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西方节日差异及文化认同感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268
马涛兰

  摘 要:

  近些年西方節日在国内越来越受欢迎。例如不少学生热衷于圣诞节、万圣节,青年热衷于西方情人节。本文主要通过讨论中西方节日的差别和背后的原因来探讨文化认同感的意义。文化认同感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部分,即为软实力。因此,我们需了解西方节日是否对我国有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节日;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宗法血缘;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认同感

  近些年,对于西方节日在我国如此盛行的情形,我们一直难以下定论。有学者认为,过度热衷于西方的节日会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渐失去吸引力;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两者并不冲突,过西方的节日并不会让中国的传统节日失去其本质的意义,更不会使其失去传承的动力。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理论依据,但如果我们自身想对此种情况做出判断,就需要了解中西方节日的不同之处并对其进行解析。

  中国“中元节”及西方“万圣节”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一个节日称之为“鬼节”:中国中元节,西方万圣节。虽然都为鬼节,但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中国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为“七月半”、“鬼节”或者“亡人节”。传说在中元节这一天,阴曹地府会放出所有鬼魂,民间将在这一天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不少地方仍延续了烧纸钱的习俗,纸钱一般都烧很多,以便祖先在阴曹地府够花,也表达对亡人的思念之情。也有些人家会为孤魂野鬼烧纸钱,希望孤魂野鬼不与自家祖先争抢钱财。民间还流传着为祖先准备下酒菜的习俗。晚饭准备足够的下酒菜让祖先享用,表示对祖先的思念之情。其次,有些地方还流传着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一般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五颜六色的河灯,并在底座上放蜡烛。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上亡人的名讳。商家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传说大法船可将一切亡灵,超度到理想的彼岸世界。晚上,人们将一盏盏河灯放在河水中,让其顺水漂流。人们依据花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河灯在水中打旋,则认为亡魂让鬼魂给拖住了。如果河灯在水中沉没了,则认为亡魂得到了拯救,已经转世投胎了。如果河灯漂得很远或靠岸,则认为亡魂已经到达了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总之,放河灯也是为了祈福祝愿,希望亡人能在天国保佑人家一切顺风顺水。

  西方则有一个对应的节日,称之为万圣节,为每年阳历的10月31号。万圣节主要流行于北美地区、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新西兰。万圣节起源于一种恶作剧,大人会带着小孩去点了灯做了装饰的人家要一些糖果,讨糖的过程中,孩子只能站在门口不能进去主人的房屋。主人一般会给予小孩一些糖果和糕点。如果主人家不愿意给孩子糖果或糕点,这时孩子们就会捉弄这户人家。这也就是所谓的“trick or treat”。而各户人家或者商铺的装饰也是随主人的喜好。南瓜灯,鬼脸,黑蜘蛛,白衣鬼黑衣鬼都是人们喜欢的主题。出去讨糖的孩子们也会身着各色的诡异服装,主题也大都是这些。近些年来,也有孩子会身着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的服装,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造型都可。

  从以上的描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中国的中元节以祭祀祖先为主,气氛庄严肃穆,而西方的万圣节则以娱乐为主,气氛愉悦欢快。这与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孕育了很多宗教信仰,其中以道教和佛教最为鼎盛。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行为习惯。孔子在《论语》中提及“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在人们的思想里,“鬼”是一种邪恶的东西,人们应该远离它。人们不能拿鬼开玩笑,更不能装神弄鬼。而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在基督教的思想里,鬼并不是一种可怕的东西。生与死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规律。死并不可怕,并且鬼节更是一种可以用来庆祝的节日。此外中国一直以来就极为尊重宗法血缘的关系,认为血缘是传宗接代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为祖先焚烧纸钱,为祖先准备下酒菜。而西方人则没有祭祀祖先这一观念。西方人认为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身上找到生灵的替身,获得重生的机会。人们害怕亡魂来取走自己的生命,因此选择扮成鬼魂来吓走亡魂,这在最开始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但随着时间的延续,万圣节装扮的形式越开越开始向娱乐方向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别。西方较为注重个人主义,因此,他们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生存的权益。中国人却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以祭祀祖先为主,血液里渗透了宗族观念,希望祖先可以保佑阖家安康。

  尽管中西方节日存在着如此鲜明的差别,但现代社会的年青人仍然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我认为这与文化认同感有联系。

  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美国当代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学家。他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中国人在中元节祭祀自己的祖先,放花灯来表示自己对祖先的思念。“祖先”、“河灯”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对自己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感。西方国家在欢度万圣节的时候,仍然恪守基督教“生与死是一种常见的自然规律”的准则,仍然相信自己国家坚持的个人主义,这在宗教以及价值层面来说,依然是一种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的核心是对自己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环境下,坚持文化认同感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软实力”。

  近些年来,国内很多青年人开始欢度西方节日,例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年轻人的这种西方节日的欢度,更多的是一种新鲜感和从众心理,没有文化认同的意义。反而,在欢度西方节日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忘记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中元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也就是说,国人依然坚持着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感,这对于提升我国的综合软实力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功志,王春晖,慈丽妍.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 张承平, 万伟珊. 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