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和而不同”的尚和原则、“执中知权”的权变原则等特征。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道路,已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此,作为儒家文化核心之一的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当代社会建设中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当代价值
考古学家苏秉琦说:“中国是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启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的渗透,强烈的冲击着这个古老的民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切合时代精神的民族优秀价值观缺失和主流文化引导的乏力使人们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包容达到了无原则的地步,只要满足人们的需要,不管是低俗的还是高尚的文化都有其生存的土壤,文化正在成为一种大众产品被人们疯狂的消费着,当人们在享受文化这种繁荣的时候,我们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精神追求的意义和价值不断被贬低,甚至在大多数国人的眼中都认为,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腐朽、落后的代名词。事实证明,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和背叛意味着文化发展的断裂,意味着文化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同时也预示着两者的对话。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仍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杜维明先生曾说过的:“儒家传统是人类精神文明之一,像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一样,也许能为解决当前人类的困境提供一些精神资源。”孔子的“中庸”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便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孔子“中庸”思想的释义
“中庸”思想起源甚古。相传早在氏族社会,帝啻便“溉执中而遍天下”。尧舜时代,又有所谓“允执厥中”的说法。成书于殷周之际的《周易》一书,更是鲜明的体现了尚“中”的倾向。春秋之际,孔子从前人论述的“尚中”、“尚和”的哲理中,吸取思想营养,首次提出了“中庸”之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庸也》)“庸”,本来具有变更、改革之义,但在这里对“中”起修饰作用,不能只是一般的“变更”、“改革”而是使“中”能够根据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主动向最好的方面“变更”、“改革”,使“中”的哲理显得更透彻,更具体,更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孔子言论中的“中庸”,主要阐明这样的观点:
1、“中庸”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可见,在孔子看来“中庸”作为一种最高尚的道德,只有圣人才具备这种道德人格,或者说具备了这样道德人格就能成为圣人。孔子说“君子依乎中庸,也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礼记·中庸》)也就是说“君子处事依据中庸之道,远离世俗不被世人赏识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2、“中庸”是为政者实行最佳的惠民政策
孔子认为古代的圣明帝王,都是因为“执中”而兴盛。“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另外,孔子还多次讲到古代帝王应遵行“执中”之道而深受人民爱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礼记·中庸》)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3、“中庸”之道的坚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可见,坚守中庸之道是一项多么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气,更要有坚定地道德意志和理性的政治智慧,才能真正的做到中庸。另外,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庸之道的推行遇到许多障碍,孔子曾多次哀叹:“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礼记·中庸》)又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尚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礼记·中庸》)
诚然,孔子“中庸”思想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中庸”思想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它不仅能作为一个国家的思想指导,同时也能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二、孔子“中庸”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毛泽东同志说过:“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大范畴,值得好好解释一番。” 可以说,“中庸”思想不只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更是治国安邦之道,它对当代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提倡“中庸”思想有利于寻求和谐、科学的当代社会发展之路
和谐社会绝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相反,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沖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致均衡、公正的社会。而作为“中庸”思想,它要求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达到事物的平衡与稳定,对于我们和谐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具有这样的指导意义。
1、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我们应以“和”为起点,不是消灭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所有矛盾,而是正确把握最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用“和”的原则化解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从而在矛盾和对立中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社会资源。同时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制定大政方针的时候针对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区域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把握分寸,无过无不及,以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
在建国后,我党曾犯过“左”“右”的错误,邓小平同志指出:“右”会葬送社会主义,“左”同样也会葬送社会主义。而我们党所犯的“左”“右”错误,归结起来都可以说是没有把握好“中”。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虽然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保持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效益,但其发展速度也要“适中”,速度低了不行,高了也不行,快是有条件的,要讲效益,讲质量;快是有区别,各地发展速度可以有所不同,要做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微观活力与宏观控制的统一以及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的统一,另外,我们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把握好政治文化建设,不能急功冒进,也不能停步不前,所以,“中庸”的适度原则给我们保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endprint
3、天人合一,共同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思想的内在追求,是中庸所要达到的理想社会和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既不能走西方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两极性道路,也不能放弃发展经济,而是应该寻求一条經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中庸之道”,即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真正实现天人合一,共同发展。可见,作为中庸思想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理念所具有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即对于维护现代人类所处的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具有的现实道德意义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提倡“中庸”思想能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国外环境
1、政治上,我们需要“执中知权”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但同时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沟通的有力桥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的迅速崛起曾经引起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恐慌,尽管我们宣称:中国永不称霸。然而,“中国威胁论”仍在世界舞台上盛行。那么,在这个复杂动荡的国际环境下,中国要和平崛起,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就需要用“和而不同”的原则来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不仅要合乎时宜地去协调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要随机变通处理好中国在国际局势中的影响。
2、经济上,我们需要“合作共赢”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市场一体化格局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经济合作也需要中国的推动,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们要本着中庸“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的要求,在树立全球竞争意识时,不能单纯的考虑经济效益,而应该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把发展调控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内。另外,不能以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本国的效益,而是在不造成别国利益损失的基础上,实现与他国的合作共赢。
3、文化上,我们需要“求同存异”
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国父甘地有句名言:“我希望各地之风都尽情的吹到我的国家,但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在世界多元文化得到空前交流和联系的今天,不无启发。我们都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份子,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社会。我们应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未来的文化的侵入,但同时要以“和而不同”的原则来保存我们文化的“根”。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努力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做到适度地跟随我们时代的潮流,而不是坚定地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用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武装我们自己的头脑,用时代的精神理念推动我们的行为,让自己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个人,真正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然,“中庸”思想作为一定时代的产物,必然有其历史的局限。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幻想社会各阶级“各安其分,各得其所”,“子取其中”,希望在和平中损益,害怕革命性的变革,这样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只过分强调矛盾的统一、调和,保持中立稳定而忽略了矛盾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对事物的自我否定,妨碍了发展的飞跃。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对于“中庸”思想积极的一面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不断进行重新阐释、重新发掘、重新利用,以便其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全面发展,另外一方面也要剔除其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
中国的今天作为昨天的延续和承接明天的起点,我们当代人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才能展望更美好的未来。“中庸”思想作为影响中国数千年甚至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学说,只有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而消灭其负面影响,中国思想的精髓才能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云南 大理 671003)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