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感恩励志教育工作室下工科大学生感恩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5215
薛传妹 周矗 房虹姣

  摘 要:为了解感恩励志教育工作室下工科大学生感恩心理特点,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査问卷,随机抽取了合肥工业大学接受感恩励志教育的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经过感恩励志教育的工科大学生感恩水平总体上比较髙,但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发展不均衡,其中女性大学生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上的得分显著性地高于男生,不同年级感恩水平随年级升高呈现“之”字上升趋势,农村籍大学生感恩水平显著性地低于城镇籍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总体感恩水平上显著性地高于独生子女。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心理;调查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其成长成才。

  为了解感恩励志教育工作室下工科大學生感恩心理状况,为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提供针对性参考和借鉴,同时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取了合肥工业大学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98%,被试年龄在16-24岁之间。其中男生396份,女生94份,分别占比80.82%、19.18%;大一至大四年级分别为205份、120份、79份、86份,分别占比41.84%、24.49%、16.12%、17.55%;农村和非农村分别为224份、266份,分别占比45.71%、54.29%;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分别为264份、226份,分别占比53.88%、46.12%。

  研究工具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感恩量表》,总共26题,包括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三个维度。其中感恩认知维度包括积极认知和消极认知,共9个题项;感恩情感维度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共12个题项;感恩行为维度5题项。总量表分半信度为0.74,分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26~0.736之间,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计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评定为1~5分,反向计分题目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评定为5~1分。被试在各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感恩心理水平越高,得分越低,表明感恩心理水平越低。

  本研究采用集中发放问卷和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在学生集中上晚自习时间、集中访谈时间内和晚上集中回宿舍时间随机发放问卷完成,所有被试大学生均自愿参与测试,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一、研究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感恩心理总体特点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感恩心理平均得分较高(M=3.97),其中感恩认知维度平均得分最低(M=3.86),感恩情感维度平均得分稍高(M=4.01),感恩行动维度平均得分最高(M=4.07)。大学生感恩水平总体上比较好,体现了大学生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但各维度得分有一定差距,表明大学生的感恩心理发展还不均衡。

  感恩认知是对感恩价值、意义的认识,反映了个人对感恩行为的判断和认可。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感恩认知维度得分相对较低,从具体调查选项来看,主要是“生活中有很多帮助是带有目的性或宣传性”“在我成过程中,社会给我提供的条件有限,影响了我的发展”这两个选项得分偏低,分别为3.05和3.56分。这两个选项得分偏低,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性比较强,对一些社会问题有个人独特的看法。不少学生认为高校中一些企业的公益性活动更偏向于对企业的宣传,因此“生活中有很多帮助是带有目的性或宣传性”这一选项的得分较低;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向往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等,这种需求在大学生中同样存在,因此“在我成过程中,社会给我提供的条件有限,影响了我的发展”这个选项得分相对不高。除去以上两个选项,感恩认知维度的平均得分为4.02分,表明大学生对感恩的价值、意义有正确的认识,认可我国的感恩传统和行为。

  感恩情感是在感恩认识基础上对感恩行为的更直接、更深的情结,表现为对感恩的理性认识内化为对感恩的感性认可,表达了对他人、社会感恩行为的赞同和感谢。感恩情感维度得分为4.01分,说明大学生认识到他人、社会对个人的帮助,内心饱含感恩之情。

  感恩行动是对他人、社会感恩行为的反馈,是跨越个人利益和顾虑,将感恩认识、情感转化为直接行动的表现。大学生感恩行动维度平均得分最高,为4.07分,说明虽然大学生在感恩认识上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个人不成熟的考虑,但这种考虑不影响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情感,在实际行动中能够站稳立场、坚持原则、深明大义,及时伸出个人的援助之手,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担当精神。

  (二)大学生感恩心理特点差异性分析

  (1)大学生感恩心理性别差异分析

  调查反映,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感恩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动三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84、4.00、4.09,女生三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95、4.06、3.98。女生在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上的得分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在于女生更为细心、情感更为细腻,对社会关系更为敏感,因此对他人的帮助更为感动,能够更多地认识和体验感恩。女生在感恩行为上的得分比男生低,一方面因为女生在感恩行动的实施上考虑较多,行为更为谨慎,男生相对较豁达;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和经济能力的影响,男生在实施感恩行动上更具备经济基础,更注意社会影响,表现出更多的感恩行动。

  (2)大学生感恩心理的年级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感恩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表2中数据可见,大学生的感恩心理得分随年级升高呈现“之”型上升趋势,说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感恩心理有不同表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接受了越来越全面的高等教育和越来越丰富的感恩励志教育,一方面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心理不断成熟,感恩心理方面则表现为感恩认知、情感、行为上呈现上升趋势。“之”字型拐点出现在大三年级,与工科大学生的学科设置及学生特性有关。大三年级专业课程任务较重,课余活动较为单调,所接受的感恩励志教育有所减少,在感恩认知上有所下滑;在长期面对理论和数据的情况下,更擅长进行思维分析,在接受别人恩惠时,在感恩情感上的敏感性有所下降,外化为感恩行动时需要一段时间,由此可见对大三年级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值得关注。

