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窦娥的爱情观

时间:2023/11/9 作者: 山东青年 热度: 14894
赵西芝?オ?

  摘要:《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我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经典作品。这是一出引起人们强烈震撼和强烈共鸣的社会悲剧。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悲剧女性形象。许多学者对于窦娥这一形象多注重对其悲剧因素和反抗精神的探讨和分析,而很少涉及她的爱情观。那么,千古奇冤的第一女子窦娥的情爱观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在贞操观、自尊自爱、来世观念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述,试图呈现窦娥的爱情观念,以期给分析造成她的悲剧性因素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窦娥;爱情观;贞操;自尊自爱

  关汉卿的《窦娥冤》已成为千古名作,对于窦娥的研究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和层次。《窦娥冤》中的窦娥坚信“烈女不嫁二夫”这个真理,这样的婚姻观也是关汉卿婚姻观在作品中的反映。窦娥在反思妇女命运时,又对这样的婚姻观产生了些许怀疑。《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既善良又刚强,既自信又困惑的充满矛盾的统一体。她对婚姻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既坚信“烈女不嫁二夫”是不易的真理,又对这样的“真理”萌生了朦胧的或不自觉的怀疑,这一点在《竇娥冤》的研究中很容易被忽略。现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窦娥的情爱观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贞操观

  窦娥作为一个年轻的寡妇,把“烈女不嫁二夫”作为她的人生信条。可以说,她这种婚姻观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窦娥自小受腐儒父亲‘三从四德之类的教育, 早已经将没有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规条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认命自甘, 对环境逆来顺受。”[1]然而支持窦娥从逆来顺受的性格中摆脱出来, 越来越显示出刚烈的一面的,也同样是来自于窦娥从小以来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女子的贞操胜过一切,甚至生命,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后庭花》曲言:“遇时辰我替你忧, 拜家堂我替你愁。梳着个霜雪般白髻, 怎戴那销金锦盖头?怪不得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 新夫妻两意投,,枉把人笑破口。”[2]这是剧情展开时, 窦娥抗争性的第一次表现。窦娥反对张驴儿及其父亲对婆婆和自己的强迫,她的贞操观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这时, 窦娥并没有看见他们,张驴儿父子在门外,她连张驴儿父子长得什么样都不知道,就立即反对。窦娥反对婚事,并不是简单的因为对方的泼皮身份和无赖态度,也不是因为张驴儿的外貌有不堪入目之处,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从一而终! 第一折最后一只曲子《赚煞》里窦娥还兀自强调: “怕没的贞心儿自守。”[3]作为一位守寡三年的二十岁年轻寡妇,就没有对异性的一点好奇,没有对男女情爱的一点暗自向往,没有因为陌生男性的突然闯入而掀起性爱情感方面的波澜;能够如此心如止水、毫不犹豫地拒绝一次婚事,可见泯灭人性的封建贞操观已经融入窦娥的血液,成为她的第二生命。窦娥是被封建贞操观毒害至深的受害者形象,她对爱情已经麻木到无自我意识了。在第二折中窦娥表白说:“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 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 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 可悲! 可耻! 妇人家直恁得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百步相随。”[4]《梁州第七》如此冥顽不化的贞节观,酿成窦娥与张驴儿的矛盾剧烈冲突。当张驴儿无意中药死父亲,嫁祸窦娥,借此威逼窦娥成亲时,窦娥坚称“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5]( 《阁尾》) ,因此不惜到堂相见。后来被毒打的窦娥仍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竟然认为是婆婆改嫁引起的。她又以自身的悲惨遭遇告诫世人千万不要改嫁:“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 《骂玉郎》) 。窦娥的悲剧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她自己对封建贞操观的盲目信奉和遵守。

  在元代有很多寡妇。《元典章校补》云:江南一带“亡夫不嫁者,绝无有也。”关汉卿笔下除了窦娥再嫁,在他的《望江亭中秋切鲙旦》中也写到寡妇再嫁的问题。作品中女主公谭记儿也是一个寡妇,并且和窦娥一样面临着改嫁问题,坏男人对她们虎视眈眈。谭记儿的命运比窦娥好很多,最终和一个男白士中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了美满的婚姻。因为谭记儿并没有被僵化的贞操观束缚,所以有好的结局,窦娥的悲惨结局主要来自于她对封建贞操观的盲目信奉和崇拜。

