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新闻跟帖已经成为一种新兴又普遍的新闻评论方式。网络新闻跟帖作为公众参与新闻事件讨论的主要途径,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跟帖;网络新闻;对抗性话语
2016年2月6日,一位名为“想说又说不出口”的网友发出了一条求助帖,她自称是一位家境殷实的上海女孩,不顾家人的劝阻跟随江西男友回家过年,结果在看到第一顿饭时就后悔了,并决定立即分手返回上海。此贴一发出就有许多网友评论、转发,事件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各大新闻网站也在2月10日之后陆续报道此事,甚至春节期间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霸屏,引起了从网络媒体到传统媒体的广泛热议。在跟帖中,网民们对城乡差距、地域歧视和青年人的婚恋观等方面问题进行激烈讨论。
虽然这风靡一时的网络事件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期间大量的评论跟帖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分析网络新闻跟帖现状。
一、什么是对抗性话语
网络事件的核心是话语。在网络事件中话语就是行动,就是武器。只要有主导性话语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对主导性话语进行反抗的某种替代性的话语形式,西方环境传播学者罗伯特·考克斯称其为“对抗性话语”。
英国学者约翰·道宁将这种“另类”的声音所建构的特殊空间称为“反话语空间”,他强调通过非主流、对抗性的话语途径来传递主流话语之外的一种“替代性的声音”,以此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一个属于特定阶层和群体的替代性话语空间。在互联网社会中,网民通过这种形式的对抗性话语一方面进行社会动员,吸引他人注意,动员他人参与,另一方面表达其社会诉求,在“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具体为对地域差距、城乡差距的不满和抗议。
对抗性话语具有如下四方面特点:
1、大多数隐含对立情绪的网络事件中对抗性话语里都有明显的对立双方:好人和坏人、百姓和权贵、穷人和富人、强者与弱者。在话语的对抗过程中,代表不同力量的人群被简单归类到非此即彼的阵营,这样的二元对立结构推动了事件的发展。
2、根据CNNIC的第40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大量网民的即时话语表达使网络新闻跟帖对抗性话语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特点。
3、网络新闻跟帖中的对抗性话语有情绪化的特征。许多网民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欲望,但往往不够理性。在不够了解事件的情况下武断的对事件定性,极易受别人的意见引导和煽动,往往伴随谩骂和嘲讽。
4、网络新闻跟帖中的对抗性话语往往极富张力,大量使用渲染性语言。同时这种诉诸感性的言论又能够引起其他网民的关注和转发,从而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
二、网络新闻跟帖中的对抗性话语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原本是一件普通的私人遭遇,甚至后来被披露是一件虚构事件,但是它跟过去多次发生的、触动到社会“痛点”的类似话题一样,已经发酵成为公共舆论事件,在网络上形成了城乡青年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骂战。“凤凰男”“孔雀女”“YP”等词更是被推上风口浪尖。
通过对跟帖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抗争性话语在不同类型跟帖中表现是不同的,如果按照话语对抗性的不同强度,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如下分类:
2.1转发、回应类
首先,事件发生伊始,网民们通过在新浪微博、天涯社区等社交媒体转发原贴,旨在引起广泛关注。“KDS宽带社”在转发帖子之后只是问“大家怎么看?”这一类跟帖重在引起关注,并没有过多发表观点,话语几乎没有对抗性。
在事件有“围观者”之后,网民们大都是在回应原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矛盾的真实性,主要是通过跟帖对发帖人表示理解,并参与到这个热门话题中去,炒热话题。
随后,出现了一些没有针对具体人和目标的隔空喊话,比如“每一个爱上或者爱过像我一样的男生的女生,你们都是勇敢的,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她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但是,爱上一个来自农村的男生,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种带有“鸡汤”性质的跟帖大多使用感性的文字表达,对事件的评价还停留在对当事人本身的描述,尚未延伸阐发。
此类转发、回应类跟帖目的鲜明,即通过这些跟帖使新闻得到了一次比一次高的关注度。它们往往出现在事件发生时,此时的对抗性话语尚处于蓄势阶段,以个人基本利益为主,使用引导性的语言,形成有利于己方的话语优势,争取更多群众参与。
2.2评判、评述类
在新闻的关注度达到顶峰时,来自不同媒体、个人的跟帖中开始对原贴揭示的社会现实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揭示,跟帖开始针锋相对。随着官方媒体和网络名人跟帖数量的增长,话语逐渐走向对立、对抗,原本深层次的矛盾表面化。
① 官方媒体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农村,说声爱你太沉重》“在春节期间连夜出走,总是与喜庆氛围格格不入,总是让人感到心痛。”并提出让“痛苦的刀刃就不会如此锋利,不至于将已经饱受身份迷失之苦的农村大学生,刺出醒目的伤疤”。将目光放在了农村问题上,并“接地气”的落脚在人数众多的农村大学生群体上,引起社会热议。
