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逃避自由》一书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书中,他对现代人的生存困惑产生的机制、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论述。他提出:人的个体化是现代人同传统人相区别的根本,个体化的过程伴随人的自由观与孤独感的产生,人生存的内在矛盾与冲突由此形成。由于人陷入内在矛盾的困惑中,从而倾向于“逃避自由”。
关键词:弗洛姆;生存困境;逃避自由
一、弗洛姆论“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从事精神分析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者艾里希·弗洛姆的著作。弗洛姆认为人类随社会历史演变而逐渐产生了一种自我意识,这种意识使人类体会到在自然面前自身的渺小,对自然的敬畏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并非自由。伴随这种意识的不断凸显,人类追求自由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能力,自我意识也更加清晰,随之产生“科学知识”等文明成果。这种人类逐渐意识自我、摆脱原始纽带的过程,即人的“个体化”进程。人的个体化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加剧,它伴随着人的自我认知和改变世界的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使人的孤独感加深。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他们越发感受到了自己面对外在世界的孤独与无助感。因此弗洛姆指出,自由是一种人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身独立的个体存在,自我实现的价值,对自由的追求。而自我意识越是加强,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越丰富,人的孤独和无助感就越会深化。
那么人该如何面对这种状态,如何在大环境下实现自由问题呢?弗洛姆超越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为皆是本能驱动的观点,认同马克思认为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观点,要在社会关系中去分析人的心理状态。人类有一种需求来自于人的本质和生活实践,即人需要与外在世界交流而不显孤独。就仿佛动物会由于严重缺水致死,过度的孤独或孤立也会造成精神崩溃。人类经过历史发展,向摆脱与自然的脐带关系不断努力,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满足人的生物性特点,但其社会性的部分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其自由也是相对于外在世界的自由。正如弗洛姆所说:与外在社会的联系是自由实现的根本路径,这不仅是人作为个体内在心理的需求,同时也是其社会化的需要,所以外在社会对于个体自由的实现则十分重要。但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链条”本质不仅没有实现个体自由,反而由于被机械化的压榨劳动而越发孤独,人处在对社会关系与制度的恐惧中,而与想追求的自由渐行渐远。如果外在的社会条件不能为人类个体化的实现提供保障,这种滞后环境就会成为巨大负担。人们所面对的真实状态原本崇尚的是自由的个体,相反成为了更加迷茫的自己。而当这种所谓的“自由”被不断积累的负担压到难以承受的时候,就会产生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对这种心理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这种心理的表现分两种:第一种是“权威主义”。它表现为人为了与外界实现统一,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撑以及在权威体系中的价值定位,因此他放下自己的个体的自由。以法西斯主义为例,权威主义的表现之一就是这种消灭外在或自身的破坏欲,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求得某种意义上的共生,当代社会出现的报复社会、自杀、伤及他人的倾向都是这种心理机制的表现。其根源在于人类在感受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时,内心表现出的自身难以摆脱的无能为力与孤独感,而为了逃避这种心理倾向,摧毁世界则是他的选择方式,而另一种方式则是自我毁灭。第二种则是“机械趋同”。人因为在自由悖论的巨大施压下而感到无法承受,以此选择同外在环境保持绝对一致,成为一个机器化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逃避自由”的表现较为常见,例如对剩余劳动力的压榨,使人陷入机械化的链条模式;过度标准化,迷信权威而缺乏自我思考能力的人;对法西斯的疯狂个人崇拜等,这些社会现实,使人陷入追求自由却又逃避自由的困境。
二、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生存困惑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的发展,现代人的个体化程度逐渐提高,伴随孤独感产生的焦虑与不安情绪,使现代人处在普遍的生存困惑中。总体来说,这种困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存和竞争压力,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离不开竞争关系。经济体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是市场的准则,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显而易见,人际交往必定会伴随竞争关系而显得越发冷漠,否则市场目标无法完成,唯一的进步方式就是竞争,必要情况下,摧毁对手才是竞争的最高境界。由于获得最大资本和利润才是经济社会的原则,因此人的性格则会不断趋从于交易定向,从而形成一种市场型人格。在这种市场的大环境中,人们为求生存则会自觉的放弃追求真我的内在需求,人们感受到自身就仿佛市场中的商品,他的价值就在于成功的出售自己,获得金钱上的利益。正式这种对资本的迷恋,贪图于外在需要的生活方式,使人的内在精神生活逐渐匮乏、困惑。弗洛姆指出:虽然21世纪相比过去拥有更好的物质财富,政治与经济生活也更丰富,但人类内在精神上的困惑却要比以往严重的多。
第二,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有序的运行机制、整体结构化以及大环境对人行为上的约束性。面对这样发展的社会,人作为个体的价值则会显得越发渺小,人作为主体的地位被外在所决定,这就是所谓人的物化。这种物化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商品化。也就是人在市场环境下,也成为了被规定价值与价格的商品;原子化。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人的定位被固定化,仿佛机器上的一个元件。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越发冷淡、疏远,逐渐缺乏有机的沟通和联系;数字化。科技的进步使人转化成了抽象的数字,被一一编码后整合为体系,丧失了原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大众文化化。文化是随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产物,大众文化则是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而当人的思想被大众文化所统治,甚至丧失了对虚假性、商业化的信息的判断,那么人则丧失了思维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科技进步的冲击。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福祉,它为人类生活创造更多的舒适和便利。但是在享受科技进步成果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产生诸多困惑。网络信息化的生活正逐渐淹没过去自然安逸的生活方式,更多的个人信息泄露使人产生信息安全的担忧;生物科技发展使更多纯天然的东西被取代甚至消失;科技带来的机械化大生产,使更多地球资源濒临匮乏,生态环境的平衡性遭到破坏,尤其是先进的战争武器等,这些都成为了现代人生存忧虑的问题。
三、现代人解决自由困惑的途径
弗洛姆认为,要想既追求个体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一面,即个性化与自由,又不至于沉浸过度焦虑和孤独的困境中,那么只有建立积极且自由的生活状态才可以。这其中有两点要求:首先要带有爱心的工作。爱心就是要尊重自我和他人的个性与独立性的前提下,与他人融入社会的整体。在有爱心的前提下,人不再是为了迎合他人或占有他人,也不是被迫使执行工作,工作成为一种创造,而因为这种创造,人与外在世界实现了统一。其次,用爱心工作的本质是使人的个性得到体现,从而发挥人的潜能。因此,他提出现代社会需要为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从而使个体对生活产生积极性。
弗洛姆认为:一定是有这样一种状态存在,它积极自由,不阻碍人的自由发展,同时人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他们懂得批判但不会疑心重重,他们因真正的自由而不会感到孤独和忧虑,他们仍然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這种自由的实现方式来自个性的发挥,源于自我的实现。弗洛姆的这些观点,虽然具有理想化的一面,但也具有合理性。它的观点同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有很大一致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具体化。
[参考文献]
[1]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