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当下高校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越来越大。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文章从协同理论视域下,讨论家校合作育人系统实施的可行性,思考当下该系统的不协同现状。使学校与家庭建立起育人总目标,重视作为参序量的思政工作者,构建“思政大格局”的参序量子系统。进而外搭制度体系、内构运行规则,完善合作育人的系统结构,将家校合作育人系统的协同效能最大化。
关键词:协同理论;高校思政工作者;家校合作育人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的后期阶段,随着高校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大课题重要而紧迫。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挑战,仅靠个人或高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将一些复杂的问题做细做实,但从协同理论视域下,形成高校内大思政格局,建立家校合作育人的有效机制,将会很大程度上提升育人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因此,协同理论视域下的家校合作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者急需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协同理论及其应用在家校合作育人中的可行性分析
1.1、协同理论的起源及其基本内容
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教授赫尔曼·哈肯在探索激光系统及其它非平衡性系统时提出了协同理论。协同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系统,是对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所存在的非线性作用而形成的各种互补、合作、以及协调关系进行研究[1]。协同理论认为,无论何种属性的系统,将其放在外部环境中,各子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靠这些联系影响、作用于彼此。
1.2、协同理论应用于家校合作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高校家校合作育人,即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育人体系,培养出知识、能力、道德、价值观等符合当下社会期望的大学生。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其内部要素多,受外界影响大,且是开放性系统,具备了应用协同理论的基本条件,具体表现在:
1.2.1、家校合作育人是开放性、动态的系统
系统在从无序状态进化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中,除了要有内部协同作用的机制外,还需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2]。合作育人系统中,内部包含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联系密切;外部受社会现状、国内外环境等影响。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需合作育人系统及时更新信息数据、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调整内部各要素机制,优化外部环境以适应新的变化,提高育人质量。
1.2.2、家校合作育人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组织效应
钱学森先生曾说“哈肯的理论阐明,系统只有在目的点和目的环上才是稳定的,离开了就不稳定,系統要自己拖到点上或环上才肯罢休。这就是系统的自组织[3]。”合作育人系统中,有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等要素,系统内在的涨落、参序量、竞争、支配、协调等一直在发挥各自的作用,故其本身就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
1.2.3、家校合作育人系统的工作成效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特征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启动,所有的子系统、要素发生方向一致的变化,形成强大的合力,展现协同效应。在合作育人系统中,只要育人目标保持一致,捋出各子系统、要素的运动规律,找出其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且加强他们的关联性,使其成为系统内部的主导力量,就可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2、协同理论视域下家校合作育人系统的现状
2.1、思政工作者作为系统序参量的现状
在高校中,思政工作者是与学生形影不离,最能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状况的群体;是与家长联系最多、交流最多的群体;也是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最能直达学生、影响学生的群体。因此,我们可以把思政工作者看作是家校合作育人系统中的序参量。所谓序参量就是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决定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的作用量,其地位不是绝对的,会随着条件的转化而改变。但就现状开看,思政工作者之间的育人运行机制、相互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需通过协同理论的指导达到平衡状态,进而在合作育人中发挥更好更强的作用。
2.2、学生家庭作为系统关键要素的现状
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言行举止、道德观念等与家庭的成长背景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讯媒体的普遍使用、东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个人或家庭较之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价值观念等有了巨大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因此,家庭教育在合作育人系统中,重要性不言而喻。
2.3、家校合作育人系统中的不协同现状
根据高校育人的教育理念、运行机制等我们已经清晰的分析出思政工作者和学生家庭是合作育人系统中的两大关键要素。那么这两要素之间协同关系如何呢?首先从思政工作者的角度来谈,纵观大多数的高校育人工作,思政工作者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在意识上缺乏一定的深入认识,在工作内容上不系统、碎片化,缺乏家庭参与合作教育的板块。
其次,从家庭的角度来谈。很多家庭在教育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片面的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后家长的压力就减轻了,把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全部交给学校来负责。当然,也存在着部分家长由于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忙于工作无暇关心孩子;抑或是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不知如何关心孩子等的特殊情况。
3、发挥家校合作育人系统协同效应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3.1、共建一个育人总目标
