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异常行为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朋辈群体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其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家庭背景相似、理想信念一致、地位平等、群体内亚文化认同感强烈等特征,对青少年具有规范某些异常行为、弥补青少年内部关系需求缺位、削弱负面标签效应、养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的矫正作用。提升朋辈群体在青少年异常行为的矫正作用,要构建青少年朋辈教育的长效互助机制,重视群体内核心人物的作用,科学运用亚文化载体,虚实结合拓宽教育空间,以确保朋辈群体在青少年异常行为中矫正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朋辈群体;青少年异常行为;矫正作用;提升
青少年异常行为是指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1]青少年异常行为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形成与发展,不能简单地视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也不能片面地认为是在校园教育管理、社会环境等单一因素影响下造成的。准确地说,这一问题是由家庭教育、校园管理、社会环境、朋辈群体以及青少年自身等相互关联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维度下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朋辈群体对青少年异常行为具有重要的矫正作用。朋辈群体,又称同辈群体、同龄群体、同伴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自发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2]我们应该关注朋辈群体,重视其在青少年异常行为中的矫正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提升措施。
一、朋辈群体的主要特征
我国正处于急速转型的社会阶段,一些衍生的社会问题难以避免,青少年的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论题。当前,我国青少年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很不平衡,生理上趋于早熟,心理上却呈现晚熟的趋势;二是,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加快,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父辈积累的经验很难直接挪用于晚辈,导致代际代沟的出现;三是,社会-学校-家庭的传统三级教育管理结构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和模糊的针对性等不足之处。而青少年朋辈群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较为直接地影响着群体内成员的道德行为、价值标准和自我调节能力,是青少年言行的“坐标系”和“参照体”,是矫正青少年异常行为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1.家庭背景相似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萌芽或形成时期,家庭无疑对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差异,很大程度源于原生家庭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阶层不同,因而个体所拥有的价值观也会不同。拥有相似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父母综合素养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在交往过程中不易产生心理落差。因而,有着相似家庭背景的个体更容易形成朋辈关系。
2.人生理想大致相同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3]青少年时期是树立人生理想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个体人生理想的树立是社会大环境和“朋友圈”小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人生理想的树立离不开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鼓励和参照,因而群体成员的人生理想大方向是相似的,良好的朋辈关系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及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
3.群体内成员关系平等
青少年朋辈群体是个体自由选择结合的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单纯自然,通常是由共同的兴趣爱好所支撑的,无关性别、年龄、文化等因素,没有任何阶级属性,一律平等。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在交往过程中,朋辈群体交往极少带有强制的性质,它往往是在对个人的社交、安全、尊严、信任的满足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的。[4]
4.拥有独特的群体亚文化
朋辈群体拥有相似的价值观、人生目标、消费理念、审美观念乃至饮食偏好,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群体亚文化。由于是在自由、平等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亚文化群体,没有他人的强制安排,群体亚文化受众在很多时候表现出强烈的群体凝聚力和归属感,这种凝聚力和归属感是在以一种间接的、不间断的方式影响着群体成员。在群体成员自觉认同和遵循中,这种亚文化为青少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朋辈群体在青少年异常行为中的矫正作用
社会的急速变迁导致家长和青少年子女的发展步伐很难达到同步,社会的发展趋势又要求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更全面、更专业化、更复杂的教育。在这个教育过程中,青少年大多数的社交互动主要是在朋辈群体之间产生的,朋辈群体这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同时,朋辈群体交往也是青少年寻求自我成长参照、学习交往技巧和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青少年异常行为的矫正过程中不可或缺。
1.规范某些异常行为
青少年这一特殊的“轻熟”年龄阶段,心理层面处于发展阶段,内心渴望成熟但还不够成熟。此时的青少年往往想过早的行使成人的权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正确的行为引导,容易导致异常行为的产生。为了矫正青少年的异常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青少年自身的发展特点,充分尊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追求个性的特点,有意识地在青少年朋辈群体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青少年在朋辈群体中相互学习,及时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引导群体成员竭尽所能地给予青少年精神层面上的帮助,形成一种“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发行为,来实现群体内部的相互鼓励、优势互补、共同成长进步。同时,青少年正是在朋辈群体认可的亚文化中达到主体自律性的要求,找到正确的个体发展方向,从而在群体互感中达到矫正异常行为,完成自我认识、自我实现。
2.弥补青少年内部关系需求缺位
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的“四二一”家庭结构模式,日益成为我国最普遍的家庭结构。在这种家庭结构模式下,长辈对独生子女存在过多的溺爱。这种家庭结构的缺陷以及家庭教育方法的缺失都極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存在异常行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或者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不会或者不愿意去分享。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中,青少年物质层面极为丰富,但精神层面较为匮乏。没有一奶同胞,缺少同辈玩伴,独生子女性格偏内向,封闭意识较强,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从社会化的角度看,这种结构不利于独生子女学会分享、合作。朋辈群体可以弥补家庭结构中的失衡,缓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成员之间由于年龄相仿等因素容易形成一种自由、平等和相互信任的交往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能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给青少年搭建充分与同龄人交流合作的平台,提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与人交流的能力,加强合作精神,建立分享意识。endprint
3.削弱负面标签效应
