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理论追求,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反杜林论》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进行分析批判,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平等观。我们应该准确理解无产阶级的平等观理论,并积极运用到我国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解决社会中涉及到的平等问题,总结经验为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作进一步的理论充实。
关键词:平等;消灭阶级;和谐社会
追求平等可以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中凸显出许多不平等现象,如何合理有效地保障公民享有平等,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先进,是国家和个人亟待解决的事情。回顾《反杜林论》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平等观的独特的论述,对指导解决社会中涉及到的平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思想
(一)《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关于平等观点的批判
1、对杜林研究平等的方法论的批判
杜林研究平等的方法就是:把每一类认识对象费解成它们的所谓最简单的要素,把同样简单的所谓不言而喻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然后再进一步运用这样得出的结论。社会生活领域内的问题也“应当以各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按公理来解决,就象对待数学上的简单……基本形式一样”。[1]
恩格斯批判杜林用唯心主义先验论来分析探讨平等观,从一开始杜林认为公理是先天存在的,他从观念或概念推论出现实,研究平等观的基础及方法就是不正确的,应该从现实社会关系出发,坚持唯物主义方法论。
2、对杜林“两个人完全平等”公理的批判
杜林在唯心主义先验论基础上,把社会采取上述方法也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认为最简单的社会至少由两个人组成,理所当然得出公理:“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2]
恩格斯指出,这观点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谈到平等问题,就简化成两个人的意志方面的完全平等,这是过度夸张,两个人一定会处在社会关系中,最终只能证明家长的平等,却也说明了家庭成员的不平等,平等里没有包括妇女等,而且两个意志完全平等的人其实根本不存在的,通过反驳证明了杜林有关平等的公理是站不住脚的。
3、对杜林“不平等起源于暴力”观点的批判
杜林认为不平等是绝对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他指出:“两个意志中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方竟然这样做了,并以暴力来实现他的要求,那就发生了不正义的情况。[3]
恩格斯对此观点进行批判,通过举例,认为如果使一方处于不能缺少另外一方的状态的方法来奴役,也就是说一方甘心依附于另一方的强大力量,这中间没有暴力,但是这种状态属于平等吗?更进一步说,恩格斯指出实际上是私有制产生了社会的不平等性,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根本不是暴力,而是经济,也就是谁在经济上占据有利地位,谁就能更享有平等的权利,而杜林则掩盖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济剥削。
4、对杜林“三个退却”的讽刺
杜林在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便会认识到自己理论的矛盾性,提出三个退却,一方面说两个人意志是完全平等的,却又说平等是有例外的,对于缺乏自我规定的意志来说,平等是无效的,这是退却之一;两人在道德上不平等,平等也就无从谈起,这是退却之二;精神上的不平等也足够排除完全平等理论,这是退却之三。
恩格斯对三个退却一一进行辛辣的讽刺,所谓的两个意志完全平等的人到了现实,现实存在的人在各方面的不平等使杜林的平等观自相矛盾,这极大地表现出杜林平等观的混乱性与虚伪性。
(二) 恩格斯的平等观内容
1、平等观的理论来源
任何理论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虚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论述到:“原始社会由于三大社会分工的产生所带来的经济上的不平等,由此人类在社会政治权利上的不平等也产生并迅速扩展起来。之后,人们对于平等的追求就未停止过。”可以看出,平等观念的产生由来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中。
第一,传统哲学家的平等观。平等观一词可以说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最早研究平等问题的是普罗泰戈拉,他关注于公民的政治权利,但这绝不包括奴隶以及其他城邦的公民,柏拉图则强调“正义即平等”的观点,在古希腊时期,强调自由人的平等,天赋人在各方面一律平等,推崇人的内在精神的平等,但受社会条件影响,等级制度统治终究不能避免,而后进入罗马帝国时代,打破等级,强调人与人之间区别在于能否运用自然法,古希腊-罗马时期自然观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平等观。
第二,中世纪思想家的平等观。继续强调人人平等,但更多的是在神学形式的基础上研究平等,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种观念为当时统治阶级统治人民提供了理论武器,而这种神学主义的平等观也显示出等级特权,并且缺乏理论实践的支持。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平等观。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人道主义的平等观,它不同于自然主义的平等观、神学主义平等观,把人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反对封建等级制度,随后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理论,但更多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平等观。
2、恩格斯平等观内容
首先,消灭阶级是平等观的实际内容。因为只要阶级存在,不平等现象就会存在,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不同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平等要求也各不相同,平等观具有严重的阶级性,消灭阶级这一点与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是截然不同的,反映出马克思主義平等观的本质。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具有古老的平等观,但只是在共同点所涉及的范围之内;在奴隶制社会中,只有自由民的平等,而奴隶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平等更是无从谈起;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特权、等级制的存在,消除了一切平等观念,但同时酝酿出一个新的阶级,市民等级作为现代平等要求的代表者,要求自由平等的贸易,便提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平等观,也就是“一旦社会的经济进步,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到日程上来,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获得更大的规模”。[4]要求废除封建等级特权,为工业、商业、还有农民要求平等权利,并且把这种宣扬的平等与自由宣称为人权,但是资产阶级的这种平等观是不彻底的,只是要求消灭封建阶级的阶级特权,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已,其实各阶级平等观的历史演变都是由本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利益所决定并影响的。而无产阶级平等观与资产阶级平等观上存在根本的区别:无产阶级的平等则是要消灭阶级本身。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5]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平等观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彻底消灭一切特权阶级、消灭阶级差别,而无产阶级也会随着资产阶级的消灭、人类平等的实现而消失其阶级属性,人变成真正自由平等的人。endprint
其次,平等应该从政治层面扩展到经济、社会多层面。
平等观其实可以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意识观念。但平等观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紧密联系,从分析原始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平等观的历程,由原始落后生产力到落后的小农经济,到后来的工厂手工业,再到大工厂经济,商品交换、自由贸易、经济快速发展等原因要求平等观念突破任何政治制度层面,扩展到经济层面,而经济方面的平等又催生了社会层面的平等,如人们实际享有的权利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 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必然性, 即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社会权利, 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 包括既得的权利和实现权利的形式”。[6]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抓住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是社会的、经济领域中实行。尤其是从法国资产阶级自大革命开始把公民的平等提到重要地位以来,法国无产阶级就针锋相对的提出社会的、经济的平等要求,这种平等成了法国无产阶级所持有的战斗口号。[7]他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的平等观阐释了本质要求,就是废除剥削,消除阶级对立,实现经济、政治平等,社会和谐。
最后,实现解放人类社会,迈向自由王国的目标是平等观的价值体现。
在平等观指导下,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已经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消除社会阶级,人从阶级统治下解放出来,权利转移到个人手中,也就是“将社会从国家的强制力下解放出来,是未来的无阶级社会的典型特征之一”。[8]社会不再具有政治性,国家也不再具有统治职能,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真正实现社会自治。
