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控制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国家强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与此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以法律、网络、资源方面理论为视角,针对社区养老存在的困境和问题,通过公益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引入和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本,构建公益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养老这一创新模式,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养老;社会资本;公益组织
一、综述
(一)社区养老研究综述
在我国,传统社区养老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强调家庭养老的淡化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辅助的社区养老、强调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需要多方面的网络支持,政府、社区机构以及社居民们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必不可少,其出现、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所以,本文就从法律、网络、资源这些方面切入分析社区养老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资本研究综述
从法律、网络、资源视角来分析中国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构建一个社会关系网络。朗友兴认为社会资本对于建设和谐社区具有重大意义,魏永军、邓玉函认为社区建设是构建非亲缘性社会网络的理想路径。满婧认为,公益组织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类需要,有助于政事分离,同时能促进就业,有相当的维稳作用。兰华、付爱兰等从组织的角度分析了公益组织在个体、组织、共同体这些社会资本形成中的特点以及作用,他们认为公益组织的十字向沟通为社会资本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作为个人和政府之间的第三方,公益组织既可以维持社会稳定又可以使社会顺利地变迁和发展。
二、城市社区养老社会资本缺失的现状
社会资本能够有效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构建,然而我国城市社区的社会资本呈现总体缺失格局,可以从三个层面得以体现:
(一)法律层面——法律规则尚未细化
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养老已进入全面法制轨道,公益组织作为一个主体成熟参与到社区养老中。健全的法律规范能够保障公益组织在参与社区养老时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同时强化双方的法律权责和法律意识。在我国,社区养老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对诸多细节的规定尚显模糊,如服务的对象范围、形式、内容以及标准,由谁来约束和制约等都上午明确的规定,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二)网络层面——多元主体基础薄弱
社会资本在社会网络的多元主体行为当中产生,而我国建国后,各级行政组织长期替代了自组织社会的功能,一元格局下多元主体失去了发展空间;改革开放至今单位体制逐渐被取代,原本单位的社会职能一部分转移到了社区与公益组织。然而由于信任不足、习惯难以扭转等原因,居民与公益组织的联系不高,多元主体事实上行动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
(三)资源层面——社会主体资源缺乏
抛开历史原因来看,目前公益组织和社区等主体的发展空间依然有限。首先,养老服务提供者资金来源单一,我国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持大都来自政府,其他渠道来源闭塞;其次,养老服务提供者缺乏专业性与稳定性,由于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待遇不高,而且照顾老人需要巨大的工作量和耐心,对就业人群的吸引力不大,也难以维持较稳定的服务提供;最后,公益组织管理模式较为僵化,部门主管使得资源共享存在壁垒,部门主管下的非盈利组织难以整合所需资源。
三、公益组织参与城市社区养老的具体思路
公益组织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取决及政府支持与社会选择,公益组织自身应在社区养老领域的探索中摸索社区养老效率效果的提升之道,从而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减轻政府压力,消除社会疑虑,获得政府和社会的信任从而得到更多支持。
(一)法律层面
1. 完善法律法规,为公益组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我国关于公益组织的法规比较少并且出台的也比较晚,目前只有《民非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较粗略地作出了部分界定且可执行性较差,因此制定一部具有可操作性的公益組织法规十分必要。这部法律应明确界定公益组织的性质、范围、成立条件、运行机制等,清楚阐释公益组织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加强其三者的合作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步:首先,给予公益组织一定范围且足够的权力,通过法定程序选定主要管理者,赋予其一定的管理权进行机构内部的管理活动;其次,资金渠道的拓宽。根据公平原则,对公益组织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国外的政府采购、资金补贴等购买服务方式。
2.跟进配套措施,为公益组织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政府需要让渡一部分管理职能权力给公益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自治作用。其次,完善税收制度,将公益组织的税收纳入到整个税收系统中去,打破坚硬的成本壁垒,从而鼓励使其更好地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最后,在对服务工作的吸引力和留人方面,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如增加员工培训、提高薪酬福利、全面覆盖各项保险等。
3.建立监督机制,建立自律审查和社会监督机制
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道德宣传,将公益组织的使命融入到组织的各个活动中去,在组员心中内化为一种准则,激发成员的热情形成良好风气。社会监督的主体是非国家机关,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经验,建立专业系统的社会监督机构,负责监督、检查、评价和透明化公益组织的运作状况,公开资金的收入和流出,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设立考评标准,并向社会公众公布考评结果,使得运行更为高效。
(二)网络层面
1. 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提升社会认同度
利用各种传媒平台进行宣传,使人们对公益组织有深入的认识,提高社会认同感;加大海外市场的宣传力度,提升全球认同和国际合作机遇,使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参与到此类活动中来。
2. 建立财务、信息双公开制度,提升社会信任度
应当建立透明的财务公开制度,对于资金的来源和用处,做好每一笔记录,定期在其网站和公告栏公示,赢得公众的信任;在微信或官方网站上进行信息公开,在完成活动后即使反馈活动进程和全貌,做到组织的有规划有内容能实现。
(三)资源层面
1.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方式
公益组织首先得明确自身的位置及其特点。第一,需要与政府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政府评估并进行购买公益组织所提供的优质服务,使其有序地政府资金支持;第二,整合社会各界资源,通过募捐和与公益组织合作的方式增加社会慈善金积累;第三,提供部分有偿服务,这部分收入并非盈利性收入而是为了使得公益组织正常运行和发展,同时保证服务持续性;第四,向运行得较好的国际公益组织学习,寻求国际组织,包括一些他国政府、基金会和公益组织的拨款。
2.打造具有专业性的团队
专业性的人才队伍要求社区的管理者以及志愿者兼具知识素养和崇高的志愿者精神,方能对公益组织进行全面高效的管理,使其功效最大化发挥,并保证服务的高性价比。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社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和使用机制,同时要设定好激励机制以留住人才;其次,对社区工作从业者开展定期培训,通过考试等方式确定职业资格;此外,也应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科普一般的为老服务和社工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社区养老志愿服务。
3.加强社工专业学科建设
社工专业在我国高校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为老服务的专业性教育涉及更少,与英美日甚至台湾香港相比差距很大,观念也相对落后,学生毕业后从业难以与专业对接。由于这一原因,社会对于社工专业认同也还未跟上实际需求,实习和职业无法对接,导致社工人才的匮乏及流失。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社工人才规划,将公益组织中提供为老服务的专业化人才纳入到规划中,并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和激励政策。建立从理论支持、学科引导到队伍建设的全面资源支持,有力支撑公益组织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惠斌.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7-113.
[2]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经济,2010(5) :40-41.
(作者单位:包头市第九中学,内蒙古 包头 014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