共同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2012,34:18-19.

  [20]胡顺仁,赵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探索[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10:130-132.

  [21]倪凯,金尚忠,孙彩霞等.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5:51-55.

  [22]王晨光,赵冬娥,桂志国.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通信工程专业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73-75.

  [23]陈文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1.

  [24]高小鹏,吕卫锋,马殿富等.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计算机教育,2013,20:18-23.

  [25]李良军,严兴春,易树平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科毕业生基本要求分析与衡量--以欧美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基本要求为鉴[J].高等建筑教育,2013,4:27-33.

  [26]高小鹏,吕卫锋,马殿富. 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 计算机教育,2013,20:18-23.

  [27]张涛,吴谨,熊庆国等. 电子电气类工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3:30-31.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1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