总之,恩格斯的平等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在他看来,平等观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永恒的真理,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内容,平等是具体的、现实的,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而不是抽象的、虚无的,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等。
二、恩格斯平等观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地位,为了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平等观在社会各方面的贯彻实施尤为重要。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与时俱进的,正确运用平等观的同时,要与我国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讨平等观的当代启示,具有现实意义。
(一)平等观要立足社会,贯穿经济、人文、政治各方面
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平等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反过来也能促进实现公平正义,平等的实现对实现和谐社会建设起重要作用,所以说,平等观的构建与实现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中,与我国社会建设政策相结合,同时在经济、人文、政治各方面有所体现。
1、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收入分配制度、劳动保障制度
无产阶级的平等观的实现是要通过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而如今我国社会主义正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状态下,平等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政治、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地实现。
(1)大力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物质技术基础,人类财富不断增长,让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人民才能充分享有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才有基础去享有平等。
(2)重视收入分配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快速发展的经济背后浮现出许多问题,如城乡差距加大、公民收入分配差距大、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这难免会激起人民对平等的强烈追求。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重要论断,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可以看出公平平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应该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分配秩序,促进机会平等,利用税收、法律、社会保障等各种手段加强国家的调节作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经济方面实现平等。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十七大报告中, 提出要“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创造机会公平, 整顿分配秩序;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多种方式社会保障基金,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努力实现教育的平等”。[9]注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让社会保障制度确立稳定性,建立监督機构,提高效率,在资金上,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来加大财力扶持。
2、人文方面,关注于人与人之间、教育文化方面的平等
(1)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只有人与人实现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权利平等、实现了自我尊严,才能为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稳定的力量。但是社会中出现太多像“小悦悦”、“药家鑫”等触目惊心的事件,反映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丧失、风气败坏等现状,我认为很大原因是平等观没有贯彻到每个人的意识中,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只有把发展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之上,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相互帮助,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2)文化教育方面,教育机会均等是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基础。当代社会的竞争更是一种文化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想要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育高水平人才是基础,这就需要把平等观念渗透到教育领域中,积极改善农村等偏远地区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取消歧视政策,建立弱势群体资助体系,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真正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为社会公平奠定基础。endprint
3、政治方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考察政治文明的一个因素。我国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代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一国两制”制度所组成。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这一制度体系体现了政治文明,应该继续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保证公民政治参与权利的平等。
(二)运用平等观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同等重要
探讨完平等观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的重要意义,有观点认为这样对构建和谐社会来说已经比较全面,但我认为平等观在人与自然的运用上同等重要。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自然环境、生态资源是我们实现发展不可或缺的,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提到很重要的日程上。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人们过分依赖自然界,对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进行了过度的消耗,同时对空气、海洋、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结果是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人与自然失去和谐,生态危机严重。引发这种后果是人类没有正确认识自然界,没有平等对待自然界而导致的。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然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科学地改造自然,降低消耗,提高效率,杜绝传统经济中的对资源的不合理消耗,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努力的保护自然,运用科学技术修复自然界所遭受的破坏,树立保护自然也是发展的重要内容的理念,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要平等。
三、结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公平正义作为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平等观的贯彻运用对实现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目标,又是我们不断进行探索的过程,正确理解恩格斯的平等观,并结合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趋势、特点,发挥平等的现实意义,将人的平等从政治扩展到经济、社会各层面,终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每一位中国人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1.
[3]马恩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8.
[4]马恩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5.
[5]马恩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6.
[6]宋希仁.论社会平等和公民平等——解读《反杜林论》的社会伦理学[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2,(6):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
[8]王宏伟. 《反杜林论》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4): 6.
[9]李西、廖薇.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探析——读《反杜林论》有感[J].传承,2008,(9):23.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委党校,山东 泰安 271000)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