来自光明网的长帖评论《私域的爱情,公域的乡愁》“有木有真爱,当事人自己最清楚”、“上海女与农村男的结合,根本不成问题,幸福与不幸,都是个人的选择,也没有标准的答案。”则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了当代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上,意见则倾向于打破成见,自由选择幸福。
《法制晚报》则在跟帖评论中认为“一个年轻人,只要自己的生活态度积极,踏实肯干,还是能被社会承认的,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鼓励农村青年增长才干、展现才能,站稳脚跟。
《南方都市报》则表示:城市女和农村男故事背后的隐喻直言“这条鸿沟与贫困或者说经济水平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区别。”主题变成了经济差距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包括文化、思维和行为上的种种差距。endprint
同时“四川在线”认为“人为附加精神上的歧视,并试图将其合理化,这绝对是不公平的。”则将矛头指向了“上海女孩”的发帖行为和她的不当语言。
以上这些观点和评述将事件从个体层面引入道德价值判断的宏大社会叙事,同时对当事人的做法进行了评价,语言也更加理性和谨慎。
②网络名人
新闻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一些网络名人也纷纷跟帖表达意见,并逐渐形成意见阵营和群体。
比如持“支持姑娘”意见的代表:媒体人@王子多坦言“作为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现在在农村,今年还准备种红薯的男人来讲,是支持姑娘的”、专栏作家@连鹏表示“不是一路人勉强不得。”
持“批评姑娘”意见的:财经作家@苏小和“嫌弃别人穷,通常自己都穷。这位上海女生,字里行间满是算计冷漠,除了一身小市民庸俗气息,还有什么。”、媒体人@朱学东:“你可以逃,但逃还不忘践踏,其实还是猪油蒙了心……”、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恺同学:“最重要的还是教养。她的无修养,无家教的气质。”
通过这些跟帖内容可以发现,此时的跟帖话语呈现出感性宣泄的倾向,跟帖变成了道德法庭,评判变成了指责。
从这类评判、评述类的跟帖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旦二元对立局面产生,参与者的指向越清晰,事件中的话语表达方式越激烈。也是在这时候真正形成了对抗性话语。在“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的发酵过程中,还出现了将社会问题的对抗性通过话语形式转化为对观点和语言的对抗性,甚至转化为对话语行为人彼此之间对抗性的现象,此时的跟帖已经体现出情绪化的感性特征。
2.3网友投票和自由发言
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很快,话语的对抗无法调和,并以新媒体的特有方式演变为网友投票和自由发言。
@新浪厦门和@成都商报分别就此事发起了投票,从投票结果来看超过50%的网友认为长辈们说的门当户对很有道理,总体来看大多数网友都对上海女孩提出分手表示支持。光明网还发起了一条关于爱情与家庭背景的调查,结果有51%的网友认为恋爱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对方的家庭情况,但在选择爱情和家庭背景哪个更重要的时候,只有18%的网友认为家庭背景更重要。在參与投票的同时,网友们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观点,此时的网友在跟帖中越来越情绪化,具体表现在使用辱骂性词语和冷嘲热讽;态度鲜明且尖锐并具有煽动性。同时也有部分跟帖试图调整和规范当事人行为,此类跟帖常常使用劝告的口吻,试图以理服人。
话语作为人和人之间立场对立、情感对立的一个宣泄场景,我们可以发现,事件群体的划分越清晰,话语诉求表达更加一致,所以说群体内的跟帖内容具有天然的模仿性和延续性。人们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并非总是为了参与社会事务,有时仅仅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话语就会更加感性。比如上海网民、江西网民作为事件评论中的两个群体,他们的跟帖都有维护自己家乡形象的诉求,所以群体内部的每个个体所要表达的意见大致是趋同的。
三、总结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新闻跟帖发展迅速。网络新闻跟帖是网民表达意见和观点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政府了解舆情、民情的重要渠道。网民们在跟帖中各抒己见,互相辩论,形成的对抗性话语,越来越成为推动我国民生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婚姻与家境的关系,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的辩论,“孔雀女”与“凤凰男”的标签、时代的痛楚与个体的身份重建。各种讨论唇枪舌剑,正是这些对抗性话语反映出了当下中国社会复杂多元的价值图谱。
[参考文献]
[1]刘涛. 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1938-2007): 话语、权力与政治的解读视角[J]. 新闻大学,2009(4).
[2]约翰·道宁. 非主流的公共领域: 20世纪80年代英德反核声音的组织性传播[J]. 媒体、文化和社会, 1988(10).
[3]CNNIC. 第40次《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樊攀, 盖博铭. 官方话语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和新媒体民众的对抗性解读——以昆明安宁PX事件为例[J]. 东南传播, 2013(9).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