  二、爱情要自尊自爱

  窦娥安于礼教规范下的命运安排,即使青年守寡,也只是一心侍奉婆婆,平静度日。张驴儿的出现,打破了她作为节妇终老一生的念头。但是这也仅仅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的结果。【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6]【油葫芦】:“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愁,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得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妇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瞅?”[7]窦娥也是有七情六欲刚刚二十岁的女人,也是渴望爱情和婚姻的。然而没有等来给她依靠和温暖的男人,等来的却是给窦娥带来无穷悲伤和痛苦的张驴儿。窦娥的内心并不排斥男人,而是张驴儿父子做事的方式方法太粗糙。他们把窦娥婆媳当作自己泄欲的工具,再加上张驴儿父子的无赖行径,使窦娥产生反感和厌恶。当张驴儿误杀其父后,曾这样威胁蔡婆婆:“你教窦娥随顺了我,叫我三声‘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8]这样的话哪里是一个正人君子所能说出口的,彻彻底底的流氓嘴脸。正是由于张驴儿狗急跳墙式的威逼,激起柔弱窦娥的誓死反抗。当张驴儿问窦娥要官休还是私休时,窦娥毅然决绝的说官休,显示出她自尊自爱的烈女风范。窦娥之所以这么做其是为了真正纯洁的爱情,同时也是为了身为女人的自尊而战。一个封建的弱女子能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不惜一切代价,是难能可贵的。元代黑暗的统治秩序下,窦娥最终没能取得胜利被砍头示众,但是窦娥为爱情、为尊严所进行的勇敢斗争精神值得赞扬和学习。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窦娥所有的反抗,都是在社会逼迫之下发生的,而她的反抗,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把自己推入了悲剧的深渊,这充分证明了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蒙昧和自我力量的薄弱以及当时社会吏治之黑暗、传统势力之强大。”[9]另一侧面也可看出在元代女性维护自身尊严是何等艰难,代价是何等沉重。endprint

  三、妄求来世幸福

  “窦娥是个封建道德的虔诚信奉者,她的信条一是贞节,二是孝道。”[10]窦娥对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深信不疑,小小年纪就被卖到蔡家,守寡三年体验的人间冷暖,她认为这是因为前生烧了断头香的缘故。窦娥对主宰人间生老病死的命运之神有莫名的畏惧:“莫不是八字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世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自甘命苦,守孝励节,寡居三年的痛苦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食之若饴般打发着寂寥的时光,为了盼得来世转运。她反对蔡婆婆改嫁张驴儿父亲,主要是不同意“张郎妇去做李郎妻”,她自己不嫁张驴儿,所持理由也是“一马不备二鞍,好女不嫁二男”。其实这个拒嫁理由对窦娥而言不是很完整、很充分的,还有一个因素對窦娥的拒嫁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那就是窦娥认为自己的美满婚姻,真挚爱情在当世是无处寻觅的,而只能祈求于来世。窦娥在二十岁时对自己的短暂而又悲惨的人生历程进行了一次系统回顾, 认为自己命运多舛的原因只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进而又针对自己多灾多难的人生找到一个自我解决的办法:“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 我言词须应口。”“毫无疑问,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中长大的窦娥的思想会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的印记。她荒唐地把自己人生苦难的根源归因于命运,在自我整体性迷失的时代不可能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意识。 因此也只可能在痛苦的生活中努力地自我检讨。更谨慎地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而把渺茫的希望寄托在来世。”[11]可以很肯定的说,窦娥的这种迷信的来世观念深深影响了她的情爱观,并且使她对现世婚姻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

  在《窦娥冤》中, 蔡婆对于寡妇再嫁这个问题也并不是持完全的反对态度,她的反抗仅仅是窦娥面前的一个参照物。蔡婆劝说窦娥改嫁其实是一种生活实用思想, 在她看来两个家庭合并的结果也可以接受;而窦娥的拒绝也只能说明她具有鲜明的守贞意识。需要指出的是, “窦娥产生这种意识的根源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传统的妇道文化, 而是她对自己美好愿望的强烈企盼与固守” ( 尽管这种思想也同样来自于传统文化)[12]。窦娥在改嫁这件事上能够违背她一向信奉的封建孝道而不惜与婆婆产生激烈的冲突无不是为了在捍卫自己的利益,即:自己来世的幸福。此时的窦娥心怀的爱情理想只存在于她那虚幻的来世观念中,而对于现世情爱的追求则消失得不见踪影。

  四、结语

  总之,窦娥的情爱观看似很鲜明,其实又是十分矛盾的。窦娥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特别年轻的女人并不是不对爱情、婚姻抱有幻想。窦娥自己也十分厌恶孤灯对清影的寡妇生活,梦想着能和一个心爱的人恩恩爱爱、比翼双飞。但是其作为封建社会的下层女子,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又不得不遵守和信/奉那僵化的封建贞操观,她坚决反对寡妇再嫁。窦娥的爱情观又是自立自强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但是张驴儿的行为打破了她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贞。张窦娥深恶痛绝的驴儿无赖、强迫的婚姻观。窦娥拒绝、反抗这种无爱的不自主的婚姻。窦娥有一种消极的爱情、婚姻观,她认为现世的爱情、婚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只能把自己渴望的爱情和婚姻寄托于来世。窦娥的来世观和宿命观对她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窦娥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有了朦胧的女性意识:自尊自爱、自我意识。但她的女性意识又是模棱两可的,但却打上了鲜明的进步性的时代性印记。

  [参考文献]

  [1]《封建礼教执行者的典范——窦娥形象分析》 刘忠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4月第十卷第二期.

  [2][3][4][5][6][7][8] 王季思 董上德 《元曲精选》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9]《从<窦娥冤>看传统礼教下的女性命运》 刘莲英 中国教师 2008年2月.

  [10]《对传统伦理和全贞全孝的推崇与彰显》 高进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7月第28卷第7期.

  [11][12]《论关剧中卑微女性的人性觉醒——以<窦娥冤>为例》 刘凯峰 文学研究文教资料 2006年11月号下旬刊.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