  (3)大学生感恩心理城乡差异分析

  调查发现,是否是农村学生在感恩心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城镇籍大学生在总平均分和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三个维度平均分都显著高于农村籍大学生的平均得分,这一点与先前相关研究结论“农村籍大学生感恩水平显著高于城镇籍大学生”相反。从农村学生来看,贫困生相对较多,在资助工作方面,国家给予了全面的政策和财力支持,但是农村学生的感恩水平略低,由此可见高校在农村贫困大学生中开展的资助育人相关工作成效并不好,侧面反映出贫困农村籍大学生方面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更多地转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城镇学生来看,在随机调查中城镇籍大学生参与样本数(54.29%)略高于农村籍大学生样本数(45.71%),其感恩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大学生,由此可见,城镇籍大学生在资源获得、眼界开阔等方面优于农村籍大学生。在教育方面城市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德育发展,因此城镇学生更容易建立起对感恩的认知、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感恩的情绪,表现为更多的亲社会感恩行为,感恩水平较高。

  (4)大学生感恩心理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调查表明,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感恩心理水平有影响,表现为非独生子女感恩心理平均分(M=3.99)高于独生子女平均得分(M=3.95)。

  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维度,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平均得分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受家庭环境及家庭资源分配的影响,自我满足要求低,其更容易满足当下生活所提供的物质支持;自我独立性更强,更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当外界提供帮助时,非独生子女也更容易感受和接受,并珍惜别人给予的帮助,从而表现为感恩认知水平高,较非独生子女具有更加丰富的感恩情怀。但是在感恩行为上,独生子女大学生得分反而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更多地表现为“常常主动帮助身处困境中的朋友”“遇到困难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帮助”,非独生子女更多地表现为“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帮助他”“更加认真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独生子女因资源的相对优越性会更主动地实施帮助行为,非独生子女实施感恩行为则表现得更加理性地思考,而不是冲动,符合大学生阶段的心理特点。

  二、小结与讨论

  鉴于以上调查分析,要提高工科大学生感恩心理水平,强化工科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效果,首先要注重大学生感恩认知、情感、行动相统一,其次结合不同群体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感恩励志教育。

  (一)挖掘感恩励志教育薄弱环节,持续全方位推进感恩励志教育。

  基于合肥工业大学感恩励志教育名师工作室实践,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感恩水平呈“之”字形上升趋势,感恩教育初现成效,但是大学生感恩总体水平与最高分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大学生感恩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继续加强感恩励志教育,全方位推进感恩励志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小班辅导、主题班会、专业教学等教学平台,发挥课堂教育作用,充分利用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平台,将感恩励志教育贯穿其中,全方位拓宽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渠道。其二,要设立专门的感恩励志教育课程,健全科学的感恩励志考核机制,促进积极感恩心理反馈机制。其三,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联系家庭教育的情感力量,调动社会育人力量,利用网络媒体空间导向作用,构建全方位的感恩励志教育模式。

  (二)加强感恩认知基础教育,注重感恩认知、情感、行动的协同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感恩心理发展不平衡,体现在认知、情感、行动三方面的不均衡。感恩是一种心理活动,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感恩励志教育应遵循心理活动发展规律,注重感恩心理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切入学生个体的心理世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感恩认知教育是基础,感恩情感是关键,感恩行动是目标。要从教导学生知恩、识恩、谢恩、报恩、施恩不图报,从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面来丰富感恩励志教育的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增强感恩教育的时效性。

  (三)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特征因素,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教育效果。

  性别、年级、城乡分布、是否独生子女等对感恩心理有显著影响,针对这些差异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起到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女生总体感恩水平高于男生,但是感恩行动远低于男生。对男生重点开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教育,鼓励男生开发形象思维,主动感受和表达生活中情感,不断提升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水平,从而促进感恩行为,另一方面要强化男生的感恩行动,鼓励支持男生的感恩行为,促使男生更主动更理性更愿意实施感恩行为,从而提升感恩总体水平。注重女大学生感恩行为的教育,工科女大学生人数少,社交范围小,女大学生在校学习刻苦,社会化程度较男生低,在女生行为教育一方面要利用学校资源及活动平台,拓宽其社交范围,促进其社会化过程,为其感恩行为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女生心思细腻,更注重外在评价,建立女大学生感恩行为评价机制,及时积极评价其感恩行为,有助于促进其感恩行为水平的提升。

  非独生子女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和总体感恩水平上显著性地高于独生子女。工科大学男生占比高,独生子女中男生占比同样很高,对独生子实施感恩教育,可参照男生的感恩教育办法。

  各年级大学生感恩水平存在差异,在大三年级出现上升“之”字形拐点。在高校开展融中国传统觀文化的感恩励志教育非常必要。工科大学生大三年级特点是专业课程任务重、课余活动单调,面临择业就业的压力,因此,首先要调整工科大学生的课程设置,避免专业课程的集中出现;其次要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内容,感受多彩的生活姿态;再者,要加快推进其职业规划进程,做好其择业就业引导,促进其尽快与社会接轨。

  农村籍大学生感恩水平显著性地低于城镇籍大学生。农村籍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相对较高,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大学生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更多的是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所以在对农村籍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国家资助政策的作用,不单单是直接发钱救贫,要充分尊重大学生自尊,发挥资助政策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62.

  [2]谢朝晖,邱地. 大学生感恩心理的调查分析[J]. 教育评论,2014,(05):78-80.

  [3]韩姝,韩江宁. 当代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其认知影响因素探究[J]. 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05):170.

  [4]燕展. 大学生感恩量表的编制与实测[D].长江大学,2013.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