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宣发于外而生育、长养万物。此时,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而旺盛,宣发于外,此谓“夏长”。暑、湿是夏季之主气。暑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因夏季雨水较多,湿热交蒸,相伴为病,易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因此夏季易疲劳乏力、汗出、食欲下降,严重者患中暑、腹泻、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夏季养生应顺应夏季阳气生长旺盛的变化,做到心静自然凉、预防中暑、饮食宜清淡,谨防形寒饮冷,充分调节自身阳气,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夏季养生;冬病夏治;三伏贴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关于夏季养生的描述。阳气是人之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易外越,故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夏季天地气交,阳长阴消达到顶点,人们应该充分重视夏季养生,重视阴阳平衡,合理的利用自然界阳热之势调补身体。
一、饮食养生
“食补为先,少苦多辛,粥为先”为夏季饮食养生总的原则。《摄生消息论》[1]:“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心,当夏饮食之味,以减苦增辛以养肺”,所以夏季的饮食当减少苦味,如人参、苍术等,增加辛味来滋润肺,如:生姜、香薷等。夏日高温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有些身体柔弱之人,会出现“苦夏”症状,表现为胃口不开、无精打采、心胸烦闷。有时,为了对付高温,人们往往会贪食寒凉,导致脾胃受伤。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夏季高温,体内热量难以发散,胃肠温度升高,当食凉骤冷,就会导致胃肠痉挛,导致腹痛。俗语云:“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是夏季养生一宝,其味辛,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化痰之效,过食寒凉,易伤肺胃,姜可发散肺胃寒气而温养使其功能恢复正常。
夏季宜食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羹汤,少吃煎炸油腻、辛辣的食品,坚持以“清”为主,多吃蔬菜、瘦肉以及时令水果以减轻胃肠负担。唐代孙思邈提倡“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中医认为湿为夏之主气.故夏季湿气盛,而脾喜燥恶湿.湿邪困脾.阻碍脾消化,影响其吸收营养物质,所以夏季补养还需健脾利湿。药粥食疗既可健脾开胃,又可补充因汗出较多而丢失的水分,以保持机体平衡。常见的粥有:①丝瓜粥:丝瓜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暑,凉血解毒之功效;②芦根粥:芦根有清热除烦,生津止呕之功效,此粥适用于暑热烦躁口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等人群;③西瓜翠衣粥:此粥有生津止渴.解热除烦之功效;此外还有绿豆粥、荷叶粥等。
二、起居养生
“晚起早睡兼午休”。古人认为夏季应“夜卧早起”以顺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阳气升发的特點。立夏之后,天黑得晚,亮得早,人们睡眠时间相对推迟,起床时间相对提前,容易造成睡眠时间相对不足,因此起居要顺应节气变化,入睡可不必过早,黎明即起,即使夜寐不佳也不要懒床,中午可小睡片刻或闭目养神,半小时到一小时内为最优。夏季人体多汗,“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消耗体力,心气易损,易疲劳,午饭后消化道供血充足而大脑供血相对较少,所以午后人们总是昏昏欲睡,加之晚睡导致睡眠不足,因此要逐渐增加午休时间,消除疲劳,以防“夏打盹”。
三、情志养生
“心应夏气,夏当静心,使志无怒”。《医学源流论》[2]:“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因此夏季要“静养勿躁”,保持心情平和愉悦。《黄帝内经》认为养生者不应在夏季发怒,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黄帝内经》认为“肝在志为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愤怒时肝气亢盛,而“五脏受气与其所生”(《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于是属火的心气也会随着属木的肝气而充盛。这样会使通于夏气的心气太过,《素问·玉脏真机论篇》曰:“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所以不宜发怒。二是《黄帝内经》认为中医治疗当“用热远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因此养生者在高温之夏季应避免进行使体温升高的活动,而发怒时,会使体温明显升高,所以夏季不宜动怒。正如古代养生家嵇康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这就是“心静自然凉”。有条件时宜外出旅游,避夏消暑等以调摄情志。还可以食用百合、莲子、银耳等一些清心安神的药膳,也可以适当消遣放松,在大自然中开阔心胸,或练习绘画书法怡情养性。
四、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是采用运动方式达到养生防病目的的理论与方法。夏季阳气充盛,提倡户外活动,要多与大自然亲近,但运动不可过于剧烈,以防大汗损伤心阴,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同时应避开正午日头最毒的时刻,以早上阳气初升,气候凉爽的时候为佳,以八段锦、太极拳等刚柔相济、动静有度、起伏有致的活动为主,身端形正不偏倚,正气存于内而风邪不可侵犯,可谓夏季最佳的养生运动。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也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中医认为,“百病皆从寒起”,因此夏季是一年中养护阳气的最好的时机,运动则是养护生发阳气的最好方式,所谓“春夏养阳”
即是如此。养护阳气忌贪凉饮冷,防止生冷寒凉之品损伤脾胃阳气,也要避免骤然受凉或运动后冷水淋浴,女性生理期尤要禁忌寒凉,防止着装过于清凉,如有脾胃寒凉或小腹冷痛,可适度服用辛温之品如生姜红糖。《黄帝内经》云:“动则生阳”,多做户外运动,多晒晨起之阳,吸取天地大自然的阳气。
五、冬病夏治,欢喜过冬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 “春夏养阳”、“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痹症、体虚易感、阳虚阴寒内盛证,对其进行提前干预,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如,中药穴位贴敷: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中医特色疗法——“三伏贴”就是夏季养生防病的最好实践。从小暑到立秋,人称“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此时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毛孔张开,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而且这时候天地间阳气最足,能够帮助身体排出囤积的寒。三伏的当天及前后一天进行伏贴或灸疗最为合适,适用于:①各种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肠胃炎等;②寒性体质,如冬季易感受冻疮的人群;③慢性痛症,如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女性痛经等。此法不适合心脏疾病、妊娠及月经期妇女、急性病症等。当然,必须根据个人体质,在医生的专业指导建议下方可进行施针等治疗活动。
总而言之,中医时令养生已经被广泛用于生活和社会,人们应该依据天人相应理论,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特色,合理养生,补养阳气,至于如何“养”,人们应该在古籍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多善权变,灵活运用,只有这样,中医养生理论[3]才能得到更充分的认证,思想才能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丘处机.摄生消息论.钱超尘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135.
[2]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刘洋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8.
[3] 和中浚,江玉.中医养生方法的归类及其内涵和特色[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3):453.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