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5]青少年异常行为的“标签”是与家长、教师对他们的失望值相匹配的,被标定为“坏孩子”、“后进生”、“叛逆少年”的学生,教师对他们丧失希望,基本上抱着“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全盘否定该类学生。由于思维反应的定型化,这类贴有负面标签的学生往往被排斥在教育过程和正常学生群体之外,成为“边缘群体”。负面标签还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被贴上负面标签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就是“坏孩子”,这就造成他们的问题更加恶化。朋辈群体内成员关系平等,交往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是个体自主选择结合而成的非正式群体。通过朋辈群体传递的更多是一种正性的、积极的、更容易接受的评价,减少青少年因标签化所带来的情绪困扰,有利于青少年放下心理包袱,解决心理障碍,重新认清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成员之间能够及时地掌握和理解彼此的思想动态,预防青少年将这些负面标签内化,从而诱导青少年产生异常行为。
4.养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对于青少年品德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衡量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要积极地养成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使青少年树立起敢于担当的精神,夯实理想信念之根。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可能造成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在逃避中产生人格障碍,导致偏差行为。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并不是光靠青少年个人就能确立的,也不是一举成功的,而是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和引导。朋辈群体利用同龄人天然的情感优势,在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过程中以同等的心态去感染对方,而不是传统的灌输性教育理念,这样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更容易被青少年认可从而自觉践行。朋辈成员利用共同的学习经历、共同的生活环境不间断地传递社会责任意识,不仅仅是培养青少年对自己、对家庭负责的意识,更是引领青少年担负起时代的重任,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三、提升朋辈群体矫正作用的路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代”。但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在社会转型的发展期无法调整心态,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出现了各种违纪、违德、病态、自毁等异常行为。对于这些异常行为,必须要重视起来,不能放任其自由发展。关注朋辈群体,重视其在青少年异常行为中的矫正作用,提出相应的提升措施,增强朋辈教育的实效性。
1.构建互助机制
对于存在异常行为的青少年,仅通过简单心理辅导和一些心理活动来矫正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学校、家庭、社区都开展了各种活动,但其落脚点最后还是集中于青少年自身。因此矫正青少年异常行为的工作重点是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进而通过青少年朋辈群体内的他助、互助与自助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挖掘青少年的自身潜力,充分激发青少年的主体作用,利用青少年之间积极的人际互动来达到矫正异常行为的目的。“助人者”和“被助者”的角色通常是对立统一的,即助人者和被助者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向对立面转化角色。这种互助机制的核心是心理互助,目的是达到“助人自助”。“助人者”和“被助者”的关系也是一种助益性关系,简而言之,通过朋辈群体内部的良性互动,不仅有助于对其他人产生良性影响,而且这种互助行为有助于整合为青少年主体意识中的自信心,进而逐步完善、净化和提升自身人格。
2.重视核心人物
群体核心人物是真实存在于青少年身边的,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号召力,而不是以“高大上”的标准所塑造的神秘人物,青少年在思想和行动上是真正信服核心人物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核心人物,将其引导成为正面能量的榜样,进而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使榜样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在朋辈群体内形成共振,深入人心,将榜样效应扩大为群体成员的自觉行为。朋辈群体中的榜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在群体中往往比“权利性影响力”作用大得多、持久得多。“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积极发挥身边核心人物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潜移默化地为朋辈群体成员带来正向激励与目标引导。核心人物是榜样的具体化、人格化与个性化,青少年通过效仿、吸收、内化榜样的精神,并外化为实际行动,就能够有效地带动个体正向积极的发展,从而达到群体成员共同进步的效果。
3.优化亚文化载体
青少年朋辈群体作为一个组织结构、价值体系都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交往方式、消费理念、价值标准,并在社会大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青少年朋辈群体特点之一就是群体亚文化认同感强烈,这种强烈的认同感表现在群体目标为个体所认同,个体自觉将群体的目标作为自己的个人目标,群体规范和价值观也为群体成员自觉认同和遵守,并且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信任。[6]青少年正是在朋辈群体亚文化中找到归属感,遵循群体公认的正确价值取向,从而在群体认同中达到矫正异常行为的作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种亚文化为青少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对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品德修养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健康的朋辈群体亚文化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认知。及时正确地引导朋辈群体亚文化,使之成为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引领青少年向着健康有益的方向成长。
4.拓宽教育空间
网络是青少年群体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青少年群体是使用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在高新技术渗透日常生活的今天,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社交互动、学习知识和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平台。网络新媒体为朋辈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一种新手段,搭建了一个新平台、一个新阵地,拓宽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的空间。网络具有便捷性和隐蔽性,有利于帮助青少年消除心理障碍、放下包袱,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另外,网络互动更具有交互性,更利于青少年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心理健康双向调节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构建青少年朋辈学习网,建立朋辈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互动交流区,定期报道宣传朋辈群体内的优秀事例,开展学业压力应对、情绪管理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使青少年思想情感得到交流,困难疑惑得到解决,更好地领悟教育内容,并内化为行动。
[参考文献]
[1] 李杰,林国健. 广西青少年异常行为与心理问题现状调查报告[J]. 广西教育,2012,(42):38-40.
[2] 朱培霞. 青少年同輩群体道德影响机制探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9):22-24+27.
[3] 陆小云. 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效果制约因素分析[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04):34-36+46.
[4] 杨海丽. 负面标签效应的心理机制及抵制策略[J]. 校园心理,2009,(02):102-103.
[5] 周丰.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精神文明建设[A]. .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4.
[6] 孙丽华. 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社会学分析[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26-27.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