育人为本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育理念是以满足人的需要、扩大人的能力、提升人的自由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指出,高校教育的内容及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国高校育人的总目标不仅要关心学生成“人”的素质教育更要关注学生成“才”的价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远大抱负,坚定理想信念。
家庭教育较之高校教育则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大多父母在教育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溺爱成份,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只要平安健康、幸福快乐就好,带有短视性和功利性。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国内外大环境来看,高校的育人结构比较完整,更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也更注重面向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在合作育人系统中各要素的目标都要以高校的育人目标为总目标而进行协同。
3.2、构建参序量的子系统
在家校合作育人系统中,包含很多要素或子系统,其中参序量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构建由参序量思政工作者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子系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工作布局,也是家校合作育人的关键环节。
“大思政格局”子系统的建立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以管理为导向的工作思维,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问题创新育人理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其次,从政治立场、大局观念、知识结构、创新思维等方面,加强思政工作者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再次,要架起加强思政工作者之间沟通畅快的制度桥梁,以辅导员或班主任为枢纽,建立扁平化工作结构模式,提高系统运作效率。最后,以思政工作者为主体,带动全校教职工参与育人管理,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3.3、搭建合育系统的有效平台
在协同理论视域下,当系统的目标与参序量既定后,系统结构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便是决定其发展协同效应功能的关键。具体体现在外部管理体系的制度搭建,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的运行规则。由此可知,结构的搭建是家校合作育人系统发生协同效应的成败关键。因此:
3.3.1、外搭制度体系
合作育人重在改良运行机制,改变学生所有的教育管理事务全由高校独立完成目标设置、实施规则、过程监督、结果评估的局面。在某些规划上,可将学生家长纳入进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众筹家长的好点子好思路,发挥他们的有效作用。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教育理念等,认可学校的各方面工作,为合作育人打下基础。在家校合作育人体系中,有几项措施应高度重视:
①编写家校合作育人指导手册 由学工处、教务处、公安处、后勤处等与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直接相关的各职能部门联合起来,集思广益,制作《***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指导手册》。该手册内容包括: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各学院各学科发展情况、各部门联系方式、学生管理規定、奖助补贷减政策、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定期开展的品牌性活动等情况;学校与家庭开展合作育人的具体理念、措施、项目、制度等。将该手册与新生录取通知书一并发给家长,让家长在新生入学前便建立起合作育人的良好意识。
②设立家长信息档案库 新生一入学,便建立家长信息档案库,具体信息包括家长的年龄、民族、学历、职业、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单位名称、家庭地址、手机号、QQ号、微信号等,核实无误后输入信息库,并定期进行数据的维护。但在此过程中还要针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情况进行细化分类,精准帮扶,以便在家校合作育人过程中,制定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案。
③探索家长委员会+制度 家长委员会是从家长自愿原则和双方沟通顺畅原则的基础上,参照家长信息库和学生在校表现情况,从各类别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长组成的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可以是+学院、+学生管理、+学风建设、+思政教育等模式,邀请家长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进活动、进网络等,让学生家长真实了解学校的育人情况、学生的在校情况。其目的是通过家长委员会协助、监督学校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把家长的想法及需求及时反馈给学校。
④构建信息化交流平台 高校要主动探索家校合作育人的新思路、新途径,在传统家访、家长会、电话、书信等的基础上,开拓交流新渠道。引导家长关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等,随时与家长进行交流。但在与家长沟通中应采取有步骤、有重点的方式,保持交流常态化和普及化,相互提醒与帮助,并把交流信息及时归入合作育人信息档案,以便追踪观察。
3.3.2、内构运行规则
在系统外部制度建设完善的情况下,内部各要素或子系统的运行规则关系到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最后完成质量。在家校合作育人系统中,如何按照设定的总目标、总制度在内部发生自组织作用,则需要各要素、各部门的协同努力。我们可以对各学院、各职能部门、各负责老师等设置既协同又竞争的非线性运行机制,明确职责范围,加强合作关系,完善监督和考核体系,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部门各负其责,有序运行,将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最大化地发挥合作协同效能。
[参考文献]
[1]杨睿.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郑吉春.协同理论视域下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 ,2014(676);17.
[3]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45.
[4]翟博.喜迎十八大教育改革发展专论之二 育人为本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和理念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2-11-2,(1).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2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